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紫月儿

[初中音乐教学] [推荐]音乐趣话

103
回复
106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5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撩鬓举袂歌一曲

许和子是唐玄宗时代的歌唱艺人,她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从事音乐的,所以她的歌唱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学渊源。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成为“内人”,亦即皇帝跟前的乐伎。能够成为内人的人,都是色、艺无双的,因此,她的容貌之美丽,歌声之悦耳是可以想见的。据说,她的歌喉一转,能够“响传九陌”,歌声是如此的嘹亮。一次,宫廷著名的笛师李谟吹笛为她伴奏,她悠长而响亮的歌声激励着李谟,使他吹得格外带劲,结果许和子的歌声唱完了,李谟的笛子也吹裂了。

许和子进宫以后,被改名为永新,因为伎人的地位与奴隶不相上下,随主人的喜好而更名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大酺”——这也是皇帝笼络百姓的手段,即举行盛大的宴会与民同乐。当然,到皇宫里来白吃白喝,热闹一番,作为市民是求之不得的。于是,这一天来的人非常之多,人声嘈杂,乱哄哄,连演出的鱼龙百戏(一种杂耍)的伴奏音乐都听不到了。皇帝见此情状心中大怒,立即下令要罢宴。此时,站在一边的高力士连忙上前启奏:“禀皇上,听说宫里的永新歌声一起声震百里,不妨让她来试试,也许可以弹压得住。”皇帝想了想,觉得如果真的罢宴,那么原先笼络人的一片苦心岂非白费?甚至还会落得个骂名,的确不妥,不如叫永新试试。于是,皇上下令叫永新来。

不一会儿,永新来到了勤政楼,她“撩鬓举袂”,亦即整理了一下头发,举起了长长的袖子,曼声高唱。说也奇怪,自打她的歌声一起,广场上就渐渐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完全静了下来,据《乐府杂录》记载:“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直到她唱完,全场一直鸦雀无声。许和子的一曲,竟能制止这千万人的噪音浪潮,真是不可思议,她的歌声果真有如此大的魔力?

古代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某个人、某件事,但夸张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无缘故的捏造,因此,许和子的歌声嘹亮动人,在当时无与伦比,这点恐怕是没有疑义的。

唐代的乐工有这样好的技艺,与他们的培养和考核办法很有关系,比如在教坊、梨园中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乐工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年在一定的时间要举行考试、筛选,考试成绩不好的要降级或者除名。因此,人人都努力向上,以期取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

另外,在唐代歌唱的技艺已经有了一些理论上的总结,《乐府杂录》认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在这里已经提到了呼吸的重要性——“必先调其气”,然后又指出了气息运用的方法是“氤氲自脐间出”,亦即气息出自丹田,这与近代提倡的腹式呼吸方法极为相似,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在一千余年前已有这样的理论总结,可见其实践的水平已相当高,那么有永新这样的杰出的歌唱家的出现已是不足为奇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轶事二、三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同时又是出色的音乐家,他对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近百首诗作是有关音乐的。他有着非凡的描摹音乐的能力,如代表作《琵琶行》。有些诗作则是对音乐作品和演唱、演奏的评论,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如《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胡旋女》、《骠国乐》、《西凉伎》、《问杨琼》等等。这些诗作无疑都成了后人研究唐代音乐的极其宝贵的资料。他对古琴的弹奏也很在行,经常弹琴自娱,通过弹琴去尘除虑,达到身心静好的目的,如他写的《好听琴》一诗:

本性好丝桐,

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

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

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

安慰白头翁。

在唐代文人音乐家中,白居易理解、爱好音乐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居难”与“居易”

贞元初年,白居易十五、六岁时,拿着自己写作的诗文,到长安谒见著作郎(官职名)顾况。顾况初次见到白居易即对他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亦不‘易’。”虽说是句玩笑话,可也包含着一点点不信任。及至顾况看过他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大为赞赏,又对他说:“能作这样的好诗,‘居’亦‘易’矣。”顾况此后在人前极力称道白居易,因而使他在诗坛上获得了一些名声。然而就是有了虚名,“居亦不易”,他仍不得不离开“米贵”的长安,在羁旅漂泊之中,过着贫困的生活。他因而决定下苦功夫,走科举之路。贞元十五年,他二十九岁时,以第四名进士及第,随即当上了周至县尉。据他自己讲,为了科举及第,他终日伏案读、写,以至手臂上都磨出了胼胝(硬块),可见他确是下了苦功夫的。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是白居易对待创作和生活态度的两个方面。在他著名的《与元九书》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话。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发,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采以这样灵活的生活态度,是切合时宜的。古人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常常说要能“屈”能“伸”,如果正确的理解它的含义的话,我以为这话是可取的。“伸”则是胸怀大志,陈力以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屈”则是“寂兮寥兮,奉身而退”等待贡献力量的时机。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许这样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

元和三年,白居易官拜左拾遗,职位虽不很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他克尽职守,达到了“食不知味,寝不遑安”的程度,对国政朝纲,官员行为不当的地方大胆直言,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

宪宗皇帝要让贪官王锷当宰相,白居易据理力谏,终于把这位贪官拉下了马;王承宗叛乱,宪宗想派得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去镇压,白居易又上书极力反对,措词激烈,使宪宗大为恼怒,说:“居易小子,朕拔擢以致名位,今无礼于朕,朕实难堪!”得罪了当朝统治者,自然不会有好结果,但白居易的行为的确是在实践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

穆宗时,白居易不愿陷入朋党之祸,因而上书请求外任,旋即除杭州刺史。到任不久,他就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在湖中修了一条堤坝,这桩巨大的水利工程,使得临湖的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引水灌田,解决了人民的生息问题。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便把湖上的白沙堤改为“白公堤”。当年五月,白居易离杭到洛中去,临行时,杭州老百姓扶老携幼拦路相送,依依不舍地随行了十多里路,使白居易大为感动,他有诗作记载这一动人的场面:

