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邦:《雨点》前奏曲[转帖]

2
回复
106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0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肖邦(l810—1849)钢琴演奏家、作曲家。1810年2月22日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采拉左瓦佛拉。华沙音乐学院出身。14岁即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钢琴四手联弹轮旋曲。1830年离开波兰,定居法国。此时波兰被俄、奥、德瓜分,他怀念祖 国。肖邦多愁善感,富有诗人气质,故有“钢琴诗人”之称。又因其创作《革命练习曲》怀念其祖国,因而又有“爱国音乐家”之称。1849年10月17日,因患结核病,逝于巴黎,年仅39岁。代表作 品有《革命练习曲》、《华丽的大圆舞》、《小狗圆舞曲》、《少女的愿望》、《降A大调英雄波兰圆舞曲》等。
  他的作品有的充满激情,有的富有诗意,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的个性特,对近现代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30年秋天,20岁的肖邦为了第二次旅行演出,又离开了祖国波兰。这次是因为去年访问维也纳博得好评才接受这一邀请,所以,他当时,也未想到此行就是永久的诀别,再也不能重归故土了。
  肖邦走后,波兰爆发革命,华沙城硝烟弥漫。肖邦在维也纳得知这一消息,他认真地和友人蒂斯特商议,是否应该回国,结果,蒂斯特劝阻他说:
“与其执枪作战,倒不如运用艺术为祖国进行斗争。让全世界了解波兰音乐的美,这才是你的使命!”
  肖邦听从了他的劝告,留在维也纳。
  肖邦在维也纳停留几个月之后,经过德国各地,于第二年,1831年秋,来到当时音乐气氛最活跃的巴黎。他的护照上写明最后的目的地是伦敦,但是,他始终末去伦敦。后来的18年,直至逝世,他主要居住在巴黎。
  当时的巴黎,是艺术家们敬仰的城市。当时巴黎已经云集着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维尼、拉马丁、海涅、戈蒂埃等文学家;在画家方面有 德拉克洛瓦和英格尔等大家正在从事重要的创作。在音乐界,李斯特、梅耶贝尔、罗西尼、柏辽兹、凯鲁比尼等作曲家也在激烈竞争;演奏家当中卡克布琳娜、塔尔堡、海尔茨、赫拉等钢琴名手也全部荟萃巴黎,恰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盛况空前了。
  因此,巴黎恰是肖邦发挥超群的才能的理想的舞台。而且,从画像上也可领略到他是一位出众的美男子,深受女人青睐。所以,他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就大为走红,也并不出乎意料之外。
  在巴黎成为音乐界宠儿的肖邦身边,有不少女人缠绕着他。但是,不久,他遇上了对他的一生和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女人,她就是乔治·桑。他和乔治·桑长达10年的恋爱生活当中,留下了不少名曲。
  肖邦25岁时,经好友李斯特介绍,认识了乔治·桑。乔治·桑比肖邦年长6岁,已经31岁,她与前夫生下两个孩子。乔治·桑是一个与男人交往颇多的女人,她和肖邦相识时有一个情夫是家庭教师马菲,在他之前是诗人缪塞,而且,据说她和李斯特也有过关系。
  有句俗话叫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肖邦和乔治·桑的情感也是这样。乔治·桑是以《印第安娜》《魔沼》等作品成名的女作家,原名阿芒丁娜·露西·奥洛尔·杜班,特意用了一个男性的笔名。她常常穿马裤,衔卷烟,饮烈酒,举 止如同男士,简直就像现代的女性解放战士。
  与之相反,肖邦却富有女性的温柔,李斯特曾说他是一棵“柔弱的花茎上开放着的一朵蓝色旋花”。而且,他雍容大度,像一位贵公子。李斯特还说:“与其说他的目光像梦幻,倒不如说充满了活力,……他的皮肤细腻得透明,令人销魂。他的金发仿佛是绢丝,他的鼻子约略有一点弯曲,他那高雅的举止,大方适度的应酬,完全是贵族风采,人们不知不觉地把他视为王侯了。”
  肖邦认识乔治·桑时,在他心中占重要位置的是《告别圆舞曲》使之闻名的玛丽雅·沃津斯卡。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深深地爱两个人。所以,开始时他厌恶乔治·桑,也是很自然的。他曾经说:“那女人怪里怪气,我甚至怀疑她到底是不是女人呢……”。但是,乔治·桑在他的心目中逐渐发生了变化,终于产生了爱情。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和她三次相会了。我弹琴时,她依在钢琴上,用那燃 烧般的目光,死死地盯着我。我的心完全被她夺去了。奥——洛——尔,多么美丽的名字呀!”
  于是,两个人逐渐坠入了爱河。肖邦和玛丽雅·沃津斯卡的爱情破裂时,温柔地拥抱着伤心的肖邦的是乔治·桑的母亲般的爱情。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肖邦,和乔治·桑恋爱之后恶化到咯血了。乔治·桑为了照顾肖邦,带他到马略尔卡岛疗养。乔治·桑是肖邦的理想伴侣么?人们褒贬不一,但是,至少在开始的阶段乔治·桑向肖邦付出了献身般的爱,在她的照顾之下肖邦才写出他中期的许多杰作,这一点是不应埋没的。
