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几篇论文!

7
回复
183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9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综述

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 陈玮静

四年前,我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从广州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在接受高天教授短短三个月的音乐治疗培训的同时接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让我叹为观止,我象蹒跚学步的小儿一样,一头扑进了综合性艺术教学的海洋。教课的李妲娜、李燕怡、陈淑怡老师象变魔术般不断变换着同一主题下的各种音乐活动。活动大多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当然也有一些奥尔夫教法的经典课例。

我在广州慧灵从事的是智障人士的服务,学习回来就在教学中用上了奥尔夫教法,我初尝教学带给我和学员的快乐和满足。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自己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把学到的课例上完就手足无措了。2001年我来到北京慧灵工作。每星期抽空去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上课,对奥尔夫教法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2001年8月参加的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由美国前奥尔夫协会会长茱迪• 邦得任教的暑期培训班,我的眼界随之开阔,深感自己的基础不扎实,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技巧和技术。这时,我得到了由德国奥尔夫基金会、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奥尔夫音乐学院和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奥尔夫研究中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联合举办的奥尔夫师资培训班的消息,在宝贵的有限名额中,我幸运地进入了培训班。

课程在2002年8月举行第一级培训,主要是入门的基础,如五声音阶音乐的创造性运用、音乐与律动的关系、体会内心的感觉等。并作了如下三个主题的专题讨论:一,在奥尔夫教学中,人际交往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二,奥尔夫教学在专业技术领域的特色;三,奥尔夫教学的内容。与会者普遍认为奥尔夫的思想从人性出发,历久弥新,与时俱进。与传统上注重学科发展的理性学习不同之处是培养人的感性认知,挖掘人的情感和内在力量。她的最大特色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系统教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领域发展出一套最佳的方法。2003年2月是第二级培训,主要是音乐创作的纵深复杂化,身体动作的开发和发展、多国民间舞蹈的教学等。2004年2月19日完成了第三级的学习,主要是微型课的实践教学和戏剧的创编。任课教师是国际奥尔夫基金会委派的来自奥地利萨尔斯堡奥尔夫音乐学院的曼努艾拉、安德莉娅教授和基金会主席哈特曼先生。

虽然课程浓缩在短短三个阶段的时间里,但涵括了奥尔夫教法中音乐与律动、语言和运动三大方面的内容。每次培训的间隔时间学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消化和内化所学,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时能更好地领悟和深化自己的方式方法。三级内容安排紧凑而丰富,在进行第三级培训的过程中,学员们已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在实践课的表现比前两期更成熟和自信,表现的形式更多样化。

在第一级培训中,曼努艾拉展示从杂志剪下的不同场景的音乐画面去说明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另一个律动活动中,学员分小组把写在纸上的主题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如“墙上的纸花”、“鱼缸中的金鱼”、“深夜的幽灵”等等,每个小组共同合作把理性抽象的语言符号用感性具象的肢体表现出来。哈特曼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带我们进入奥尔夫音乐之门。他上课一般先从简单的步骤开始,在大家都能熟练的情况下进入复杂的步骤。一个简单的元素最后可能发展成为大型的回旋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他用身体的律动来教学节奏与旋律,学员不是机械的数拍子重复记忆,而是听凭内心的音乐感觉来记忆音乐,这种学习方式有趣活泼。学奏音条乐器时从拍腿的声势开始,把音条乐器抽出一部分,人人可掌握演奏和即兴变化。他的上课严谨不失灵活,在他的启发下,学员们的音乐技巧和创造能力日见增长。在第一级结束时考试中,呈现出奥尔夫音乐活动的多样性,节奏、旋律、律动、美工、器乐、戏剧等形式穿插融合,舞台下,看着同学表演的作品,我被艺术的美所深深震撼。哈特曼的点评入木三分,他要求学员以艺术家自许,要有判断能力,对音乐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有的小组加了一些流行的中外音乐旋律,他认为最好能自己创作,避免做出那些流传坊间的音乐,创造出高趣味高品位和感动心灵的作品。

