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 余秋雨点评抢尽歌手“风头”

8
回复
84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8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5月1日开始的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推动收视新高,其中评委点评更成为观众、网友关注的“焦点时刻”。据央视有关部门透露,收视曲线的顶峰不是歌手们的表演阶段而是余秋雨、徐沛东等评委进行综合知识测试的时刻。余秋雨更以其广博的知识、风格独特的点评吸引了广大观众,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焦点。

  河南郑州观众王肯在央视网站留言说:“余秋雨先生以渊博、善良和幽默吸引了所有的观众,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把文化讲得那么好听。”北京观众周尧乾写道:“大学者做这样的点评,初一看是大材小用,但只要想到这是一个由几亿观众同时在看的节目,立即觉得这是一个空前的文化大餐。”

  这次大赛,在海外华人圈里也创造了收视奇迹。大赛组委会收到由美国纽约的中国留学生黄京波、吴疆、张大宇、张旎、王敏、童朝燕等人发来的传真对余秋雨的精彩点评表示支持。

  余秋雨的点评不仅传授了知识,还表达了很多重要的文化观念,指出了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弊病。例如曾有网友怀疑他对一个古字的读音有误,他没有作出直接解释,却在以后的点评中讲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语文改革家的观点,主张用当代话的口语、容易听懂的发音方法来激活传统语言硬块,并列举了“叶公好龙”中的“叶”、“车水马龙”中的“车”、“说客”中的“说”、“暴露”中的“暴”、“不亦乐乎”中的“乐”等多种读法共存的合理性,介绍了鲁迅所说的“要么让古字挽着古音一起死亡,要么改变古音让它们活在当代人耳边”的观点,使广大观众茅塞顿开。此外,余秋雨还介绍了老舍先生要求年轻人在写作中尽量少用典故、少用成语、少用形容词,直接进入质朴表述的教导,间接地批评了当前语文教育中某些“舍本求末”、束缚灵性的倾向,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五月份的团体决赛结束后,七月份还将举行个人决赛。由于每次耗时都在二十天以上,余秋雨对是否参加七月份的赛事还有犹豫。但大赛组委会表示,他们会以最诚恳的态度再次邀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9 9:52: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6-5-21 0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的点评备受争议,我个人觉得他的学识在这一群评委中是出类拔萃的,其丰富的知识面值得敬佩。
 
发表于 2006-5-21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的许多点评入木三分,显现出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打动人心的语言技巧~~~让人听得兴味盎然,令人不得不服……

第二演播室的嘉宾,言语乏味、不通不说,且评点只说好话,却受到芳菲主播最殷勤的款待,看不看也就没有了必要呢!

 
发表于 2006-5-21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我们都是余秋雨先生的粉丝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1 21:54: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5-22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听了余先生的点评,我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发表于 2006-5-24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老先生恐怕是上了年纪之故,虽然学识渊博,但说话不够简练,罗里罗嗦,有喧宾夺主之嫌,我们同事都觉得徐沛东的点评比较简洁,点到为止,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最喜欢的还是以前滕矢初的点评!

 
发表于 2006-5-26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卷云舒也说的也对!但是文学家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是要旁征博引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9:25: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卷云舒也”说得好,我有同感,徐沛东的点评没有多余的话,却让人长了知识,余秋雨说得太远点了。

 
发表于 2006-6-16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通过举办青歌赛,尤其是综合素质考核让现在的歌手或者说学音乐的年轻人在增长专业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有丰富的文化修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非常赞同央视青歌赛素质考核.也非常愿意看余秋雨的点评,他的点评并不多,而是参赛的某些选手知道的太少了.连自己国家的国旗都不知道,唱的再好,有什么用?悲哀!!!悲哀

[em14][em14][em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