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从“生活中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图画中的声音”三个方面挖掘和探索声音中的“秘密”。 进入角色、表情去感受、表现声音的情节与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敏锐的听辨能力。 教学要点: 一、 对声音的记忆力 二、 感知,比较声音的特点 三、 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的声音: 1 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大耳朵 师:这是什么? 生:耳朵。 师: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耳朵是用来听说话的;耳朵是用来听音乐;听鸟叫…… 师:我们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 那现在老师就看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听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声音由大变小) “请所有的同学举起手来”;(大声) “请所有的同学将手放在腿上”;(声音稍小) “请男同学悄悄的站起来”;(小声) “请女同学也悄悄的站起来”;(更加小声) “请所有的同学悄悄的坐下”;(没有声音,只有口型) 以上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一步一步吸引到教师的身上,直到非常的集中,最后课堂上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到。 2 师:小朋友的耳朵真是灵敏,现在老师要再考考同学们的耳朵,请小朋友将眼睛闭上仔细宁听: 开关门声、脚步声、咳嗽声、撕纸声、钥匙串声、拍手声、口哨声…… 请同学们想想,刚才你听到了那些声音?你能记得多少种声音? 二、 音乐中的声音: 1 师:其实小朋友的耳朵不但能“听”得到声音,而且还能“看”得到东西,信不信?生:啊? 师:请小朋友轻轻的闭上眼睛,仔细“看”: 2(老师在钢琴上奏出几段风格各异的旋律)。 a) 欢快、活泼的 生: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跳绳;我看到小兔、我看到放烟花…… b) 沉重、有力的 生:我看到大狮子;我看到工地在打桩、我看到老爷爷走路…… c) 优美抒情的 生:我看到美丽的大海;我看到阿姨在跳舞;我看到彩虹…… 三、 图画中的声音 1师: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们更加有趣的是你们的眼睛也能“听”得到声音 生:啊? 师:出示几副描绘声音的图画: 1、法国画家马奈的作品《吹笛少年》 2、儿童画《上课铃声响了》 3、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作品《风雨鸡鸣》 学生们看到每一副画自然的就会想到声音,并且还能模仿出声音来。 2 原来同学们的耳朵能“看”,眼睛能“听”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头脑”。 请学生画有“声音”的图画,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画里藏着那些声音。 四 、声音的特点 : 1我们的世界到处充满着奇妙的声音,那这么多的声音到底有那些不同呢?请小朋友们在仔细的听。 教师在钢琴上奏出几组声音,让学生来比较 1、高——低 2、长——短 3、强——弱 学生很快就能将声音的几种不同分辨比较出来。 2 师:请学生再听,奏《两只老虎》。 学生自然的就能跟着唱起来 师:我们将此歌改一改,改成《我听到了》 请学生自由创编歌词。 我听到了 我听到了 好多声音 好多声音 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 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 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声音难听, 真奇妙真奇妙。 学生不但能迅速唱会此歌,还能快速的将声音的特点记忆下来。 五、奇妙的声音: 跟着歌曲《我听到了》,进行律动。 ——让我们更加开动脑筋,一起去探索奇妙的声音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