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西方音乐史问答16』与天主教教会音乐相比,路德教宗教会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1
回复
127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8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六世纪初叶爆发的宗教改革,使得欧洲北部产生了几个教派。各教派的音乐也各自独立发展,与天主教音乐相去颇大。特别是德国中部、北部的路德教派所获成果最大。在路德教派内音乐之所以发达的最大原因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酷爱音乐,他象当作教宗的基本宗旨一样尊重音乐。路德认为:音乐是上帝赐与的礼物,是赞颂上帝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如果说天主教教会是把音乐当作宗教仪式上的一种活动的话,那末路德教宗的教会则更重视音乐把它视为赞颂上帝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象康塔塔一类的音乐在做礼拜时,有着与牧师不相上下的重要性,因为音乐能够通过声音来传达语言的含义,这就是所谓“音乐传教”。

路德教宗音乐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徒所唱的德语赞美诗和众赞歌为所有音乐的基础。赞美诗、众赞歌在路德教宗中所占的位置,相当于天主教音乐中的格列高利圣歌。路德为了创造一个所有民众都能参加、都能理解的礼拜,作出了种种努力,其中包括与他的朋友共同合作,制定众赞歌的基本曲目。这里,自然也有一些新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都借用了已经为人们所喜爱的旋律,而不去理会这些旋律来自什么音乐形式。不少格列高利圣歌被译成德文以后而成了众赞歌。此外,民间歌曲、从宗教歌曲直至道道地地的恋歌,都被换去歌词,改作众赞歌使用了。从中足见路德胆魄之宏大。路德认为,即使是来自世俗世界的事物,只要带着信仰去使用它,同样能用来歌颂上帝。所以,不管这些乐曲是-出自天主教,还是来源于通俗的民谣只要在音乐上具有价值,他都广纳博采,以丰富新教的音乐。路德作为宗教家所具有的这一罕见的开放态度,使德国路德教宗的音乐在德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德国音乐的新技法的开拓是在教堂音乐上完成的,宗教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并没有人为的界限。正是在这种宗教与世俗合一的背景下,巴赫才能够接连不断地将歌唱领主的通俗康塔塔改编成教堂康塔塔。与此相反,天主教则力求把教会音乐与通俗音乐区分开来,结果导致了教会音乐总是用保守的技法进行创作。在这一点上,两者确是大相径庭的。

由路德所开创的众赞歌,为德国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件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事。以后,路德教宗的音乐史,经过巴洛克时期,一直是围绕众赞歌展开的。渐渐地,作曲家们将众赞歌发展成为多声部结构,并且创造由合唱和管风琴演奏的“众赞歌编曲”的技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格调较为高雅的格列高利圣歌相比,众赞歌具有民众的纯朴特色。在巴赫以前的路德教宗音乐里,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那朴实无华的艺术魅力。

初期巴洛克教堂音乐作曲家中最杰出,最重要的是许茨(tieinrich Schfitz 15851672),就学于意大利的许茨在三个年战争所造成的荒芜中始终使德意志音乐之火长明不灭,被称作“近代德意志音乐之父”。他一反当时作曲家的作法,在作品中较少引入众赞歌,可在他的清唱剧(oratorio)、经文歌、受难曲等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出他严肃、内向的风格,使人想起当时德国的苦难岁月.要了解到底什么是音乐的“精神”,领略一下许莎的音乐可能有所帮助。

许茨死后的十七世纪后半期,正值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的复兴时期,这时融独唱、合唱、管弦乐于一体的协奏式教堂音乐得到了发展。通德(Franz Tunder 16141667)、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与帕赫尔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等作曲家写出的作品富于浓郁的德国情趣,特别是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大多在由他主办的卢卑克圣玛丽亚教堂的“黄昏音乐会”上演奏,博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音乐伟人巴赫,他把路德派的教宗音乐发展到了一个不朽的境界。巴赫的康塔塔中使用了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歌剧形式,即宣叙调(recitative)与咏叹调(aria)交替出现的形式。此外,他还写下了约二百首康塔塔与二部受难曲,这些都毋需赘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10:30: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28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