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与即兴伴奏] [分享]十二平均率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2
回复
95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0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二平均率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学会从另一个渠道来理解世界。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生带来极大乐趣,使人愉快健康,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类对于音乐的爱好和需要是非常普遍的

钢琴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学钢琴是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并付出艰辛的劳动。钢琴是乐器世界中历史最悠久者之一,也是独奏、重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同时它还是一种音域宽广、表现力非常强的乐器。至今它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都曾为之谱写过不朽的作品,因此,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为什么钢琴能在音乐中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主流派”,并被称作为“乐器之王”呢?主要是它独具的非凡的表现力,从千军万马、惊涛骇浪到潺潺流水、细语低声,无一不可以表达,而且随心所欲、千变万化。学好钢琴的前提是要学好十二平均律在钢琴中的应用原理

所谓十二平均律,是严格地将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的音律系统。显然,为了彻底解决旋宫转调问题,要求音律系统至少满足两点,其一,就八度音程而言,必须十分严格、准确;其二,各个半音音程必须相等。否则,对一定的旋律来说,就只能从八度中的某一固定的音开始,这就限制了曲调的范围和发展。在音律学史上,是明代科学家朱载堉最先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在他的成书于1584年的《律学新说》中,朱载堉首次阐述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随之在其《律吕精义》(成书于1596年)中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在其数学著作《嘉量算经》中,记述了关于十二平均律的详细的数学演算并得出结论:十二平均律是以等比数列方式分配各律相应弦长的,并且找到了等比数列已知首项和末项,如何求解中项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十二平均律,从而为世人提供了完整的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钢琴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十二平均律的相关原理融入教学之中,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音色的控制上。众所周知,钢琴异常丰富的音色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如何把它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展示的淋漓尽致,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掌握了它的原理,把握了它的根源,从十二平均律中寻找弦的谐波。由于钢琴的特殊结构,即所有的琴弦都紧固在一块钢板上,因此,即使弹奏一根弦,其它的弦也能“感应”而发出谐波,因此谐波特别丰富。

 

 

第二,和声效果上。在钢琴的演奏中和声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并非易事。钢琴可以同时或很快按下许多个键,发出各种和弦声,利用脚踏板还可以大大扩展和声效果。钢琴的和声效果也是从十二平均律的原理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说把握了十二平均律的原理,钢琴的和声效果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力度控制上。在许多乐曲中,有很多地方要求细腻力度控制的艺术演奏。在进行这样的练习时,要求就相当的严格。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不能操之过急,还要深刻的了解十二平均律的声学原理,两者联系起来,在根据实际情况慢慢的掌握力度的练习,以达到完美。

 

 

第四,兴趣培养上。借照十二平均律的发展历史,详细的给学生讲解十二平均律对于钢琴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强度,使学生对学琴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稳定的兴趣。教师在钢琴教学时不重视兴趣的培养,极端专业化,把技能技巧练习看成钢琴教学的唯一内容。学生在学琴过程中没有了美的享受,没有了愉悦的心情,更谈不上成功的体验,一直在教学中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不愿意学琴,怕学琴。因此,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尤为重要。

 

 

钢琴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所以弹奏和弦时(以此为主弦),本身形成整数倍的谐波,与作为和弦音的另一根弦发出的与主弦关系为非整数倍的“倍频”相互作用,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分音”和“拍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钢琴可以通过演奏时变换击键和使用踏脚瓣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控制力度和音色,使强弱适度,并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

 

 

由此可见,钢琴是十二平均率应用的最佳产物,钢琴完全符合一件好乐器的条件:可以控制音长(即时值)、和弦、频率(即音调)以及其共鸣的模式,使一首乐谱跃然于琴上,显示出各个演奏家千差万别的风格和心态情怀。十二平均律与钢琴教学的联系就是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我相信,只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在钢琴教学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论是科学、技术以至全部文化艺术,都是人类所造、为人类所用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在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接受更好的教育,从事精神文明的创造,获得艺术享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真理的结晶”。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学会从另一个渠道来理解世界。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生带来极大乐趣,使人愉快健康,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类对于音乐的爱好和需要是非常普遍的

