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马蹄声——牧童之歌教学案例 作者:姚卫星
要学好学会一首歌曲与掌握歌曲的节奏有密切的关系,歌曲的节奏是与歌词内容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适当的节奏紧扣音乐主题,能完整的表现歌曲的内涵,特别是民族音乐,更具有本民族特色,这是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和劳动形式的有关,民族的生活积淀了民族的文化,我所要执教的新疆哈萨克族歌曲《牧童之歌》就具有典型的民族音乐特色,体现新疆本民族的文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奔驰在辽阔草原上马蹄声,我做了细心的引导和多方面的指导,创设情境,形象地再现马的脚步声,通过不断的相关节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模仿力,从而了解新疆音乐的特点。
教学案例:
——节奏练习。
师:听,从遥远的天山牧场传来了谁的脚步声?
(师模仿小马跑的声音。)
-----出示节奏ⅩⅩ Ⅹ•Ⅹ∣
师:这是一匹悠闲、自在跑着的小马,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吧。
(师生模仿马蹄声,读出节奏。)
师:这个小圆点在音乐中叫附点,读的时候,附点前的音符读长一些,附点后的音符读短一些、弱一些,老师是这样读的Ⅹ•Ⅹ,你也来试一试。
生:Ⅹ•Ⅹ
师:连起来读一遍ⅩⅩ Ⅹ•Ⅹ∣
生:ⅩⅩ Ⅹ•Ⅹ∣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读黑色的部分,你读红色的部分。
师:Ⅹ Ⅹ
生:Ⅹ•Ⅹ
师:交换来读读。
生:Ⅹ Ⅹ
师:Ⅹ•Ⅹ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读法。]
师:小马从遥远的天山向我们跑来,它的声音会越来越怎样?
生1:会越来越大;
生2:会越来越响。
师:音乐上称为强,小马向远方跑去,声音又会越来越怎样?
生:会越来越小,
师:音乐上称为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马蹄声的变化。
(根据马跑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声音,带领学生体验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规律。)
师:小马渐渐远去了,小朋友想一想,小马在跑的过程中会一直保持同样的速度吗?
生:不会,因为小马跑累了会慢下来。
师:我们用不同的速度再来体会这个节奏,先慢再快,再慢下来。
(根据教师的手势提示,学生模仿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马蹄声音的变化。)
[通过声音变化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和巩固节奏,提高学生对附点八分音符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师:小朋友真聪明,姚老师听了真高兴,不由得想骑上骏马,唱起来。
(教师弹琴唱:骑上 骏 ·马,扬起 鞭;赶上 牛·羊,下河 滩。)
师:跟着老师的琴一起来唱一唱。
(先学唱,再分小组、男女声、个人唱,教师奖品鼓励和表扬。)
教学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贯穿整节课的学习,为此我设置了相关的音乐情境,如:“走进新疆”、牧童之舞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音乐,最后部分的“民族歌曲欣赏”就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审美视野,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学意图:
作为学习一首新疆的儿童歌曲,除了会唱之外,我们还应能挖掘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加强音乐文化与姊妹艺术、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新疆歌曲,所以我设计了“走进新疆”、小马的马蹄声音的变化、牧童之舞、民歌欣赏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品位,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在音乐实践中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整堂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富有兴趣,富有情感的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了解音乐文化,让孩子们快乐中有收获,收获中有快乐,更好地体现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融音乐欣赏、唱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课,旨在通过多种方法、不同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感受歌曲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喜悦的心情。综观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应该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节奏这一环节上非常感兴趣,对不同的马蹄声都能形象地掌握,并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节奏的力度强弱变化,对新疆音乐的节奏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