  他们去疗养的马略尔卡岛是地中海西部巴利阿里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3411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度,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年平均降雨量为500毫米,是世界上最美的土地之一。乔治·桑抱着很大希望,以为肖邦到这样舒适的地方居住一个时期便可痊愈,她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于1838年秋,和肖邦一同来到马略尔卡岛。
  开始的时候,在马略尔卡岛的生活过得十分舒畅。但是,不幸很快就袭击了他们。到达不久,肖邦就患感冒,再加上当地进入雨季,他的病情很快就恶化了。肖邦给好友封塔纳的信中说:
  “我整整病了两个星期。……请来这岛上的三位名医,第一位闻了闻我呕吐出的东西,另一位看了看我呕吐的地方,第三位在我呕吐时又看又听。第一位医生说我死了,第二位医 生说我快要死了,第三位说大概要死了。”这封倍写得有点夸张,但是,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是无疑的了。
  在那时,结核病是一种最可怕的病。岛上的人们听说肖邦患肺结核病,立刻就躲避他们一家人。无奈,他们只好搬到离街镇稍远一点的瓦尔蒂莫萨寺院里去住,肖邦讨厌那“像装进棺材里似的阴森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初他们来马略尔卡岛的期望落空了。但是,也并非全无收获。在肖邦的作品当中占重要位置的《前奏曲集》作品第28号的几首主要乐曲,就是在马略尔卡岛诞生的。
  《前奏曲集》作品第28号是肖邦仿效被誉为“钢琴的旧约全书”的巴赫的《平均律古钢琴曲集》而写的钢琴曲集,一共24首。但是,它不同于《平均律古钢琴曲集》,因为它连一首赋格曲也没有编入。肖邦特别喜爱巴赫和莫札特的音乐。
  这部《前奏曲集》就是他借用敬爱的巴赫的代表作的构思,由 C大调开始,用24个调写成,每个调一曲。这部曲集从1836年到1839年,历经4年才完成。本来作曲家的意图是曲集的24曲连续演奏;但是,其中著名的几首,却常被单独演奏。俗称“雨点前奏曲”的《第15号D大调》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首乐曲,有过这样一段传说。
  他们搬进瓦尔蒂莫萨寺院之后,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乔治·桑留下肖邦一人,外出了。当她深夜归来时,肖邦正在钢琴前埋头作曲。他抬头看见乔治·桑归来,安心地说了一句“唉,我以为你们都已经死了呢!”说完,他就昏过去了。他当时写的就是这首乐曲,左手的节奏表现的就是敲打僧院窗子的雨声。
  《降D大调前奏曲》是前奏曲集中的第15首。在同年中,肖邦另写了一首《b小调前奏曲》,是曲集中第6首,乔治·桑在她所作的《我的生活史》第三卷第六章中也记述了当时肖邦创作这几首曲子的情况:
  “一个悲惨凄苦的雨夜,当我带着孩子回到房间时,他正坐在钢琴旁弹奏着一首奇异的前奏曲……后来他对我说,当他弹奏钢琴时他觉得自己掉在湖里,寒冷彻骨的冰水不时冲击着他的胸口。当我提醒他注意雨滴确曾不时敲打屋顶时,他否认他曾经断到……他在这个晚上所写的作品确实能使人联想到洒落在修道院屋瓦上的的雨滴声,但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里的泪珠。”
  在这里乔治·桑的回忆没有说明是那一首,但肖邦当时写的两首确都具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人们更多地称《降D大调》的这首为《雨滴前奏曲》,但这首前后段音乐是明亮的降D大调,音乐较明朗不带凄风苦雨寒夜中的气氛,只中段转入升C小调不断重复地出现升G这个音,有雨滴意境,情绪又忧郁悲伤。
  但是,也有不同的论点,认为《d小调前奏曲》才是那首雨夜之作,雨点音符在右手。乔治·桑当指的当是这一首。《d小调前奏曲》高声部不断奏出单调的同音反复的音响,逼真地呈现出令人心烦的雨滴声。在这一音响下,低声区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这旋律哀婉缠绵,勾起对往事无限的怀念和
凄苦的忧伤心情。这一旋律在变化重复时,将后半句拖长,在结尾中再次出现。旋律的起伏线幅度大,正像愁绪上下浮动般,最后在孤寂伤感的气氛中结束。
 
发表于 2004-2-13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降D大调前奏曲作品二十八第十五号雨点537

 
[MP=500,70]http://218.4.152.202/yishujiaoyan/yinyue/mjmq/mp3-wyn/bestxb/03.mp3[/MP]
 
发表于 2004-3-2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链接的网站有误,肖邦很多作品和名称不符
包括贴出来的这首,根本不是降D大调雨滴啊

这个才是哦~
http://www3.haoge-china.com:17878/pure/classic/chopin/cd1/17.r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