在第二级培训中,安德莉娅带来了各国的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素材,还学习如何记舞谱。安德莉娅通过各种各样的律动练习,例如“蛋壳内的运动”:大家逐渐体验到身体的放松和开放。一系列的身体探索练习:如冰的紧张、水的放松等,很多人开始体察内心与身体的的和谐运动。“手雕变肢体雕塑”: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两个人用手做出手的雕塑,另外两三个人用肢体表现出这个手雕的形状,这个活动是符号的转换,需要细致的观察能力、创造和即兴的能力。群雕活动: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报出雕塑的主题,另一组马上在三维的空间内错落有致地表现这个主题。如“高山”:马上有一个学员高举双手呈山峰状,有两个学员弯腰拱背成山洞状,其他人迅速调整自己的位置站成一座绵延起伏的群山。“盲人雕塑家”活动:三人一组,一个学员充当“模特”,一个学员做雕塑的“原料”,另一个学员闭眼扮演“盲人雕塑家”,“盲人雕塑家”先用手摸出“模特”的形态,然后凭感觉把“原料”雕成“模特”的形象。我在回去与学员活动时,他们很严肃地按要求做,每一个角色都很负责任,这些活动有趣而且能训练内心的感觉。律动的卡农也非常有意思,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在音乐中进行八拍子的律动,整个过程就象一幅动静相间、线条优美流畅的图画。游走在这幅精美的画卷中,我们心中充满了美的自信。身体随心而动, 与传统的舞蹈学习天壤之别,每个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动作,尽展每个独特的生命的精彩,内心满足之余豪情万丈。如果人们都培养出这种无须外求的汲汲自足,人格的独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第三级培训中,曼努艾拉教我们用毛线、废弃的葡萄酒瓶的木塞子、织毛线的棍子做成琴锤,她还带来了一些自制的简易乐器,如用树杈穿一根铁丝,铁丝上面串上几个啤酒瓶的盖子,就是很好的一件串铃;在一次性纸杯子的杯底上穿个洞,用一颗珠子固定住,通过珠子穿一根塑料丝绳在一根树枝上,当转动树枝时绳子会发出沙哑的弦乐声,戏剧表演时用它创造印度音乐和无聊的音乐,艺术效果特别好,音乐与表演水乳交融在一起。还有一件乐器是竹子把铁罐固定住,顶上用铁丝拧紧,一弹铁丝就会震动发出低沉的声音。这些乐器均取材于大自然,符合奥尔夫原本性的理念。这让我们也更深的了解奥尔夫音乐课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音乐课,也与生活、手工制造等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相连。经过前两级的学习和实践,这一次培训引入了微型课。所谓微型课,是老师布置学员寻找教学材料,可自己创作,可以是地方的音乐元素,可以是语言、节奏等等。我们把这些素材根据奥尔夫的理念加以发展,用十分钟的时间教给培训班上的学员。教学结束后,老师会问教学的目的,十分钟以后这个素材往哪个方向发展,有没有给学员留下创作和即兴的空间等等问题。老师一直强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允许学生犯错,有了错误教师就能知道应该从哪儿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强调只有犯错误才能向前发展。他们从不批评,只是不动声色地帮助学员在专业和人格上的成长,我在此中深深感动于这种尊重人性的教育。好的音乐教育不是专挑学生的毛病,而是营造出充分尊重和宽容的环境期待学生的成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信。逐渐整合出良好的人格模式。前两次培训班上还有小集团现象,到了第三次,人与人与之间已经能够彼此欣赏和合作,快乐的音乐活动让我们撕去脸上的面具,变得更真诚、宽容,互相的赞美也多了起来,人人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当初奥尔夫先生追求的“人类皆兄弟姐妹,每个人都有着上帝的脸孔”的爱的教育思想,在班上表露无遗。这也正说明通过艺术手段能达致人世间的圆融和完美。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在自己工作岗位的探索,每人都已经摸索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这是一种充分尊重每个人价值的工作方式。无论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大家开始能成熟地驾驭各种材料。当然,要做到精细纯熟还需要时间去发展和实践。

与我以前学的奥尔夫课程相比,这次培训的内容有更广更深的发展,如加入了爵士、拉丁等流行音乐的元素、戏剧的综合活动等等。培训尊重音乐的整体性,有别于传统音乐院校的片段式音乐练习。哈特曼很强调音乐非割裂的结构,如唱合唱大家一起一边唱自己的声部一边倾听别人,每个声部都要练习,并随时用和声作即兴发挥。如在上微型课时,应找到适合班上学员年龄和能力的材料。参加培训的人要自己吃透所教的内容,个人首先要具备教学的各种素质,最后才能作为一位教师去教学生。同一节课上的每一个主题象伞一样覆盖整堂课,花大量的时间认真去准备每一堂课是很值得的。例如要教一个自己创编的声势给学生,教师就得在课前反复练习,直到熟捻于心。教师在课上对每一个步骤必须很清楚,才会随时针对学生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对自己要做什么才会充满信心,强大的信念会感染学生,每一堂课必须全力以赴。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这种参与的方式能让师生共同成长。培训强调奥尔夫教法只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每个教师在此理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出合适的方法。奥尔夫的教学魅力也正在于此,每人可以各施各法,各显神通,发展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三位老师在音乐专业上各有所长,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专业教学方式。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这是我们的幸运。老师们打动我更多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曼努艾拉两次来北京培训均参观我所在的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慷慨购买了大量学员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在今年二月临离开北京的前夜,她和哈特曼先生二人联合向我们机构捐赠了二千元人民币。他们用行动阐述了艺术美和人格美的完美结合。