青紫行将吏,

斑白到黎甿。

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

白居易的“兼济”思想,确实使黎民百姓获益匪浅。

在他晚年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和宦途的崎岖,饮酒、听乐、谈禅、礼佛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这大约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吧!虽然看似消极,但他也是因年龄、遭际、环境的情况无可如何而为之,这也是我们应当和能够理解的。

白居易与琵琶亭

白居易赋琵琶的诗相当多,如《听李士良琵琶》、《琵琶》、《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等。然而最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是他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

由于白居易在政治上站在以科举出身为特点的新兴政治势力方面,反对以门阀士族垄断朝政的保守势力和宦官集团,因而遭受到一连串的打击、排斥。元和十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今江西省九江市)。彼时彼地,他苦闷抑郁的心情可想而知。《琵琶行》就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中写就的。究竟诗中所言的琵琶女是确有其人还是虚构的,现在已无从得知,但诗中对音乐的描述,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可以说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其中对琵琶女的神态的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琵琶演奏的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佳句,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

现在江西省九江市有“古琵琶亭”一座临江而立,传说这就是白居易送客、听琵琶之处。这当然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不朽诗作《琵琶行》而建的。为纪念名人而立碑建屋,古往今来并不罕见,为纪念一首诗作而建碑立亭,可就是少有的了。可以想见白居易的《琵琶行》确实是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谁第一?

琵琶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乐器,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有许多弹奏琵琶的高手。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见诸记载的有段善本、贺怀智、曹刚、裴神符、康昆仑、雷海青、李管儿、赵璧。唐代所用的琵琶是指三国魏晋后经由西域传入的“胡琵琶”,胡琵琶又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曲项琵琶,有四根弦,四个柱(即“相”,音位标志),音箱呈梨形,琴颈是弯曲的,用拨子弹奏,唐代盛行的是这种琵琶。另一种叫五弦琵琶,有五根弦,四个柱,它与曲项琵琶相同而略为小一些,用拨子弹奏,但南北朝后已有人改用手指弹奏了。

唐代既有那么多演奏琵琶的名家,演奏技巧自然也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有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为证。诗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琵琶演奏的磅礴气势与技巧的高超描写得维妙维肖。

唐代的长安有条贯通南北的大街叫作朱雀街,朱雀街两旁有两个商业区,一个叫作东市,一个叫作西市。当时有个传统的习惯,每逢盛大的节日,在东、西市都要举行“斗声乐”大会,亦即现在所说的音乐比赛。贞元中(公元792至797年)长安大旱,皇帝下诏筑台祈雨,祈雨过后,百姓们利用现成的台子,举行了一次琵琶演奏比赛。东市聘请了当时号称“琵琶第一高手”的康昆仑演奏。康昆仑踌蹰满志地走上了赛台,弹了一曲“新翻羽调绿腰”,所谓“新翻”,今人将它译为移到一个新的调子上弹奏,或谓有改编、扩充、新创作的成份。总之,有别于旧有的“羽调绿腰”。康昆仑弹完之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为他不仅技巧高超,而且调子也很新鲜、动听,东市的人大为得意,以为不会再有敌手了。哪里知道,西市的赛台上走出一位女子,向听众们说道:“我也弹奏此曲,但是要移到枫香调中弹奏。”这位女子稳稳地坐在台上,从容不迫地弹奏起来。乐声跌宕起伏、变化万千,神妙非常。弹完一曲,听众为之欢腾。这位演员手法之高妙,表达之淋漓尽致,真使大家耳目一新,连康昆仑听后,都感到惊奇异常。自然西市的演奏已稳操胜券,这位鼎鼎大名的琵琶高手康昆仑败在了这位女子的名下。康昆仑觉得心服口服,他很钦佩这位女子,他立即跑向西市的赛台,想要见这位女子一面。等到这位女子卸了装出来,康昆仑一看,原来他不是一位女子,而是庄严寺的和尚段善本。康昆仑十分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情,同时拜段善本为师,认真的向老师学习技艺。

从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琵琶演奏的普及程度,可以说已经成为百姓文化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市民音乐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忽雷

忽雷是一种颈式半梨形音箱的拨弦乐器,可见于唐代的典籍记载。忽雷有大、小之分,现我国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世的唐代大、小忽雷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小忽雷长47.8厘米,硬木制成,琴颈即指板,无品,音箱蒙蟒皮,张两根丝弦,有木制琴马。在唐代小忽雷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民间、宫廷均有不少的演奏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是遵循着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近代已经没有小忽雷这种乐器了,当然也就无人再会弹奏这种乐器,故宫的两把忽雷琴,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使人们对盛唐的音乐文化,产生一种遐想。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音乐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唐代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在盛唐时节,帝王、贵族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纷纷网罗属于个人的专业艺人。拿宫廷来讲,就设立了专门培养艺人的机构,同时帝王也常常让民间艺人进宫当差,为皇帝服务。唐玄宗时,宫廷设有一个教坊,四个外教坊和三个梨园(教习音乐、舞蹈)。梨园乃是皇帝的谪系,一个设在皇宫中,主要表演法曲(唐代一种载歌载舞的大曲)和试奏新作品;一个设在长安的太常寺里,叫做“太常梨园别教院”;另一个设在洛阳的太常寺中,称为“梨园新院”。设在皇宫中的梨园分坐部伎、立部伎两个部分。根据白居易的诗记载,坐部伎是演奏技巧比较高超的人,在坐部伎中不称职的乐工就会被退回到立部伎中。宫中的梨园有男乐工三百余人,女乐工数百人,全部由玄宗皇帝亲自领导,称为“皇帝梨园子弟”。当然,这些乐工也还要依色、艺的好坏依次分为“前头人”(也称“内人”)、“宫人”、“掐弹家”。“前头人”是乐工中等级最高的。如此数目庞大的乐工队伍和森严的晋级制度,说明了唐代音乐的盛况。