钢琴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学钢琴是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并付出艰辛的劳动。钢琴是乐器世界中历史最悠久者之一,也是独奏、重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同时它还是一种音域宽广、表现力非常强的乐器。至今它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都曾为之谱写过不朽的作品,因此,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为什么钢琴能在音乐中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主流派”,并被称作为“乐器之王”呢?主要是它独具的非凡的表现力,从千军万马、惊涛骇浪到潺潺流水、细语低声,无一不可以表达,而且随心所欲、千变万化。学好钢琴的前提是要学好十二平均律在钢琴中的应用原理

所谓十二平均律,是严格地将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的音律系统。显然,为了彻底解决旋宫转调问题,要求音律系统至少满足两点,其一,就八度音程而言,必须十分严格、准确;其二,各个半音音程必须相等。否则,对一定的旋律来说,就只能从八度中的某一固定的音开始,这就限制了曲调的范围和发展。在音律学史上,是明代科学家朱载堉最先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在他的成书于1584年的《律学新说》中,朱载堉首次阐述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随之在其《律吕精义》(成书于1596年)中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在其数学著作《嘉量算经》中,记述了关于十二平均律的详细的数学演算并得出结论:十二平均律是以等比数列方式分配各律相应弦长的,并且找到了等比数列已知首项和末项,如何求解中项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十二平均律,从而为世人提供了完整的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钢琴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十二平均律的相关原理融入教学之中,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音色的控制上。众所周知,钢琴异常丰富的音色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如何把它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展示的淋漓尽致,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掌握了它的原理,把握了它的根源,从十二平均律中寻找弦的谐波。由于钢琴的特殊结构,即所有的琴弦都紧固在一块钢板上,因此,即使弹奏一根弦,其它的弦也能“感应”而发出谐波,因此谐波特别丰富。

 

 

第二,和声效果上。在钢琴的演奏中和声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并非易事。钢琴可以同时或很快按下许多个键,发出各种和弦声,利用脚踏板还可以大大扩展和声效果。钢琴的和声效果也是从十二平均律的原理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说把握了十二平均律的原理,钢琴的和声效果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力度控制上。在许多乐曲中,有很多地方要求细腻力度控制的艺术演奏。在进行这样的练习时,要求就相当的严格。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不能操之过急,还要深刻的了解十二平均律的声学原理,两者联系起来,在根据实际情况慢慢的掌握力度的练习,以达到完美。

 

 

第四,兴趣培养上。借照十二平均律的发展历史,详细的给学生讲解十二平均律对于钢琴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强度,使学生对学琴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稳定的兴趣。教师在钢琴教学时不重视兴趣的培养,极端专业化,把技能技巧练习看成钢琴教学的唯一内容。学生在学琴过程中没有了美的享受,没有了愉悦的心情,更谈不上成功的体验,一直在教学中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不愿意学琴,怕学琴。因此,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尤为重要。

 

 

钢琴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所以弹奏和弦时(以此为主弦),本身形成整数倍的谐波,与作为和弦音的另一根弦发出的与主弦关系为非整数倍的“倍频”相互作用,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分音”和“拍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钢琴可以通过演奏时变换击键和使用踏脚瓣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控制力度和音色,使强弱适度,并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

 

 

由此可见,钢琴是十二平均率应用的最佳产物,钢琴完全符合一件好乐器的条件:可以控制音长(即时值)、和弦、频率(即音调)以及其共鸣的模式,使一首乐谱跃然于琴上,显示出各个演奏家千差万别的风格和心态情怀。十二平均律与钢琴教学的联系就是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我相信,只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在钢琴教学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论是科学、技术以至全部文化艺术,都是人类所造、为人类所用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在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接受更好的教育,从事精神文明的创造,获得艺术享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真理的结晶”。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学会从另一个渠道来理解世界。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生带来极大乐趣,使人愉快健康,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类对于音乐的爱好和需要是非常普遍的

