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泗州戏

9
回复
141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6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泗州戏与江苏徐州一带流行的抑琴戏同属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在淮北地区盛为流传,此剧起源与江苏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省泗县,故称泗州戏,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  

    泗州戏早期为人们劳动休息时编唱的山歌,祈望太平,由于唱腔优美,听者不思寝食,赶场听腔,故又称“拉魂腔”。

     泗州戏音乐为板腔体,保留说唱特色,其唱腔朴实委婉,其女腔变化更为丰富,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二胡、笛子。泗州戏的老艺人大多为劳苦农民。建国后,对泗州戏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1953年县教育局任命方莜昆为导演,马友保、王玉芝为业务团长,成立“泗县新兴剧团”,1954年正式更名为“泗县泗州戏剧团”,集中了吴佳英、杨惠华等一批优秀演员,后经不断发展创新,涌出一大批优秀
青年演员,王怀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演员。王怀斌是集唱、说、表演、演奏于一身的多栖演员,自幼受其父著名泗州戏演员王全仁老先生影响,加之遗传,极具表演与演唱天赋,先后主演过《盼儿记》、《恩仇记》、《家庭公案》、《画龙点睛》、《焦裕禄》等几十出大型传统和现代戏。其主要获奖作品有:《枪挑安禄山》获1992年宿县地区泗州戏大奖赛一等奖。现代戏《三结合变奏曲》获全国计划生育汇演银奖。
 
发表于 2004-1-26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泗州戏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已有“拉魂腔”之称,道光年间初具戏曲雏形,有了化装、表演和舞蹈。由于旧社会这一行业被人视为“下九流”,难载史册,它的起源与历史沿革,至今尚无可靠的文字记载。
    泗州戏原名诸多,据其特点,除叫“拉魂腔”外,还叫拉呼腔、拉花腔、四平调、怡心调和地方小戏、泗州小戏等。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泗州戏。
    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的,属姐妹剧种,至今仍在互相影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泗州戏的表演艺术在说唱的基础上,大量地吸收了民间花灯、小车、旱船、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因此具有明快、活泼、朴实、爽朗、粗犷、豪放、刚劲、泼辣的特点。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仙鹤走、老汉走、颠步走、蛇脱壳、顶碗、卷席、十字转身、含金闪腰、搂腰抗肩、男女双十字、燕子拨泥、抽梁换柱、百马大战、金蝉脱壳、扑蝶、鬼扯转、鸭子扭、鸭子和泥、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老龟扒沙、横行蹲步、白鹅亮翅、板脚跨腿、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懒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点水不泼;《大书观》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员必须是小脚,脚大了则无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拨泥”时,必须把脚下的泥块从后面拨起,再从头顶上飞过去。老艺人黄兆林(艺名黄八圈子)则因能头顶水碗,用矮子步在场上转八圈以上而得名。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安排及伴奏形式都很独特。泗洪有句民谣说:“吃菜吃牛肚子,听唱听肘鼓子”。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采,又自然和谐。
    泗州戏在说唱时期无乐队,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还由演员兼奏。解放以后,正式登上舞台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乐队。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了“四大件”。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  
[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9 12:02: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泗州戏与江苏徐州一带流行的抑琴戏同属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在淮北地区盛为流传,此剧起源与江苏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省泗县,故称泗州戏,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
泗州戏早期为人们劳动休息时编唱的山歌,祈望太平,由于唱腔优美,听者不思寝食,赶场听腔,故又称“拉魂腔”。 泗州戏音乐为板腔体,保留说唱特色,其唱腔朴实委婉,其女腔变化更为丰富,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二胡、笛子。泗州戏的老艺人大多为劳苦农民。建国后,对泗州戏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1953年县教育局任命方莜昆为导演,马友保、王玉芝为业务团长,成立“泗县新兴剧团”,1954年正式更名为“泗县泗州戏剧团”,集中了吴佳英、杨惠华等一批优秀演员.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今泗县>,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 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 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 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 《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解放后本县作者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50多个,其中《有心人》、《海云花》、《借纱帽》等10多个剧目在省地汇演中获奖。本县演员马方元主演的《打干棒》1957年在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好评。1999年泗县泗州戏剧团创作演出的现 代小戏《三结合变奏曲》赴京参加全国计划生育文艺会演,获银奖。本县现有泗州戏专业剧团一个,民间泗州戏班社15个, 坚持长年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泗州戏是从民间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它的表演明快、爽朗、粗犷、朴实,这些鲜明的特色和它生长的地区——淮北平原人民的习俗讽尚、生活和性格以及流行在这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如花鼓灯、旱船舞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被称为泗州戏表演根本的“压花场”,无论从音乐节奏上,从身段、步法上,’或从表演形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方元,去世了。
杨惠华(马方元妻):退休了,现在在光彩艺术团
马兰(大女):泗县电视台
马君(二女):不清楚,与泗洲戏无关
马玉(三女):以前在磷肥厂,现在不清楚。好象在政府部门
马虎(四儿):也在事业单位,与泗洲戏无关。
泗洲戏兴旺与否,不是说单靠马家的,
是靠好多老前辈。
泗洲戏的近况是没有以前乐观,
但与泗县某些企事业单位相比,还是比下有余的。
泗洲戏作为全国原创地戏种,国家是保留,不会取缔。
什么蚌埠泗洲戏,在全国的地位还没有泗县的强。
泗县泗洲戏剧团近来在全国连续拿大奖。
1999年凭借一个业余创作的剧本进京调演,当时有二十多个剧团进京。
泗县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剧团进京。
当时安徽省共有两支进京,另一个是省黄梅戏剧团。
在京演出时,省剧团出现两处失误,不可能拿到金奖。
泗县剧团演的一点差错都没有,为顾大局,将金奖让于省剧团。
所以那一次,泗县得了银奖。其实水平在全国已是一流。
去年参加全国小戏调演,在厦门又喜获奖项。
如果说泗县还有什么能达到国家级别的,就只有泗洲戏了。
你说这样的剧团县里会不重视?
泗洲戏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后继之人技能不行,这不光是演员吃不吃苦的问题,而是对于她们培养的条件不好。
因为有好多老艺人退休或转行。
保留一个传统很不容易,
不是耍嘴皮就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6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泗州戏 , 流行于安徽淮北一带 。与流行于山东南部 、江苏北 的柳琴戏 、 淮海戏在解 放前统称“拉魂腔”。是拉魂腔的南路流传到安徽后得到发展形成。韵为板腔体,保留说唱 韵的特色,唱腔(特别是女声)丰富多采,伴奏以拨弦乐器为主,随唱腔的变化而变化,自 然形成对位与和声效果。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有各种舞蹈身段和步法。剧目有大戏五 十四出,小戏八十多折。《拾棉花》、《走娘家》等传统生活小戏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和地方色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9 12:11: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7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资料不错啊,应该转到民族音乐论坛。

要是能贴上声音文件就好了。
 
发表于 2004-2-1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谢谢迤逦轩主对世界民族音乐论坛作的大贡献。
 
发表于 2004-2-9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密鼓紧锣伴柳琴,一腔才唱便拉魂。沿街叫贩太平调,艺苑春来韵更新。
这是后人对泗州戏艺术的由衷赞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