到了晚唐时期,国力减弱,自然宫中也不会再有如此庞大的音乐机构了。

唐文宗时,皇宫中有名乐师,她叫郑中丞,擅长弹奏小忽雷。既然能在皇帝面前弹奏,技艺自然是不错的,容貌也定然十分美丽。但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不知为什么得罪了皇上,被皇上下令赐死。过去宫廷中的刑罚是相当残酷的。郑中丞在皇帝一声令下之后,就被一群太监七手八脚地捆绑起来,全身连头带脚都被锦缎裹住,扔进了御河之中。御河的水轻轻地流淌着,好像在呜咽,在诉说着宫女们的苦难。这条御河有一个出口,与外面的大河相通。郑中丞的尸体随着河水的流淌,飘到了大河之中。恰值这一天中书省(朝廷掌握机要、发布令书的地方)有个小官吏梁厚本在河边钓鱼,他看见远处有一捆色彩斑斓的东西,忽起忽落地在河上漂浮,不禁很感惊奇。他对身边的僮儿说:“来,我们用竹竿把它捞起来。”主仆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捆东西捞了起来,解开绳结。啊哟!可了不得,原来锦缎中裹着一具女尸。梁厚本用手摸了摸她的脸颊,似乎还是温暖的,又探了探她的鼻息,好像还有微弱的呼吸。主仆二人连忙想办法,把这个有着一线生机的妇女弄到了家中。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这位女子才清醒过来。她伤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她是一名宫女,因为弹奏了一首曲子,皇帝认为她有怨望之气,就下令处死她。梁厚本很同情她的遭遇,很想帮助她。郑中丞见梁厚本听她讲完以后沉吟不语,就说道:“先生救了我,我决不能拖累先生,我的生死一切都听从先生安排。”梁厚本说:“君王草菅人命,我哪能再让姑娘受不白之冤?我是在考虑如何才能救你。现在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辞去宫中职务,带你回乡下的家中,官府决不会追踪到那里,不知姑娘意下如何?”郑中丞自然是答应了下来。他们相处了一段日子,感到彼此很合得来,因而建立起感情,结为夫妇。但这位音乐家郑中丞,仍然挚爱着音乐,闲暇时她常常弹起心爱的小忽雷,奏出优美动人的乐曲,这乐曲象征着夫妇二人幸福和美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宗皇帝与羯鼓、玉笛

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精通音乐,因而有“音乐皇帝”的美称。他才思敏捷,会作曲、会击羯鼓、吹笛,还是一位热心的音乐演出的组织者、排练者。除上述这些之外,他还亲自教习音乐,因而乐工中有“皇帝梨园子弟”之称。在宫廷演出中,就是有三百人的乐队演奏,如果其中有人弹奏出现错误,“帝必觉而正之”,不但能够觉察出错误,并且能够予以纠正,说明他对音乐实在是十分在行的。

在所有音乐活动中,唐玄宗“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不可无也。”据《杨太真外传》记载:新丰地区呈送给皇帝一名舞女谢阿蛮,舞姿十分妖冶,玄宗亲自组织乐队为她伴舞,乐队中有宁王吹玉笛,杨贵妃弹琵琶,还有方响、■篥、箜篌、拍板等,玄宗自己击羯鼓,从早上一直演奏、舞蹈到中午,情绪欢洽异常。玄宗的羯鼓打得极为出色,宰相宋璟作诗赞他击鼓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唐玄宗与李龟年谈论击羯鼓时说:“杖之敝者四柜”,打坏的鼓槌有四柜之多,可见玄宗对羯鼓入迷程度之深。唐代的羯鼓曲《春光好》就是玄宗的即兴之作。玄宗非常钟爱宁王之子,汝南王李琎,李琎的小名叫花奴,玄宗曾亲自教花奴击羯鼓。李琎演奏《舞山香》一曲时,玄宗故意把红槿花一朵放在他平滑的帽檐上。击完一曲,花没有跌落,玄宗高兴之至,夸奖李琎是“真花奴”,赐给他金器一柜作为奖赏。羯鼓是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乐器,玄宗如此喜爱,自然对形成“洛阳家家学胡乐”的风气起到了带动的作用。

玄宗也很善于吹笛,对于吹笛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一次,玄宗正在坐朝时,总用手指上上下下地按自己的腹部。退朝后,宦官高力士连忙上前问:“陛下用手按自己的腹部,是否龙体小有不安?”玄宗回答说:“不是的,我昨天夜里梦游月宫,众多的仙人请我听了上清之乐。乐声嘹亮清越,不是人间能听得到的。酒醉既久,众仙人奏乐送我回来,乐曲凄楚动人。我回来后(亦即梦醒之后),用玉笛吹起听到的乐曲,居然能够全部回忆起来。坐朝时,我怕忘记,所以在怀里揣着玉笛,时不时用手指寻找音响位置,不是身体不舒服的缘故。”可见,玄宗皇帝对音乐的爱好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也正因为有这样爱好音乐、扶植音乐艺术的皇帝,才使唐代的音乐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活跃在唐代的西域乐人

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考证,历史上西域人入居长安的当以北魏一代为最多。到了唐代,流寓长安的西域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魏周以来入居中原,华化已久,但其族姓依然可寻。二、西域胡商逐利东来。三、异教僧侣传道士。四、唐时国力强盛,小国畏于中原的威慑,往往遣子侄入唐为质,因而久居长安。由于大量的西域人入居长安,不仅促进了长安和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西域入居长安擅长音乐的人,历史家将他们的来历分为葱岭以西和葱岭以东两大部份。

葱岭以东入居的有:

于阗尉迟氏

唐代宗时有尉迟青,居住在长安的长乐坊。到唐德宗时,他曾经官至将军。虽说是一员武将,但很会吹■篥,当时的人称他的技艺“冠绝今古”。大历中,幽州的王麻奴善于吹■篥,他很自负,听说尉迟青吹■篥在京城很有名气,他很不服气,要想与尉迟青一决高低。为此,他特意赶到京城,寄住在尉迟青家附近,时不时的吹奏一番,卖弄自己的本事。尉迟青始终对他不理不睬。王麻奴终于沉不住气了,要求见尉迟青。在尉迟青家,他用高音调吹了一支《勒部羝曲》,吹得汗流浃背,总算是吹完了。尉迟青却对他说:何必用此调吹呢?他从容地拿出自己的银字管,在平般步调中吹奏了一遍,听者如闻仙乐,使王麻奴大为折服,流着眼泪摔碎了心爱的■篥,发誓终身不再吹奏。王麻奴的心胸看起来也过于狭隘了一点,而尉迟青的技艺可能也达到了确使他人无颜在他面前吹奏的地步。