钢琴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学钢琴是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并付出艰辛的劳动。钢琴是乐器世界中历史最悠久者之一,也是独奏、重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同时它还是一种音域宽广、表现力非常强的乐器。至今它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都曾为之谱写过不朽的作品,因此,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为什么钢琴能在音乐中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主流派”,并被称作为“乐器之王”呢?主要是它独具的非凡的表现力,从千军万马、惊涛骇浪到潺潺流水、细语低声,无一不可以表达,而且随心所欲、千变万化。学好钢琴的前提是要学好十二平均律在钢琴中的应用原理

所谓十二平均律,是严格地将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的音律系统。显然,为了彻底解决旋宫转调问题,要求音律系统至少满足两点,其一,就八度音程而言,必须十分严格、准确;其二,各个半音音程必须相等。否则,对一定的旋律来说,就只能从八度中的某一固定的音开始,这就限制了曲调的范围和发展。在音律学史上,是明代科学家朱载堉最先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在他的成书于1584年的《律学新说》中,朱载堉首次阐述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随之在其《律吕精义》(成书于1596年)中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在其数学著作《嘉量算经》中,记述了关于十二平均律的详细的数学演算并得出结论:十二平均律是以等比数列方式分配各律相应弦长的,并且找到了等比数列已知首项和末项,如何求解中项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十二平均律,从而为世人提供了完整的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钢琴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十二平均律的相关原理融入教学之中,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音色的控制上。众所周知,钢琴异常丰富的音色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如何把它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展示的淋漓尽致,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掌握了它的原理,把握了它的根源,从十二平均律中寻找弦的谐波。由于钢琴的特殊结构,即所有的琴弦都紧固在一块钢板上,因此,即使弹奏一根弦,其它的弦也能“感应”而发出谐波,因此谐波特别丰富。

 

 

第二,和声效果上。在钢琴的演奏中和声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并非易事。钢琴可以同时或很快按下许多个键,发出各种和弦声,利用脚踏板还可以大大扩展和声效果。钢琴的和声效果也是从十二平均律的原理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说把握了十二平均律的原理,钢琴的和声效果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力度控制上。在许多乐曲中,有很多地方要求细腻力度控制的艺术演奏。在进行这样的练习时,要求就相当的严格。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不能操之过急,还要深刻的了解十二平均律的声学原理,两者联系起来,在根据实际情况慢慢的掌握力度的练习,以达到完美。

 

 

第四,兴趣培养上。借照十二平均律的发展历史,详细的给学生讲解十二平均律对于钢琴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强度,使学生对学琴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稳定的兴趣。教师在钢琴教学时不重视兴趣的培养,极端专业化,把技能技巧练习看成钢琴教学的唯一内容。学生在学琴过程中没有了美的享受,没有了愉悦的心情,更谈不上成功的体验,一直在教学中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不愿意学琴,怕学琴。因此,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尤为重要。

 

 

钢琴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所以弹奏和弦时(以此为主弦),本身形成整数倍的谐波,与作为和弦音的另一根弦发出的与主弦关系为非整数倍的“倍频”相互作用,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分音”和“拍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钢琴可以通过演奏时变换击键和使用踏脚瓣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控制力度和音色,使强弱适度,并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

 

 

由此可见,钢琴是十二平均率应用的最佳产物,钢琴完全符合一件好乐器的条件:可以控制音长(即时值)、和弦、频率(即音调)以及其共鸣的模式,使一首乐谱跃然于琴上,显示出各个演奏家千差万别的风格和心态情怀。十二平均律与钢琴教学的联系就是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我相信,只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在钢琴教学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论是科学、技术以至全部文化艺术,都是人类所造、为人类所用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已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在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接受更好的教育,从事精神文明的创造,获得艺术享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真理的结晶”。

 

 
发表于 2006-3-12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推荐,我将这个帖子转到论文专区。

 
发表于 2006-3-17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来一份键盘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