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联系小助理
获取更多教学资源

关闭

半月谈《博导“下岗”的深层寓意》

2
回复
51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5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5-06/23/content_3125356.htm
新华网 ( 2005-06-23 15:20:25 ) 来源: 半月谈2005年第12期
博导“下岗”的深层寓意
张桂辉

据报道,今年初以来,吉林大学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低聘、未聘、缓聘、解聘了186名教授和副教授,占该校原有高级职称人数的近1/10,其中包括12名博士生导师。同时,越级聘任了6名年轻教师。近日,学校又规定,被低聘的博士生导师于2006年停止招收博士生。

一所高校,一次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就有近1/10的拥有高级职称者“下岗”。这一方面凸现了吉林大学从严治教,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今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能上不能下。多少年来,教师职称评聘养成了只能上、不能下的“习惯”。由于只上不下,一些被实践证明不能胜任本职的教师没有适时低聘、缓聘或解聘,年复一年,积少成多,“南郭先生”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不足为奇了。

其二,名实不相符。有道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过去的“官场”有此现象,职称评聘也不例外。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到了“年限”其职称就得上、就该上,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否则,就闹情绪、泄私愤。于是乎,领导也好,组织也罢,只好网开一面,给予“照顾照顾”了。加上以往职称评定机制中存在的一些不严谨、不科学,以及标准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高级职称教师中名不副实者不乏其人。

其三,“爱岗”不敬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有的教师“爱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获取名声和经济利益;有的教师把教书当作“副业”,更有甚者把“讲台”当“柜台”。因而,职称一经评上,便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久而久之,其教学水平自然也就“不进则退”了。
随着用人机制的改革,“官场”上的“太平官”难当了。由此推论,教授、博导“下岗”,应该说在情理之中。但吉林大学此举经媒体报道后,教授“下岗”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由此可见,教师职称评聘能上、不能下的“习惯”何其根深蒂固。

有道是,学高为师。一名教师倘若没有“一桶水”,怎么可能给学生“半桶水”,又如何能担当得起传道授业的神圣使命?从这个角度讲,吉林大学的改革,打破了教师职称终身制的陈年规矩,堪称开了先河。然而,此举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它向全体教师敲响了警钟:教师也要增强危机感。名不副实、误人子弟的教师,不论其职称多高,迟早都是要“下岗”的!


(编辑:孙爱东)

 
发表于 2005-7-5 1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郭先生好多的,什么文凭,职称都是这样搞来的,不见的都能胜任!
 
发表于 2005-7-6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老法师在2005-7-5 19:37:00的发言:

有道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过去的“官场”有此现象,职称评聘也不例外。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到了“年限”其职称就得上、就该上,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否则,就闹情绪、泄私愤。于是乎,领导也好,组织也罢,只好网开一面,给予“照顾照顾”了。

有道是多年的婆婆也难成婆,职称评定要有官场和民场之分,民场和官场可不能相比,官场可以官官相互,群众可以阿谀逢迎,当官的职称可以说“不论其教学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到了“年限”其职称就得上、就该上,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否则,就闹情绪、泄私愤。于是乎,领导也好,组织也罢,只好网开一面,给予“照顾照顾”了。 ”而民场则是“不论其教学水平多高、能力多强,到了“年限”其职称就得上?就该上?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非也!至于,闹情绪、泄私愤。谁敢?往往民场职称评定则是官场发财的机会。于是乎,领导也好,组织也罢,只好‘网’开一面,给予“照顾照顾”了。

有道是:道!道!道!‘非常’道!

道!道!道!非‘常道’!

道!道!道!非‘常’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