文宗太和年间,长安又有尉迟章善吹笙。

疏勒裴氏

唐代贞观年间,太常寺乐工裴神符、裴兴奴都妙解琵琶,得到时人的称赞。

龟兹白氏

隋唐之间,乐府有艺人白明达,很得当权者的赏识。隋炀帝时,他曾当过“乐正”和隋炀帝合作创作乐曲。炀帝写词他作曲(“造新声”)。计有《万■乐》、《藏钩乐》、《泛龙舟》等数十曲,深得炀帝欢心,甚至想要给他封王。到唐高宗时,他又创作了《春莺啭》等曲子,这是唐代著名的舞曲。看起来,白明达是经历隋、唐两代的一位卓越而多产的作曲家。

葱岭以西入居中国,以石、曹、米、史、何、康、安、穆为姓氏的人,大抵上都是西域昭武九姓的后裔。

康国

唐贞元中,长安琵琶名手康昆仑。

李白写的《上云乐》中的康志胡雏,是唐代的歌手。

唐宣宗时,乐府又有康愞,“善弄婆罗门”。

安国

安进贵,隋朝乐人。

安叱奴,唐武德元年,皇帝要将歌舞伎人安叱奴拜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直言上谏,然而遭到驳回。李纲在谏言中称安叱奴为“舞胡”。

玄宗时有凉州胡人安万善。李颀赞他吹的■篥非同凡响,诗云:“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昭宗时有舞胡安辔新。

安金藏,唐睿宗时俳优艺人。

曹国

后魏以来,曹氏一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曹婆罗门、曹僧奴、曹妙达,曹僧奴之女北齐高纬立为昭仪,曹氏一家几代人当时都以弹琵琶闻名。其中曹妙达因得当权者宠,以至封王开府。唐代的琵琶名手曹保,曹保之子曹善才,孙曹纲在当时长安教坊中都是有名的琵琶手。而曹保一家也是曹妙达的后裔。白居易有诗云:“谁能截得曹纲手,插入重莲衣袖中。”对曹纲奏出美妙音乐的手羡慕不已。

唐又有曹触新善弄婆罗门,曹赞、曹叔度为散乐艺人。

米国

米嘉荣,歌手。

米和,米嘉荣之子琵琶艺人。

米和郎,琵琶艺人。

米都知,琴人、歌手,官封都知。

何国

何勘,歌手。

何懿,歌手。

史国

史从,弹筝。

史敬约,吹■篥。

石国

石国胡儿,胡腾舞艺人。

石宝山,琵琶艺人。

穆国

穆善才,琵琶艺人。

见诸记载的唐代西域乐人,大略有上述如许,在演奏琵琶、■篥或专攻歌舞俳优,他们的技艺在唐代可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的艺术家,才能在唐代掀起胡乐艺术的高峰,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元稹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可说是当时西域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真实写照。当我们想起唐代文化的空前繁荣时,万万不要忘记这些杰出的西域音乐家所做出的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曲娘子

关于记谱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我国就有了文字谱(包括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隋、唐时期,又有了管色谱、琵琶谱和古琴的减字谱等多种记谱方法。到了宋代,就有了更加先进的工尺谱。在我国还曾出现过“声曲折”的记谱方法,即用一根长长的曲线,表示音的高低走向。解放以后,有人在西藏还曾见过这种方式记下的乐谱,一般人看来如同天书,艺人却可以根据它唱出规定的曲调。当然,这些记谱方法与如今的五线谱记谱方法相比是不够科学,也比较麻烦的。原因是它们都不能准确无误地将乐曲记下,只能记一个大概或者仿佛,而后人更无法将所记的曲子全部、准确地重现出来。这当然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规律,假设古人的记谱方法比现在还好,那岂不是十分荒谬的事吗?

除了上述种种记谱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新奇的记谱方法,大家想知道,就请看下面的故事。

唐玄宗时,左金吾(皇家卫队)将军韦青虽是一介武夫,却妙解音律,在当时也是出名的歌手。到代宗临朝时,他家中蓄有一名家伎,名叫红红,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歌喉响亮、聪颖绝伦。

教坊有名的歌手王善才,根据古曲《长命西河女》变化音调、加减节奏编了一首新歌。他反复咏唱,觉得很有些新意,于是兴冲冲地跑到韦青家中,想唱给韦青听听,征求一下意见,做些修改,再呈送给代宗皇帝。

韦青知晓他的来意后,决定跟他开个小小的玩笑。他对王善才说:“你既想征求意见,就唱来给我听听吧!”王善才摇头晃脑、得意洋洋地唱过一遍后,急切地问:“怎么样?可以吧?”韦青故意板着面孔,摇着头说:“这不是什么新歌,我早已听过了。”王善才大为吃惊,极力辩解说这歌确是新编的,没有唱给任何人听过。韦青说:“我说是旧曲就是旧曲,不信我让家伎唱给你听听。”

韦青让屏风后的红红出来,把方才那首歌唱给王善才听。红红不仅一腔无误地唱完了这首歌,还纠正了曲子结尾时的错误,这正是王善才苦思冥想而未能处理好的地方。王善才不由得大感惊讶,连连说道:“不可能,不可能,明明是新编的歌,怎么成了别人会唱的旧曲?”韦青和红红看到王善才那副尴尬的表情不由得笑了。韦青将王善才拉到屏风后面,看到桌子上摆满了一颗颗红豆,红红笑着说:“你唱时,我就用红豆记谱,然后根据记谱,重复唱出了你编的歌。”王善才这时才恍然大悟,连连夸奖红红聪明。

红红记谱的事自然也就传扬开了,代宗皇帝把红红召入“宜春院”中。因为她善于记曲,所以宫中都管她叫“记曲娘子”。在千余年前记谱方法很不完善的时代,民间艺人能用红豆准确地记下谱子,是很难能可贵的。民间艺人具有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惜在那样的时代,创造性是不被重视的,因而红红记谱的方法也没有能流传下来,随着她自己的幽闭宫中而湮没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绍夔驱“怪”

