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音乐评论] 西洋古典音乐选曲

5
回复
149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9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dhubert 1797-1828)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贝多芬的葬礼上,他擎着火炬非常悲痛地跟着送葬的行列,把贝多芬的灵枢送到墓园。一年后,他竟也染上热病,追随他心中的偶像而去了。
  在舒伯特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中,舒伯特过的是贫穷的生活,他的天才是在他死后才被人们认识的。
  舒伯特l797年生于维也纳附近的里克登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受过的音乐教育,是小时候父亲教他小提琴、钢琴。
  早期他曾在父亲的学校中任教,因不喜欢教师生涯,辞去教职,开始独立生活,以教音乐私人学生、出售自己的乐谱和为戏院作曲为生。
  在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600多首歌曲、l8部歌剧、歌唱剧、lO部交响曲、l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大量音乐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艺术歌曲的写作,因此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性格内向,他不是为了赚钱而创作,因此他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他却善交朋友,至交好友很多,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舒伯特集团"。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娱乐,友谊弥补了他物质生活的不足。 舒伯特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他比贝多芬有更多的诗人气质,对于歌德的诗歌,他能更好地把握全部微妙的变化。在他的634首艺术歌曲中,就有1OO来首是根据歌德的诗歌谱写的,还有的采自席勒、海涅等人的诗歌。据说贝多芬见到舒伯特的歌曲集,为内中的美丽大为吃惊。好几天,他拿着它们不忍释手。后来,贝多芬对另一位年轻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安舍姆,有我的思想,但弗兰兹(舒伯特)有我的灵魂。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的大师,世上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创作的速度惊人。他的朋友记述他写作名作《魔王》的情形:"我们走到门口,见他捧着一本书,高声朗读《魔王》的诗。他读得十分出神,全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来访。他拿着书册在室内反复徘徊,突然把身子靠在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飞速地写着,然后拿着记下的谱跑到空微克德学校去弹奏改谱……当天晚上整个学校已经在唱《魔王》。" 还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未见到主人,却发现桌上有一本缪拉的诗集,他非常喜欢,便擅自将诗集带回家去。第二天,朋友到舒伯特家,他已写了三首曲子,这便是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中的三首。这部声乐套曲用一系列歌曲讲一个故事,共20首曲子,现在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另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也是根据缪拉的诗谱写的。这是所有浪漫歌曲中最有价值的一首,也是舒伯特歌曲中最美的一首。全部24曲,以《晚安》、《菩提树》、《流不尽的泪》、《街头卖药者》最著名。很多人都认为舒伯特只要写一首《冬之旅》便可成为名垂千古的作曲家了。 歌曲《鳟鱼》是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所写的。后来此曲被采入《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也叫《鳟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歌曲反映出他把诗看作是产生楦械亩??旋律线条的形态和性质、和弦的选择、节奏的特点以及全曲的整体结构都是为诗服务的。 现在,在音乐会上,我们还经常听到他的《摇篮曲》、《圣母颂》、《听,听,云雀》、《小夜曲》等优美的歌曲。 舒伯特写《听,听,云雀》时,曾经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伯特和他的朋友们去郊游,当他们高高兴兴地在小餐馆吃饭的时候,舒伯特突然吵着要五线谱纸,朋友们知道他的灵感来了,但谁都没有带五线谱纸,他们赶紧把菜单翻过来,在后面画上五线谱,让他在上面作曲。
  舒伯特在写大量的歌曲的同时,也写了不少器乐曲。这些器乐曲以《未完成交响曲》为代表。这是在他逝世那一年创作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只完成了前两个乐章,第三乐章只写了几个音符,就没有再写下去了。有人认为他写完两个乐章就去世了。
  也有人认为他因为失恋,"如果恋爱不成功也就不想完成此曲";还有人认为第一、第二乐章实在太美了,因而没有必要再写第三、第四乐章了。但是这首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内容却很充实,勃拉姆斯就认为:"这首曲子并非未完成。" 舒伯特常常把歌曲的题材编入器乐中,因此他的器乐曲非常自然,具有歌??像潺潺的溪流那样柔美而流畅。他用这种方法写作钢琴曲,创造了一种他称之为"音乐瞬间"的小品,其实就是后来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创作钢琴小品"无词歌"的最早范本。 舒伯特常说."我是为了作曲而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他死后,遗体被埋葬在他尊敬的贝多芬墓旁。

