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2
回复
143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3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图1为最近在华音看到的。屠靖南的篪演奏。吹孔在中间(不是正中),即吹孔两边均有指孔。尾端有没有塞不知道。

图2为赵松庭笛子教程中。詹永明的篪演奏。片中赵先生介绍,和笛子的区别在于,尾端塞死。吹孔和指孔不在同直线上。

吹口在一端的原理好理解。就是尾端被塞住的笛子。且多一个右手母指孔,相当于笛子的出音孔。这样母指孔被按住时,是闭管。放开母母指孔相当于开管(这时应接近普通笛子性能)。

吹孔开在中间。这样气流方式应该既不属于开管,也不应该属于闭管。开管方式:气流可直接从尾端出去,所以频率公式为(频率=声速\2倍管长)。闭管原理,因为气流不能从尾端出去,还得回到吹口,所以闭管公式(频率=声速\4倍管长)

此公式应限于管长大于八倍管径。

吹口开在中间,设想气流从吹口进去,应该是往两边走,然后回到吹口,从这一点来看,有点像横吹的竹埙。但竹埙管长度没有大于八倍管径。

哈哈。越说我越糊涂了。我只能把这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吧。

不知道各位对这个有没有研究。将两者的发音原理讲得再逶一些,还有两个的年代,地域,风格什么的。

谢谢

 
发表于 2006-2-3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了些资料,共同学习。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篪(chí ):古代吹奏乐器,也有作筂、竾,或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使用。竹制,横吹,吹孔在上,按孔不与吹孔在一平面上(笛、萧在一个平面上)。但箎(音虎)为巨竹而非非器篪,故常为人所误写。又大篪也有称作“沂”(音银)。

《诗经》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记载。詩经传注引世本云:「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又周古史考云:「古有塤篪尚矣。周幽王時暴辛公善塤,蘇成公善篪,記者因以為作,謬矣。」呂氏春秋古樂篇又有載帝嚳曾命有倕氏作钟鼓塤篪篇等樂器,故篪究为谁创制,不好确定。可能史前就有,根据古篪推想,最初可能最初可能兩端皆閉,而仅一吹孔開於中間,以后再慢慢在兩边增加音孔。

而雅释乐郭注云:「篪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名曰翹,寸三分,橫吹之;小者尺二寸。」陈阳乐书云:「篪之為器,有底之笛也。」明代朱載堉所見之篪,可能為周代之物,当時已有六音孔,連吹孔共七孔;至漢代,又有八孔、九孔、十孔者,吹孔已不在中央而移至一边,這在发音上已有改进;至唐代又有義嘴篪之产生;宋代篪之种类頗多,后经元、明而至清代,音孔自四前一后一底孔,而至五前一后,有底之篪漸演进似笛而为无底者。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请问有关篪的问题

篪根据其吹口位置及形式,可分为四类:

一、中吹式:如律呂精義中之大篪、小篪。

二、偏吹式:台湾嘉義鄒族山胞之一种类篪樂器,吹口偏离中央,但左右管面及兩端,均有音孔。

三、边吹式:宋、元、明、清之篪,吹口向上靠一边,音孔則均在另一边。

四、義嘴式:吹口部分裝有義嘴,与管身垂直,一吹即响。韓国之篪則可能是由此种篪演变而來,无義嘴而有一短管与管身垂直相接。

篪为竹製,塤为土製,二者之材料及形狀虽皆不同,但古篪与塤,均为閉端吹奏樂器,故音色类似,齐奏時非常谐和,故詩經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之句,后世又作兄弟和睦之喻。現在因篪之演奏效果,不若笛佳,故仅用於孔廟祭祀乐。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赵松庭大师发明了"同管双音篪(雁飞篪)"见下图.


==========================

清代图腾篪

楚篪


 
发表于 2006-2-3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台。又学到不少。以后还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