唐代,有一位专门掌管典礼音乐的乐官曹绍夔,他的听力很好,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有一次,同伴们想考一考他音乐方面的能力,拿来了多架编钟、编磬,叫他背过身去,然后一一敲击这些钟磬,让曹绍夔说出它们的音名。曹绍夔的回答准确无误,使在场的人莫不惊讶、佩服。

当时,洛阳的一所庙宇中出了一桩怪事:庙中住持和尚的卧室中放有一具铜磬,这铜磬每到半夜就会发出嗡嗡的响声,使人听了毛骨悚然。住持以为室中有了妖怪,大为惶惑,请来多方术士驱怪,但根本无济于事,住持和尚因恐惧而病倒了。曹绍夔与住持和尚素有交往,听说此事后,就前去拜望。为证实事情的真实性,他留在放磬的房间里过夜。夜半时分,他听到庙堂的钟敲响了,这时屋子里的铜磬也发出了响声,曹绍夔立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笑嘻嘻地走到住持和尚那里,对他讲:“这个‘鬼怪’我能将他制服,你明天请我吃饭,我将为你驱‘怪’。”住持和尚将信将疑,既无它法,也只好试一试了。第二天,曹绍夔带来了一把锉刀,在铜磬上挫了几道口子,然后对住持和尚说:“怪已驱走,你可以高枕无忧了。”当晚,铜磬果然不再鸣响,合寺为之欢欣。

曹绍夔不愧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原来他亲自听到铜磬的声响后,已经知道这是由于铜磬与庙堂的钟声产生共鸣而发出的声响,只要破坏了共鸣体,使之不再与钟声产生共鸣,问题就可以解决。这是我国音乐家利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生动实例。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爱霓裳未拍时”

唐代音乐歌舞之繁盛,远非笔墨可以描摹,拿舞蹈来讲,有软舞,如《绿腰》、《凉州》、《春莺啭》、《屈柘枝》等等;健舞有《剑器》、《胡腾》、《胡旋》、《柘枝》等等,还有许多民间歌舞,如《踏歌》、《五方狮子舞》,以及僧众为宣扬佛教教义的讲唱“变文”,还有含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称为“杂剧”,总之,文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史籍的记载,在宫廷中主要的演出形式是大曲。立部伎演奏的大曲有《安乐》、《太平乐》、《长寿乐》、《鸟歌万岁乐》等六部。除了这些而外,著名的大曲还有《凉州》、《伊州》、《霓裳羽衣》等诸多曲目。

《霓裳羽衣曲》唐代的诗人多有提及,而且都对它赞叹不已。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对于该舞的创作、音乐、舞姿、服饰都有绝妙的描写,使我们一见其诗如见其舞,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

《霓裳羽衣曲》据说是唐玄宗的作品。当时的西凉都督杨敬述向唐明皇献上新近找到的《婆罗门曲》——顾名思义,婆罗门曲可能是来自印度的音乐。恰巧这时唐明皇登上三乡驿,遥望女儿山时产生了种种遐想,他已用音乐记写下了他自己的感受,但曲子还没有完成,他觉得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很有新意,于是又以这支曲子为素材,完成了全曲的写作,亦即完成了《霓裳羽衣曲》,在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时演出这支曲子。关于该曲的由来,白居易的诗中亦有提及。

根据白居易的诗作,我们知道这支曲子的结构是十分浩繁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有三十六个乐段。散序六遍(段),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

(一)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者合奏;

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一遍是一个曲调。

靸——过渡到慢板的乐段。

(二)中序、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慢板。

(三)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

入破——散板;

虚催——由散板入节奏,亦称“破第二”;

兖遍——较快的乐段;

实催、催拍、促拍或簇拍——节奏过渡到更快;

兖遍——极快的乐段;

歇拍——节奏慢下来。

煞兖——结束。

其中散序的六遍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歌不舞,所谓“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弹、吹声逦迤。”中序可能开始是抒情乐段,有歌有舞,白诗云:“朦胧闲梦初成后,婉转柔声入破时。”不过,很快曲调又进入最后“破”的部份,亦即“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此曲的结尾节奏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束。

关于它的舞姿,白诗上写道:“飘然旋转回轻雪,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拽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绿萼(仙女名),王母挥袂别飞琼(仙女名)。”关于服饰打扮,诗中又云:“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全身戴着炫目的佩饰,衣着却是道姑打扮。

《霓裳羽衣》在当时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演出,而且当时元稹曾抄录了写满四幅花笺的《霓裳羽衣曲》曲谱寄给白居易,白居易有诗云:

唯寄长歌与我来,

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

霓裳实录在其中。

可见当时已有曲谱流传。

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霓裳羽衣曲》的全貌,这支曲子音乐丰富,舞姿婀娜,服饰华丽,气派恢宏,可算得上是盛唐时期歌舞文化的代表作。

白居易诗云:“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可见他对此舞的推崇程度,又云:“曲爱霓裳未拍时。”“未拍时”是指第一部份“散序”,可见这一段音乐乃是《霓裳羽衣曲》最精彩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满子

何满子是人名还是曲名?历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些含混。据白居易《何满子》诗注云:“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白诗注的说法是:有个名叫何满子的歌者,向皇帝进了一首《何满子》的歌曲,想以此赎回自己的死罪。那么“何满子”应该既是人名又是歌曲名。元稹在诗中却这样说:“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笔亲题乐府篡。”元稹诗亦说何满子为人名亦为曲名,只是他歌声感人至深因而获得皇帝的赦免,结局不相同。元、白与何满子都为同一时代人,而他们所记却有差异,后人不知道以谁的记载为据。不管怎样,《何满子》一歌却流传了下来,伴随着许多乐人。

据《酉阳杂俎》载:“荆州贞元初,有狂僧善歌《何满子》。”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狂僧”,大约是说这位僧人性格狂放的意思。他唱的《何满子》的歌辞已与原来的有所不同,内容是揭露当时的一个官吏的过失。