世界名曲-菩提树(舒伯特).mp3
世界名曲-未完成交响乐(舒伯特).mp3
世界名曲-野玫瑰(舒伯特).mp3
世界名曲-鳟鱼五重奏(舒伯特).mp3
世界名曲-军队进行曲(舒伯特).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浪漫乐派到了罗勃·舒曼手中臻至开花结果。舒曼本人反应了浪漫乐派的种种特质,他善于幻想、内省,在精神上与当时的文学活动相契合。他是革新者、批评家、为新鲜事物摇旗呐喊的运动家,也是做曲圣手。他早期的音乐几乎摒弃所有旧体制, 后期则重拾传统中的交响曲及四重奏。他是坚决反对古典乐派的先驱, 即令他是出众的理论专家,且音乐知识也决不下于当时任何音乐家,但是先前存在的形式对他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他明告世人:所谓形式并不是为了服务学院派的人物而存在,而是为驰骋湍流的创作之心而生; 纯然的乐念即能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形式。体制虽小, 但是结构紧密完整,又能捕捉并尽情发挥思想的形式, 就是它本身的美学评价。音乐的气氛、色调、暗示、联想--这些在舒曼心中,比起创制丝毫不爽的赋格、回旋曲或奏鸣曲等更重要。无论他的音乐如何变化,总是不脱诡鹬善变的气质、万花筒般的结构与情绪、纯挚的性格反映, 以及强烈的主观意识。虽然身兼乐评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观念,并对公众解释说明, 但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却不多见。他所欲传递的信息早已逾越了传统的界限, 而且太个人化了。他也深明此点; 但其创作除了追随天赋倾向外,其他都写不出来。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旋律家,能轻易写出美妙而又通俗的音乐,取悦世人的念头始终未曾出现在这位理想家的脑海里。
  如果把舒曼音乐中不合传统的部份略而不提, 他的音乐仍然令人难懂。问题就在藏纳于音乐中的作曲家性格, 因为他所写的都是自传性的音乐。而舒曼本人往往对自己的音乐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近于恍惚的状况下撰写成的。舒曼首先编曲, 阅毕再赋上名称,这是他的一贯程序,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写成后才命名。所谓的名称也只是让听众对作曲家的情感有线索可循,并不希望听众把它当成曲中故事的指南。
  舒曼与萧邦同样以撰写钢琴曲起家,他最先写成的二十三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钢琴独奏之用。这一系列作品包括了三首奏鸣曲, 以及一首三乐章的 C大调幻想曲, 后者勉强也可以算是奏鸣曲, 其馀大部份则是小品之作。我们在舒曼的钢琴曲里全然不见夸示于人的乐句段落, 也不见流行于当世俗丽的八度音阶和完美的指法展示, 因为他对卖弄而卖弄的伎俩嗤之以鼻。舒曼的钢琴曲时而酣畅婉转, 时而诗意盎然, 时而高贵雍容,时而亲切可喜。舒曼独具的音乐魅力实难以笔墨形容, 尽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结构--却无伤于全局。
  舒曼从钢琴曲转攻歌曲, 并于1840年写成了一连串成功的联篇歌曲集, 以及几首单独的歌曲。编号24『海涅诗歌曲集』、编号39『艾辛道夫诗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爱情与生命』、『诗人之恋』。人们把『诗人之恋』的16首歌曲与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组曲的最高地位。舒曼正巧补舒伯特之不足。他扩充了艺术歌曲的概念, 把钢琴提升为更能体贴入微的音乐夥伴, 在乐曲前后增添钢琴序曲与终曲。
  尽管舒曼四阙交响曲在完成之始就有评论家指出其结构上与管弦乐配乐上的瑕疵, 但是它们的声势却能在乐坛上历久不衰。世人咸信舒曼在奏鸣曲形式的桎梏下窒碍难行, 他的转折过门极其困难淤滞,展开部笨拙疏阔, 不怎么高明。如果不进一步追究的话, 舒曼的交响曲尚称富有新意,还有他在主题的连贯上也别出心裁。这个长处在只有一个乐章的第四号 D小调交响曲中表现于极致。学者们或许要挑剔总谱上种种缺失, 蒙昧的作家们也或许要把舒曼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摆在天平的两边, 就此贬低舒曼一生的成就,但是如果听众肯坦然接受舒曼交响曲的原貌的话, 仍然会觉得它们不失为十九世纪最具独到思想的创作。
  舒曼被人遗忘的作品, 已经多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他并不是一位可以满足所有人口味的作曲家。舒曼这位浪漫派健将, 也是最个人化、最不客观的作曲家, 恰好与1918年以后主宰西方世界的审美风潮南辕北辙,不能相容。尽管舒曼很少让人联想到「纯而不杂」一词, 但是他的一切都是以此为准据--包括了他的生活、爱情、教育、正直、思想以及他的音乐。