在过去两年的音乐教学中,(包括在师资培训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概念和方法上的困惑,完成三级培训后,我的困惑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在特殊教育的音乐教育领域,我已经很有信心与我的学员一起探索音乐的多彩世界。

 

释放潜能 展示自我

——参加奥尔夫音乐师资培训的感想

杭州大关中学 周向阳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之一,它倡导音乐学习的原本性:即音乐学习“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学习过程在中,人人可以亲自参与、创造和表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2002年,德国国际奥尔夫基金会为支持奥尔夫教学体系在中国地区的推广和发展,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成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并由奥地利萨尔茨堡奥尔夫学院和德国国际基金会共同指派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首期音乐师资培训。

为了让奥尔夫教学体系在中国地区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参加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学校。经过考试,正式学员共50人,分A、B两组。A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在校学生,B组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零散学员组成,每组二十多人。我有幸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正式学员(另有旁听生一百多人),自费完成了共三个阶段的完整学习,现将学习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与大家分享。

在体验中提升自我

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1、节奏训练(包括声势、卡农、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技法等)德国国际奥尔夫基金会主席哈特曼先生授课。2、音乐游戏、舞蹈、音乐剧的学习。奥地利萨尔茨堡奥尔夫学院教授曼努艾拉授课。哈特曼先生上课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很少说话,一般都用手势。他后来解释说并不因为他是外教,而是不希望通过理论讲解来学习音乐,他希望我们更多地参与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另外,老师请两位同学(自愿)在上课记笔记,其他学员必须参与每一环节的活动,课后,他请记笔记的同学回忆上课的每一个环节,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每个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记笔记的同学是自由轮换的,没有特别规定,每人都必须至少为大家服务一次。

这与我们以前的学习方式不同,每当老师讲课,我们就会看见下面“埋头苦干”的情景。如果拿别人的笔记复印,可能会被认为是偷懒,而哈特曼先生认为,尽可能在活动中去体验音乐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思索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一个音乐教师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必须通过体验才会真正习得;经过讨论,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每个人都经过思考得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因为我们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分在一组,他们的节奏感、反应能力和协调性特别好,我们其他学员都感到压力很大。刚开始老怕出错,但老有错。但老师并没批评我们,而是注重在过程中培养我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信心,渐渐地我们就融入到学习中了。

这与国内的教学观点有很大不同。人们通常认为,老师讲解后学生都搞懂了,教学任务和目的都达到了,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对于如何是成功的课有很多成因,我们在此不做具体讨论,关键是如何面对没学会的学生。哈特曼先生认为:如果老师设计安排的内容,学生马上就学会,并不能完全体现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有个别学生不懂,则意味着你不能按常人所接受的方式去教,这促使你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转变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这很有挑战意义的。“教会别人比自己搞懂要难多了”。教师在不同的情景中积极解决不同的困难,自身的专业水平才会不断成长和提高。

当然,在德国都是小班化教学(一般20—30人左右),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学生,辅导同学,直至他们弄懂。而中国的情况要复杂多了,虽不能照般,我个人认为关于教学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在运动中创造自我

第二阶段学习增加了动作练习。教师是来自萨尔茨堡奥尔夫学院的舞蹈专家安吉拉。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曾经梦想自己拥有优美的舞姿,但因为缺乏训练和自信,上课时,经常会往后躲;当然也有特别“忘我”的同学,他们的动作常常是夸张的,引得旁听学员大笑。无论怎样,老师从来没有评价过我们的姿势,谁漂亮,谁不标准;也没有让我们模仿她的动作。通常她总是不断地给我们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让我们自己寻找动作的感觉,如在空间感练习中:让我们想象“自己是软壳蛋中的一只小鸡,想钻出来,慢慢地你钻出来了,你生长,你要占有这一块空间……”随着她的暗示,学员们不知不觉地开始手舞足蹈……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当时,只觉得是件很容易、有趣的事。事后回忆,老师的教学似是无意,其实很有艺术性。

印象中国内的老师很唯美,总在想把学生训练成一个“舞蹈家”,怎样的姿势是好的,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当你面对一个从来不会跳舞的学生,什么是更重要的呢?恐怕你对优美舞姿的要求会让他/她更没有信心学习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高不可攀的。从放松学生的紧张心理,从开发学生的肢体运动感觉开始学习舞蹈,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舞蹈,更重要的是在无意中,让学生充满兴趣、自然自信地进入舞蹈世界,慢慢体会在公众面前坦然地展示自己的快乐和满足,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就在此时此刻得以实现了?这也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真正体现……始于人们自己的,自然的;属于你自己的,可以亲自参与并创作的。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做动作,千姿百态……