据《碧鸡漫志》引《虞氏杂说》云:“甘露之变”宰相李训、王涯与宦官斗争,遭到宦官的迫害,全族被诛。事后,文宗在便殿观看牡丹,思前想后,流泪叹息,感慨万端。这时,宫内舞蹈家沈阿翘献歌舞《何满子》,歌中有“浮云蔽白日”。这样的句子,一语道中文宗的心事,很得文宗的欢心,赐给沈阿翘金臂环。这时的《何满子》除了加上舞蹈的成份外,歌辞可能也有改变。

据《剧谈录》载,到了武宗的时期,宫中有位孟才人,擅长歌唱和吹笙,可说是武宗皇帝的宠妾了。无奈这位皇帝身体不好,他在位一共只有六年就病故了。临死前,他把孟才人叫到跟前说:“我快要死了,你打算怎么办?”孟才人指着笙囊对皇帝说:“我要用它自缢而死。”又说:“让我再为你最后一次唱歌吧!”于是,她凄凄切切地唱了一曲《何满子》“闻者莫不涕零”。唱完以后,这位孟才人就死去了。人们发现她的肠子已经断了。《何满子》一曲成为断肠之声是毫无疑义了。关于这点,古人未免有夸张、附会之嫌,但后人能够理解到《何满子》一曲是多么的凄凉、哀绝。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梦溪笔谈》是我国宋代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沈括,字存中,钱塘人。他以笔记的形式,记述了他个人对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医学、文学、史学、书画和音乐等十分广阔的文化领域。

《笔谈》中关于音乐的部份有一则《“郢人善歌”辩》记载战国时代宋玉——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曾任文学侍从。楚怀王一天问宋玉:“听说郢人很会唱歌,事情是不是这样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有一位歌唱者在郢中唱歌,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跟着他和唱的有数千人;再其次又唱《阳阿薤露》,能跟着和唱的有数百人;再其次又唱《阳春白雪》,和唱的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可能是指运用变化音),能和唱的不过数人而已。”《笔谈》的作者沈括认为:宋玉的这段话,恰恰证明了郢人不善歌。因为郢是楚国的故都,人材济济,但能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容易的曲子的人也只有数千,谈到《阳春白雪》这样水平高一些的曲子,能够和唱的则只有数十人,这哪里能说是郢人善歌?恰恰应当说是郢人不善歌。再说,宋玉在答楚王问一开始讲的是:有人在郢中唱歌,并没有讲这位唱歌者是郢人,领头唱的人不见得是郢人,就更无法证明郢人是善于唱歌的了。

我们看完宋玉与楚王的一段对话,再看看沈括的反驳意见,我们得的结论应当是“郢人善歌还是不善歌”?

从这则故事引出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说,后世人往往把高雅、精美的事或物比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把那些粗糙的、大众化的事或物比为“下里巴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琴会友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期间,写出了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文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这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言,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吧!宋太学博士沈遵读了该文之后,深受文章感染,专程跑到滁州去观赏风景,身临其境地体会欧阳修文章的意境。归来之后,他感到颇有心得,于是“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一调。”后来,欧阳修又听到了琴曲《醉翁吟》的演奏,大为感动,作诗曰:“《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幽思穷崎钦。”表现出欧阳修对《醉翁吟》一曲的嘉许与他从琴曲中感觉到的共鸣。

《醉翁吟》一曲不久就传开了,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大约有人知道该曲是由《醉翁亭记》这篇文章而起吧!很希望该曲能填上词,成为一首琴歌,而更加直抒胸臆。当此之时,欧阳修与沈遵皆已过世,沈的琴友崔闲于是:“请于东坡居士。”请苏轼为之填词,苏轼慨然允诺。于是“闲(崔闲)为弦其声,居士依为词,顷刻而就,无所点窜。”文思踊跃,挥毫而就,无半点更改,这大约就是大文豪苏轼的不凡气概吧!自苏轼填词后,词与曲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自然使琴曲大为增色,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曲子。而欧阳修立意,沈遵作曲,苏轼填词而成就《醉翁吟》一曲,在当时就已传为佳话。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人计

南宋晚年,王储镇王赵竑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他与宰相史弥远不和,常常对他有露骨的批评,使得这位大臣寝食难安。赵竑有一个特点就是:“好鼓琴”,大约琴弹得也很不错。史弥远看准了这一点,决定从这儿下手制服赵竑。

史弥远用钱买了一名雅善鼓琴的美女,对她加以严格的训练,用来蛊惑赵竑,取得镇王的信任,进而察言观色,一步步刺探出政治方面的重要情报。训练得差不多以后,史弥远就把这名美女送进了镇王府,给赵竑当一名侍妾。训练有素的美女并没有辜负史弥远的栽培,她常常舞动纤纤手指弹出美妙的音乐,使嗜琴的镇王心醉神迷,她虚情假意的温存体贴也使镇王飘飘欲仙。不久,她就成了镇王的心腹之人。一天,镇王正在观看挂在墙上的地图,他指着琼崖(今海南岛)对美人说:“他日我若得志,史弥远必须到这里做客。”意即流放到海南岛去。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流放到那里可说是九死一生。又有一次,赵竑对美人说:“我若能掌大权,要叫史弥远当新、恩客。”“新”、“恩”即新州和恩州,也是流放到边远地区的意思。赵竑讲的这些话转瞬间就由这位女间谍通报给了史弥远。史弥远当然是一一记在心上。那年七月初七,是“乞巧”的日子,史弥远仍想缓和与赵竑之间的紧张关系,特意挑选了数件珍玩送给赵竑,而送去后立即被赵竑踩得粉碎。当然,这一情报也是按时到达的。由此,史弥远知道和镇王的矛盾是决难缓和的,遂下决心收拾赵竑。不久,终于用计废掉了镇王,而另立了一名顺从己意的太子,就是后来的理宗。

看起来赵竑是“嗜于琴”,而“毁于琴”,实际上他是毁于轻率、浮躁,毁于政治经验的不足,终于败在了老谋深算的史弥远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笛声结怨