世界名曲-梦幻曲(舒曼).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多普勒·阿尔伯特·弗朗兹 (Doppler Albert Franz,1821-1883),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少年时代即学习长笛,十三岁首次登台演出。1838年在布达佩斯管弦乐团任首席长笛。后一度担任维也纳音乐学院长笛系的名誉教授。他为自己的演奏而写作了一批杰出的长笛协奏曲与独奏曲,对于长笛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还曾把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改编成管弦乐,因而闻名乐坛。其代表作品为长笛协奏曲《匈牙利田园幻想曲》。

世界名曲-匈牙利田园幻想曲(多普勒).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95)亨德尔与巴赫并称为巴洛克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1685年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他热爱世俗音乐,于1703年移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担任该地歌剧院管弦乐团院长后,开始潜心于歌剧的创作,不久即受到乐界的瞩目。亨德尔于二十一岁时离开故乡德国到意大利并活跃于该地,随后四年已有相当的成就,直到1710年返国担任汉诺威选帝候的宫廷乐长为止。同年他首次访英演出自作歌剧,在伦敦受到疯狂般的好评,因此1712年第二次访英时,即长居伦敦,不久就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并在1726年加入英国藉。
  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其中部分更在欧洲其它地方上演过,亦以此经常与意大利作曲家波隆契尼互争长短!在英期间,亨德尔继承菩尔赛的地位,在1713年为圣保禄大教堂写下一些合唱作品,更在泰晤士河上以著名的《水上音乐(Water Music)》取悦了乔治一世与整个朝廷。1719年他组成了皇家音乐学校(Royal Academy of Music)以发表其歌剧.。从1732年起开始以英语写作神剧。三十年代未开始,从事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一生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在英国写的,对英国音乐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1742年都柏林首演了他最受欢迎的神剧《弥赛亚(Messiah)》,其中的《哈里路亚》(希伯莱语赞美上帝的意思)流传最为广泛。亦以此为自已打开另一个全新的创作空间。接着他写了一些管风琴协奏曲、颂歌和管弦乐作品及1749年为庆祝乔治二世在法国的胜利而作的《皇家烟火(Royal for Fireworks)》。除了歌剧和神剧以外,亨德尔也谱写了为数甚丰的协奏曲和奏鸣曲,这些纯巴洛克样色的作品,主要是为剧场和公开场合演奏的目的而写,其中蕴含着相当的戏剧色彩,这一点与巴赫的作品主要是作为教会演奏之用,正呈鲜明对比。
  作为歌剧、古键琴奏鸣曲、管风琴赋格、协奏曲、管弦乐曲和神剧等多方面的能手,亨德尔是当代除巴赫以外最有声誉的作曲家。他将这些从十七世纪承袭而来的曲式加以变化和扩展,将不同的欧洲风格融会贯通,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乐章。晚年亨德尔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按其遗愿葬于西敏。

