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是《实话实说〉里的

3
回复
51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5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郁2004-1-24 23:25发表于电子琴论坛里的一个非常感人的帖子,
http://dzq.01-world.com/bbs/viewthread.php?tid=1987&pid=12580&page=1&sid=rgSRrbdF#pid12580
作为一名中国的人民教师我们是不是也该想到些什么?



楼主: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是《实话实说〉里的


据查,是2000年5月14日的《实话实说》节目。我没看过那一期《实话实说》,但看过这一篇文章,当时就被深深地感动,其实重要的不是他是哪一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 le
    ???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
    ???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课本上是没有的。



键盘天使:键盘也可以这样弹。
 
发表于 2004-1-25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教师做到这个份上真是达到一种境界了。佩服!应该是敬佩!
 
发表于 2004-1-26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篇文章我很感动。

    在走南闯北的私立学校经历中,我也和不少外国朋友共过事打过交道,也顺便说几则真实的小故事:

     第一则:一个外教的故事(文:洪啸)

     珠海华夏学校一个秃顶的英国老头外教(我不知道他的姓名,见面只是挥挥手笑着问个好),他除了上课,每天早、晚有一个举动让我和一些教师汗颜:当义务清洁工。我们教师宿舍区由于刚建好不久,公共大垃圾桶又离宿舍比较远,于是许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宿舍的垃圾丢在自己门口或者离单元门洞不远的空地上,稍有大风便纸屑飞扬怪味四溢。这个老外来校之前没有人注意到乱丢垃圾有什么不对劲,因为大家几乎都是垃圾制造者,而且都忙于工作没有想那么多。这位胖胖的秃顶老人出现在华夏学校以后,没事情时手拎着一个肥大的垃圾袋用自己的手逐行扫描式的捡起那一团团怪味纸巾、清理掉一堆堆歪瓜烂果碎酒瓶,天天如此,许多教师后来也终于良心发现,自觉地不丢乱垃圾并参与老头的行动。但同时,也仍然有说老头“图表现”卖乖,而依然我行我素乱丢垃圾,其中就有一位曾经的"全国优秀班主任"xxx,仍然旁若无人的门口抛洒生活垃圾 。。。老人的课学生也很喜欢,赢得了大多数师生对他的尊敬。而后来发生的另外一个故事,却使这个老人被迫离开我们学校,离开了中国:

    一天老人和另外一个英语教师一起乘公交车去拱北(珠靠近澳门的一个地区)买cd,公交车上有人打手机说话声音很大,老人用英文对英语老师说这个在公共场所大声打手机的中国人不注意公德,素质不行,结果被另外一个懂英文的中国女士听到了(在珠海特区报社有关系),于是乎她当场用英文批评说老人辱骂中国人,老人面红耳赤用英文争辩了几句,英文老师则劝了几句并说他是华夏学校的外教。没想到第二天《珠海特区报》居然刊出了 “民族自尊的讨论”的报道这位英国的秃顶胖老人轻辱中国人的文章(当然当事的那位女士也借机炒作自己如何利用英文水平及时发现了老人对中国同胞的不幸,同时从另外的角度我本人也尊敬并配服这位敢站出来说话的女士,中国的确需要这样敢对老外说不的人和精神,只是这位女同志这一次看错了对象并只是抓了片面的语言而没有注意到事情的始末和本质),并在报纸上宣称就此组织关于中华民族自尊的讨论,于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居然成为了“侮辱中国人”的反面形象而在珠海的社会上遭到非议。学校并没有挽留这位“麻烦制造者”,他就这样悄悄地在这种氛围中离开了我们的华夏学校,我们的中国。。。。。。

这个外国老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一面我们自己民族的镜子: 我们要别人尊重我们,那我们自己首先要自尊自爱。同时我也体会到,如果没有自我的反省以及认真思考自己如何为社会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那么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反而会让我们在虚无的自大自尊的行为中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和国格(在许多公共论坛中的一些愤青们所表现出的极端和狭隘也是如此)。。。

希望朋友们能够比较理性的对待一些事物,比如舆论的导向也未必是事情的本质和必然。


我感受的故事还有许多,暂时就说这一则吧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7 0:46:26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6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教育该何去何从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