北宋的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许多文人的反对,当时的文豪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是著名的反对派人士,大臣吕惠卿却与王安石有着相同的政治观点。有一次,吕惠卿到王安石家作客,王安石当然是竭诚欢迎的,他向来对于这位后进都是加以提携、奖掖的。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却与这位吕惠卿不和,大约政治的、个人的原因都有吧!王安国看吕惠卿大模大样地坐在客厅里,心里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拿起一支竹笛跑到客厅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呜呜咽咽地吹了起来。音乐是最能表达人的情绪的,在这种心境下吹出的笛声,自然是表达一种愤怒、躁急、不满的情绪。因此,刚吹了一会儿,就有仆人推门传达王安石的话:“请学士放弃‘郑声’。”我们知道,最古老的音乐典籍《乐记》中有这样的话“郑声淫,佞人怠”,把“郑声”和“佞人”都看作是很坏的。还说:“放‘郑声’,远佞人”,叫人们要远远地离开“郑声”和佞人。王安石把王安国的笛声比作“郑声”,可说是相当严厉的批评了。王安国的脑筋也很灵活,立即回了一句:“愿相公远离佞人。”这句话自然很刺伤人,王安石听起来犹可,但吕惠卿听到公然把自己比作佞人,心中的气恼可想而知。从此之后,吕惠卿对王安国恨之入骨。他们的结怨虽然由来已久,但毕竟是因笛声而激化。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低唱我吹箫

宋代的姜夔,号白石道人,是一位天赋很高的词人、音乐家,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姜白石的词章重格律,音节谐美,在宋代自成一派。世人评论他的词章:“如雾里看花”,可能是说他的词章拥有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吧!他曾创作了许多歌曲,称为“自度曲”,还记录了一些旧曲,都附有旁谱,共留下28首歌曲,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极其宝贵的材料。

姜夔一生郁郁不得志,又加上国家连年战乱,他不得不沦为“清客”式的人物,依附于一些社会名流,如范成大、杨万里等,靠他们的资助生活。国难、家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悲愁的情绪在他的诗词中常有流露,他往往寄情于山水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暂时忘却心中的愁闷。有一年,有个叫杨顺公的人,很欣赏他的才情,慷慨地送给他一名歌伎小红。小红歌声优美,善解人意,对于“寂寥人生”中的姜白石自然是很大的安慰。他有诗写和小红在一起的情景:

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

从诗中看来,他们大约是坐在船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合乐歌唱,自然是非常惬意的。但诗的后两句隐隐又含有一种悲凉的味道,使人有一种压抑感。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湛然居士与栖岩老人

湛然居士即耶律楚材,字晋卿。他是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在元代曾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栖岩老人,即古琴演奏家苗秀实的自称。史称他“通古今,尤长于易应。”但两度未考中进士,于是“乃拂袖去之”,专门从事古琴的弹奏。他的技艺是很高的:“善于琴事,为当世第一。”“尝游于京师士大夫间,皆服其高妙。”泰和中被荐为琴待诏,很受到金章宗完颜璟的重视。

耶律楚材虽然从政日久,但“癖于琴”,弹奏过大量的琴曲,又长于《水仙操》。他学琴于苗秀实,对苗秀实的琴艺和人品极为佩服。他的诗《爱栖岩弹琴声法二绝》中说:

须信希声是大音,

猱多则乱吟多淫。

世人不识栖岩意,

只爱时宜热闹琴。

他夸赞栖岩老人的琴:“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他每得到一支新琴曲,都要找苗秀实“商确妙意,然后弹之。”苗秀实可是忙得很,“朝廷王公大人邀请栖岩者无虚日”,所以,耶律楚材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老师一起细细地切磋技艺,亦即不能与他“对指传声”,因此“每以为恨”,感到非常的遗憾。耶律楚材仕元之后,极力推荐苗秀实,曾派人到各处寻找其下落,终于在开封地区找到了他。受尽了离乱之苦的年迈的苗秀实,终于未能到达京师而死在了途中。

栖岩老人的儿子苗兰得到父亲的传授,琴也弹得很好。耶律楚材因脚部负伤,在家静养。借此赋闲之机,他与苗兰对弹操弄五十多首,“于是栖岩妙旨尽得之。”从苗兰那里他终于弥补了一些“未能对指传声”的缺憾,由于耶律楚材执著于琴艺,他也成了当时有名的琴人,几乎和他的老师栖岩老人齐名。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瞽音乐家

在我国远古的时代,有许多从事音乐的人是盲人,大约盲人中耳力好的居多吧!比如周代(距今3000年左右),就有了皇家的音乐机构“大司乐”。这个机构包括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的职能。机构相当庞大,不算临时性的成员,固定成员就有一千四百六十三人。史书记载这些人的等级中的上瞽、中瞽、下瞽就都是一些盲音乐家,看起来盲人在几千年前就已显示出他们的非凡的音乐才能。

以后,历代音乐家中盲人仍然是很多的,比如明代的魏良辅,一位著名的戏剧音乐家,就是一位盲人。明代许宗编《词林逸响》附印《曲律》前的小序说:“魏良辅,昆山州人,瞽而慧,以师旷自期。”师旷也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音乐家,盲人。自比师旷,看起来是确有很高的音乐天份的。

原来的昆曲,曲调比较平直、朴实,魏良辅在创作昆曲音乐的过程中保留了曲种的这些长处,又吸收了南曲音乐流丽婉转和杂剧的一些音乐特点,使新创的昆腔更为动听,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魏良辅常与过云适、张野塘等戏曲音乐家一起切磋,在昆曲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做了许多改进的工作,比如歌唱的咬字发声,伴奏乐队的丰富等等。他创作的具有特色的第一个曲目是《浣纱记》。这个剧目由剧作家梁辰鱼写剧本,魏良辅创腔。此剧一经演出,立即轰动了剧坛,确立了新昆曲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位盲音乐家,为了创造出优美的昆曲音乐,是耗尽了毕生心血的。据说,他为了创造出新腔,曾经十年不下楼,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潜心推敲。他把自己创作的新腔称为“水磨调”,是要说明这种音调是经过细致入微的磨砺才产生出来的,而后人也认为用“水磨调”来形容他创作的新腔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水磨调”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薛乌夜与《乌夜啼》