世界名曲-水上音乐(亨德尔).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 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 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 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罗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 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 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 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 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 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 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交响曲》竣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协奏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 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 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 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1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世界名曲-第三号交响乐(勃拉姆斯).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世界名曲-马刀舞曲(哈恰图良).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卡米尔·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世界名曲-天鹅(圣桑).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生于罗马尼亚 。让乔奇诺·罗西尼声誉鹊起的因素莫过于音乐的旋律, 这点连华格纳都不得不承认。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一夜之间让罗西尼的音乐在欧洲各歌剧院中炙手可热。
  罗西尼主要以喜歌剧作家的身分见知于今世, 但他在世时, 其严肃性、悲剧性的歌剧也获得很高评价--《奥泰罗》、《高林泰被围》、《摩西》、《威廉泰尔》都是让人口耳争传之作。他的退休蒙著一袭神秘面纱, 曾经引来人们的猜疑。他的确又创作了两阙大规模的宗教乐曲《圣母哀悼曲》与《小庄严弥撒》, 并以创制为数颇钜的钢琴小品以自娱。但是不管是啥原因, 他的职业生涯确实在1829年声望达到最高峰时就倏然停止了。
  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罗西尼的思想曾随著阅历的增长而有所蜕变。他所创作的歌剧, 即使是含有某些麦亚白尔风格的《威廉泰尔》在内, 基本上都是古典派的作品, 旋律高雅, 明晰, 管弦乐绝不喧宾夺主,全音和声处处可见。1830年时, 浪漫主义已经蔚成一股气候, 但是他却始终固守反浪漫主义的立场, 不肯妥协。他唾弃这种「喧嚣」、「诡异」、「矫情」的新运动, 尤其对歌唱的新风格深恶痛绝。
  罗西尼在创制歌剧上与浪漫世界泾渭分明, 但他听各种音乐, 在撰写《圣母哀悼曲》或《小庄严弥撒》等作品时, 就把由各方汲取而来的心得发展演绎, 采用了比任何歌剧都要大胆的和声法。在1829年前的众歌剧中, 至今犹存著《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辛德瑞拉》(灰姑娘)、《奥里伯爵》, 以及其他令人著迷不已的喜剧。再过不久, 《威廉泰尔》必然也会有被视为钜作的一日。然而今日有谁真正演唱罗西尼的歌剧呢? 如果罗西尼这位苛求声乐的行家地下有知, 听到世人把紧张、嘶哑、嚣叫、绵长、嘈杂、庸俗、沈重、笨拙的歌唱法都称为「罗西尼风格」, 他又要如何抱怨呢?

世界名曲-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罗西尼).mp3
世界名曲-塞尔维亚理发师(罗西尼).mp3
世界名曲-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祖籍比利时人,后迁居意大利。少年时代已擅长演奏长笛,十三岁学习和声,十四岁开始作曲。后随母迁居维也纳,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主要担任维也纳各大剧场的指挥职务。
  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世界名曲-轻骑兵序曲(苏倍).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1856年,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赏识,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后成了“强力五人集团”的主要成员。在鲍罗丁、穆索尔斯基、达尔戈梅斯基死后,他为他们的作品续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订或配器,为整理朋友们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在培养学生、著书立说、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成绩卓著。
  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剧。此外,交响乐作品也很有名,如音画《萨德科》、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和《西班牙随想曲》等。

