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

5
回复
71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现在的音乐教学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师生真正体会到了音乐无穷的魅力,然而这次赴市里参观学习,看到了一幕幕“热闹非凡”的观摩课,学习之余感受颇深,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这样的课,到底是在授课还是在表演?或者这不能说是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轨道,那么这是不是陷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呢?

 

 

学科综合?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学科本位,突出的是教师专业技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则提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节这样的高中音乐课,课题是《节日里的歌》,(综合课)课程刚刚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年当中所有的节日,运用了快速抢答的游戏形式进行了分组比赛,从1月1日元旦开始,一直说到了第二年的元旦。形式很新颖,教师的教态也着实不错,可是在学习之余我门不得不想到,一节高中的音乐课也不过45分钟,只这个一个教学环节,这位老师用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了每个节日的日期,节日的由来以及节日中的活动,由此来引出了课题,教唱的时间不过10分钟,其间,这位老师的电子琴伴奏非常的简单,整个歌曲的伴奏只用了一个Ⅰ级和弦就完成了。剩下的15分钟,“大家继续我们刚才的游戏吧”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各个节日的图片,学生由图片想到关于这个节日里的歌曲,继续比赛,直到课程结束。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对音乐课学科综合的正解还是曲解?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掉了呢?以往的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学科综合”的提出,既是音乐学习领域拓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多学科渗透整合的音乐课程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像前面提到的《节日里的歌》,这位执教教师她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节日的方向,从而挤掉了探索音乐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对音乐学科综合的正确理解呢?

赏识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因而在新课改中,许多老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了孩子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即使学生的见解乏善可陈,演唱走音跑调时,教师也会言不由衷的称赞他一两句。这种没有原则,不分高低的一律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是否抑制了学生的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呢?于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歌曲《大鹿》,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首先,不可否认,教师的课堂准备很充分,而且专业技能也很突出,教学环节结束以后,课堂展示环节,老师在听完每一个学生的演唱以后,便问其他同学:“他唱得好不好?”(其实很一般,音高、节奏都有偏差),可学生都知道投师所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他点鼓励好不好?”于是孩子们竖起自己的大拇指:“棒!棒!你真棒!嘿!嘿!向你学!good,good,very good!”一节课就像表演一台节目,掌声此起彼伏,充斥着整个教室。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也带来给我们一些反问:这就是赏识教育吗?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亮点给予鼓励。长此以往,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像前面提到的执教教师,这样的做法有必要吗?

教师“技能”? 在这次学习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让我不得不佩服这几位老师的“地位”,一个普通的教师,最多是个中学高级教师,可是他们的多媒体课件全都不是自己操作,他们就像一个大学教授一样,在教学的时候有一个“助教”在一旁帮助他们播放课件,大大减轻了上课的“负担”,也节省了时间。可是转念想想,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有可能这样去上课吗?多媒体的操作应该是一个现代化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新课改情况下一个必然趋势,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教材的一半,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最佳的手段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把音乐和画面融为一体,是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和歌唱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讲解,但是远不及多媒体课件获得的效果好。多媒体它不仅能够将声音、图像有机的结合,还可以产生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情景,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色彩鲜明,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一个好东西,这样一件好事情,我们不应该掌握吗?为什么要请“助教”呢?

《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音乐课堂让学生成了音乐的主人,特别是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本化,开天辟地的把音乐课堂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地。所以,如何真正领会新课标纲领,如何活用新课标,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怎么还能沉醉在旧的教学模式之下,酣睡在停滞不前的摇篮里,抱着“万变不离其宗”的态度对待我们曾经钟爱或依然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呢?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这样那样的误区,才能尽快步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确轨道。

                                                                                          2006.11.2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8 8:13: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1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深刻的点评。

一些音乐公开课的假(做戏,课前安排的表演、打招呼等)、大(理念层面高)、空(学生平时未必能接受这样的教育)、全(上面的精神和评课指标要在课堂内反映得面面俱到)、媚(迎合领导和教研员的喜好)、苦(那是当然的),当事人自知。多年前开始从教至今,看到的一些音乐公开课的面貌其实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或者飞跃,基本上都还是换汤不换药的一些理念、方法和做法。

另,请问这篇文章是楼主原创写作的还是转贴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5:17: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1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赵老师的点评,你说的假,大,空,全,媚,苦,真是发人深省,这样的交流正是像我这样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音乐教师所梦寐以求的.谢谢您.

另,这篇稿子是我刚刚写好的,去市里学习是11月24日!是原创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有这样的见地,观点明确,而且直指公开课的一些弊端,值得鼓励。

另,我希望你能将你这个帖子署名,免得被人复制粘贴后剽窃成果而没有说法。我想把你的这篇文章署名发到主页上去。

 
发表于 2006-12-8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老师,我已经把文章改过来了,谢谢您对我这样年轻教师的关爱!希望我们会在这里得到启示,不断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和楼主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