明代琴人徐和仲是宋代著名琴家徐天明的曾孙,因此,他的琴艺可说是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

徐和仲的琴艺很高超,时人评议他说:“得心应手,趣自天成。”不仅技术娴熟,而且还有独到的风格、韵味,所以远近向他求学的人不可胜数。有一位姓薛的琴人,也曾在弹琴上很下过一些功夫,长于弹奏《乌夜啼》一曲,因而有人称他为“薛乌夜”,他自己确也自视甚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当他听说徐和仲的琴弹得甚好时,很不服气,想与之一较高低。但徐和仲总是千方百计的避免与他较量,使他的心愿不能实现。薛乌夜没有办法,只好转请朋友请徐和仲弹奏《乌夜啼》一曲,自己则藏在隔壁房中偷听。曲终之后,薛乌夜心服口服地拜倒在徐和仲的琴几之下,诚恳地说:“愿为弟子,幸不负此生。”庆幸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高明的老师。自此之后,他恐也不敢妄自尊为“薛乌夜”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载堉与“说大话”

朱载堉是我国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位解决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和计算的人。他不仅是乐律学家,也是历学家、算学家,在这些领域他都做出了很大成就,是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

朱载堉一生是十分坎坷的,虽然他在很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成就,但在当时他的成就并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而他只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他本是明王室子弟,在他十五岁时,他的父亲恭王朱厚烷在宗室的勾心斗角中,被无罪系狱,十八年之后才获赦免。而他从一位贵族的世子,降而为囚徒的儿子,其地位可说是一落千丈,其心境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父亲被囚禁期间,朱载堉对统治阶级间的勾心斗角深恶痛绝。他搬出王宫,筑土室于宫门外,每日粗茶淡饭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却把全部精力用于钻研律学、数学和天文。朱载堉的主要著作是《乐律全书》这是一部综合性的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历学、算学等多种学科,而他最重要的乐律学著作则是《律学新说》和《律吕精义》。

1596年,他的父亲被释放出狱,恢复了王爵。大约是经受苦难太多的缘故,一年以后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惯例,爵位应由朱载堉来继承,然而他拒绝继位。家境的变迁,使他看破了红尘,不愿再在名利场中打滚,而宁可清贫淡泊地度过自己的一生。除了研究学问而外,他常常写一些醒世辞以抒怀,其中不乏幽默风趣之作。下面请看一看朱载堉写的一篇《山羊坡·说大话》:“我平生好说实话,我养个鸡儿,赛过人家马价;我家老鼠,大似人家细狗;避鼠猫儿,比狗还大。头戴一个珍珠,大似一个西瓜;贯头簪儿,长似一根象牙。我昨日在岳阳楼上饮酒,昭君娘娘与我弹了一曲琵琶。我家下还养了麒麟,十二个麒麟下了二十四匹战马。实话!手拿凤凰与孔雀厮打;实话!喜欢我慌了,碰一碰到天上,摸了摸轰雷,几乎把我吓杀!”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大学问家活泼、风趣、热爱生活的一面。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琵琶

汤应曾是明末清初之人,擅长弹琵琶,因而人们都叫他汤琵琶,而他的真名却鲜为人知了。

汤琵琶出身贫寒,但他的技艺很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选进王府当了一名乐工,然而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安定的生活,他仍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北到过张掖、酒泉,往南又到过湖南等地,因而他有着广泛的生活阅历,也接触到了许多民间音乐。他所弹过的一百多首琵琶曲中,有许多是他根据各地民间音乐创作的。他一生弹得最好的一首曲子是《楚汉》,明末王猷定所写的《汤琵琶传》中,对他弹奏的这首曲子是这样描写的:“……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汤琵琶的演奏达到这样的水平,可说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然而,技艺高超的人生活并不顺利,为了糊口,他不得不终年劳累奔波,四处献艺,饱经人世的折磨,后来他的耳朵聋了,眼睛也瞎了,有钱人都不愿再听这个残废了的人弹奏了,他只好到社会的下层去演奏。很多人听到他弹奏,也不知道他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汤琵琶。1648年秋天,寒风骤起,汤琵琶已经六十多岁了,《汤琵琶传》的作者还见到他踬躅街头,在瑟瑟的寒风中发抖。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看到过他,大约不久就化为尘土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陶是康熙年间著名的琴人,他曾经供奉内廷,不时地给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鼓琴助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正值他已告老还乡,但他给康熙帝进贡了古琴及《御奏琴谱》,琴谱中有些是歌功颂德的曲子,如《太平奏》、《万国来朝》。这两样东西都得到皇帝的欢心,因而召他进见,让他弹奏了《太平奏》、《平沙落雁》等曲。皇帝对他当然是有赏赐的,但这并未改变他的境遇,他晚年仍凄苦地隐居在西子湖畔。有一位古琴家名叫王泽山,久仰他的大名,很想跟他学琴,就去拜会金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金陶却冷漠地拒绝了王泽山,也许是他的心境不好吧!他不肯把自己的技艺传人。王泽山并不灰心,他在金陶居住地附近找了一间屋,每天偷偷地在门外聆听金陶弹琴,希冀能够模仿一、二。有一天,他在金陶门外矗立良久,并没有听到琴声,于是他推开屋门,看见金陶病倒在床上,面如白纸。王泽山立即为他请来了医生,并且精心侍奉他,直到他病体康复。王泽山的诚心感动了金陶,金陶终于将自己的全部技艺传给了王泽山。这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有了诚心,没有办不成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紫月儿,这么多的音乐资料,让我目不暇接了!在教学中很需要这些古代音乐家和音乐的故事!
 
发表于 2005-11-4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照单全收了.

 
发表于 2005-11-4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黑蜻蜓在2005-11-4 11:57:00的发言:

辛苦了,照单全收了.

以下是引用谭平在2005-11-4 9:38:00的发言:
谢谢紫月儿,这么多的音乐资料,让我目不暇接了!在教学中很需要这些古代音乐家和音乐的故事!
喜欢就是好![em31][em3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紫月儿!丁丁音乐驿站将全文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