世界名曲-野蜂飞舞(科萨克夫).mp3
世界名曲-印度之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世界名曲-流浪者之歌(萨拉萨蒂).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少女的祈祷》作者波兰文姓名是Tekla Badarzewska。准确的中文音译应该是“ 泰克拉·邦达热夫斯卡”。请注意作曲家姓的第一个音节是 - Ba,那个字母 a ,其实在波兰文中是带有一个“尾巴”的 a ,它的发音是 bon, 应该译成“邦”,但在其他文字中没有这种字符,只能写成 Ba ,不懂波兰文的外国人,包括我们中国人当然就只能念成和翻译成“巴”了)。另外,后面还有一个字母 rz 一般外国人大多以为这是 r 和 z 两个字母,中国人就把它念成和译成“尔泽”了。其实波兰文中的 rz 是一个复合字母 rze 应该念“热”的音。所以,一般人知道的译名“巴达尔泽夫斯卡”以及类似的其他译法都是不准确的。准确的是“邦达热夫斯卡”。
泰克拉·邦达热夫斯卡1834年出生,1861年去世,只活了27岁。由于英年早逝,留下作品不多,只有30几首钢琴曲,大多默默无闻,已经失传。惟有这首作于1856年(22岁时)的《少女的祈祷》在19世纪下半叶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作曲家1861年9月29日去世,葬于华沙。这是她的墓。作曲家塑像左手拿着的就是《少女的祈祷》的乐谱(法文版 La Priere Dune Vierge)。

世界名曲-少女的祈祷(泰克拉·邦达热夫斯卡).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国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统的音乐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研究过梵文并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作品富有独特的个性,偏爱于运用多调性技法。
  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世界名曲-行星组曲(霍斯特).mp3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古典”的这一广义解释,把历史时期和风格全然撇开,因此,本来是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
  音乐史上的古典时期基本上是属于器乐的,绝大多数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乐的体裁与形式,声乐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于同大主教决裂的莫扎特,虽然在歌剧方面卓有贡献,他的器乐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贝多芬,他纯粹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为此他有时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义的规范化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古典风格作品中节奏与配器色彩灵活善变,而不是整乐章划一不变;古典作品中所有声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亲自写出和标明,而不是留给演奏者演奏时即兴处理。至于感情的表达,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从这方面着眼,巴罗克风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义,它反而更接近于后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世界名曲-登山缆车.mp3
世界名曲-杜鹃圆舞曲(约纳森).mp3
世界名曲-风流寡妇圆舞曲(莱哈尔).mp3
世界名曲-嘉禾舞曲(古塞克).mp3
世界名曲-卡塔丽.mp3
世界名曲-蓝色探戈(阿赛尔).mp3
世界名曲-绿袖子.mp3
世界名曲-美国组曲.mp3
世界名曲-美丽的星期天.mp3
世界名曲-迷人的一瞥.mp3
世界名曲-墨西哥草帽舞.mp3
世界名曲-日瓦格医生.mp3
世界名曲-苏格兰之歌.mp3
世界名曲-探戈.mp3
世界名曲-威尼斯狂欢节(热南).mp3
世界名曲-西班牙吉普赛歌曲(N.P.Marquina).mp3
世界名曲-西西里舞曲(弗瑞).mp3
世界名曲-意大利随想曲.mp3
世界名曲-阅兵式进行曲.mp3
世界名曲-溜冰圆舞曲(爱米尔·瓦尔德退费尔).mp3
 
发表于 2006-3-10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雪莲的推荐,很优质的音乐欣赏资料 。

遗憾的是所试听的几首乐曲链接已经失效了。估计目标文件所在的服务器关闭了。

 
发表于 2006-3-10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悉心整理~~!伟大~!
 
发表于 2006-3-13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莲:

不能够下载,能不能再搞一次连接,让我们都能够下载?拜托

[em02]
 
发表于 2006-6-21 0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下不了[em12]
 
发表于 2006-10-4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下载太可惜了!再整理一次吧!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