“教学不是告诉他到目的地,而是帮助他如何更快更好地到达目的地。”这又是令人深思的一种教学思维方式: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太多地从主观上去考虑他应该要达到什么目标的,而很少去观察学生他已经能做什么?需要的是什么?他离目标还有多远?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目标?是学生苯?还是……

在合作中寻找自我

第三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排练音乐剧, 将我们自己创编的音乐剧作为师资培训的成果向全体学员汇报。

音乐剧的排练,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童趣逐渐被所谓的成熟取代,工作压力大——命令、服从,人们失去了自我,交往和沟通变得困难了。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尽快地找到自己位置,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关系。通过音乐剧的排练,不仅让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有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给我们一个故事的文字资料(不是剧本),她让我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排一个音乐剧,剧情可以根据需要略加修改。首先,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这个故事的主要角色、所需音乐的类型、动作和舞蹈。然后让我们自己分组排练,没有指定谁该干什么,自由组合。开始,我们很纳闷,认为应该有个导演帮我们分工啊,谁演主角啊?谁跳舞啊?于是,有些人玩着乐器,有些人跳舞,还有些没事干的就干脆坐着聊天;奏乐的说:“你们舞蹈怎么跳啊,你们不排好,我们无法配乐!”跳舞的同学说:“我们的舞蹈要有音乐才能跳啊” ……大家互相扯皮,排音乐剧似乎有些不可能了。

下午,老师让每个组将已经排好的内容汇报给她看,我们只有将上午胡乱玩的一些内容展示出来,她没有评价,只是说:“那我们现在按照故事的发展,配合在一起吧,看哪里要协调”。奇怪的是,上午还在互相扯皮,当配合在一起时,有一个奏乐的同学突然来了灵感,他即兴创作了一支非常优美的旋律,这是舞者也就趁势跳了起来,一段剧情完成了,阶段性的成功让大家开始兴奋起来…..。

当讨论到某个角色的情绪,老师说:“灯塔工在大海边和海浪一起快乐地嬉戏,怎样表演才能体现这样的场景?”大家开始七嘴巴舌,“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很孤单了,想找朋友,你们认为他的情绪怎样变化呢?”于是,主角(大家推选的)即兴谈了自己的感想:“灯塔工可以牵着海浪的手,一起跳舞;当他孤独时,他可以不理海浪,独自离去。”老师说“可以啊,试试吧”,其他同学也不断进行补充,在大家帮助下,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有趣的是,一开始觉得没事干的同学,不知不觉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我不擅长舞蹈,乐器演奏又有足够多的人,因此我属于“无聊”者之一。这时,老师说需要一个旁白,且要用即兴的宣叙调唱出故事的引子。有同学尝试了,但效果不是很好。我想:总得有些事做吧!自己唱歌还可以,为何不试?没想到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我感到了从未有过成功感。

演出时,老师提醒我们,该做什么就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一切准备。如演奏乐器的应放好乐器的位置,剧中人物的道具要落实,思想集中,随剧情发展按时出场。演出时,大家非常投入,都认真做好了自己的份内事,最后演出非常成功。才排练了一天半,真是不可思议!

音乐剧演得好坏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每个人都主动参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将音乐、舞蹈、语言、戏剧等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联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先明确任务、分工,然后再行动,而现在老师给我们时间和空间,在排练过程中学着寻找自己的位置,施展自己的长处;同时学会互相帮助、友好交流,和平相处。

回忆整个学习的过程,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方法,更多是一种有效思维的方式,一条发现自我的途径,一份释放自我的快乐。音乐学习这样,其他学科不是这样吗?学习是这样,难道工作、生活不是这样?这就是奥尔夫给我的一切。

 
发表于 2005-8-5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喜欢奥尔夫音乐教育,但是自己就是缺少音乐细胞,好遗憾呀!

 
发表于 2005-8-5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真正感受奥尔夫音乐我认为是一种享受,有人愿意和我分享吗?
 
发表于 2005-8-5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俊萍:你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认识你,希望你在这里介绍自己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发表于 2005-10-26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奥尔夫教学,非常感兴趣
 
发表于 2005-12-28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贴要回贴,呵呵!

再次拜读这篇文章,依然有不同的感受,谢谢楼主的辛苦劳动!

 
发表于 2006-1-11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遍,真好

我也想去参加这一类的培训

 
发表于 2006-5-16 0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个好文章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