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一课 春天
课 型: 新 授 课
课 时: 三 课 时
学习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内容?
? 一、聆听《杜鹃圆舞曲》
? 二、聆听《小燕子》
三、表演《布谷》
四、表演《小雨沙沙》
五、编创与活动?
重点难点:
一、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具准备:
琴、 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雨沙沙》、 动:歌表演《小雨沙沙》、 画:简笔画小雨点、种子、花、草等 、 讲: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 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3.通过唱、表演、敲、画、讲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歌曲处理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打击乐器、头饰等
板书设计:
小雨沙沙
天真的 徐竟词
王天荣曲
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进教室,跟老师做拍手律动。
2.师生问好。
一、基本训练
练声曲:模仿小鸡、小猫、小鸭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老师创设情景
a.(出示图一)小朋友,小猴子在干什么?对,勤劳的小猴子在洗衣服,发出“刷 刷 刷刷 0 ”的声音。老师先请一位学生学小猴,然后请全体学生边做洗衣服动作边学它的声音,出示节奏:(模仿)
b.(出示图二)笨拙的小熊在掰玉米,它一边掰一边哼着小曲,请学生创编节奏,最后老师再出示节奏:全班练,点到哪组那组练。(创编节奏)
c.(出示图三)小兔子坐在大树下听小熊一直唱这几句,忍不住叫了起来:“我会唱歌呢,让我来唱:“噜噜 噜 噜噜 噜噜 噜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小兔唱”。学生跟着小兔唱,出示节奏: (音高练习)
d.教师伴奏,学生拍节奏(感受乐曲)
2.导入新课
a. 师边放欣赏带,边讲故事导入(出示背景图)
b. 师提问后讲故事:小动物们正唱得高兴时,风妹妹和春雨弟弟来了,风妹妹把绿绿的小柳树吹得摇摇摆摆,春雨弟弟“沙沙沙”地下起了春雨,滴落在嫩绿的小草、鲜艳的小花身上,地里的种子在努力地向上生长着……欢迎春天的到来。
b.揭示课题,播放录音歌曲《小雨沙沙》,要求学生边仔细听边想象春天下小雨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c.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后提问,种子在说什么话?为什么?
d.带领学生唱读
e.请学生用“噜”模唱
f.学生跟音乐轻声的演唱歌曲。
g.师生对唱。
h..全班进行表演。
三.分组活动
(师)刚才我们用优美的歌声来表达了对这首歌曲的喜爱,那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歌曲的?告诉老师好吗?
1.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喜爱的方式:演唱、表演、画画、乐器伴奏等。
2.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3.分组展示表演
a. 图画组:这组同学运用图画的形式,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笔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话得真漂亮。
b.乐器组:这组同学运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棒极了。
c.表演组: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风”、“雨”、“种子”,把春天的景象用动作表现出来,真棒。
e.歌唱组:同学们用甜美地歌声演唱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
4.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了这首歌曲,大家表现的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集体学习老师的动作
歌表演动作说明?
开始位置:按座位两人一组,一人扮“小雨”,一人扮“种子”。?
音乐小节 歌词 动作建议 图示
第一段〔1〕—〔8〕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种子”两脚做单腿跪步蹲,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或撑在地面上,头低下,作入土的种子。??“小雨”两脚做小碎步,双手在身前有节奏地上下摆动,眼看“种子”,围着“种子”走一圈。?
〔9〕—〔11〕〔12〕—〔14〕 ?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发芽。 ? “小雨”在原地做〔1〕—〔8〕小节动作,“种子”头慢慢抬起,微微摇动。 ???“小雨”动作同上,“种子”双手手腕相靠,掌心相对,托在下巴处,作种子发芽状。
第二段〔1〕—〔8〕 ??同第一段 ??动作同第一段〔1〕—〔8〕,“种子”双手扮苗苗状。
〔9〕—〔14〕 ?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哟哟,我要长大。 ??“小雨”双脚一小节一次提压脚跟,同时双手一小节向左,一小节向右拍手,“种子”慢慢地站起。
四.小结:学了这首歌,我们知道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水,现在就让我们带者愉快的心情,边唱边跳离开教室吧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聆听:小燕子
二、表演:布谷
学习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
重点难点:
能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
教具准备:
琴、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
小燕子 布谷
(童声独唱) 愉快的 德国儿童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小燕子》?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歌曲简介:《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4、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二、新授歌曲:《布谷》
1、 教师范唱: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3、 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4、 集体随琴用听唱法学唱歌曲,自由选择三拍子的拍击方法拍强弱弱。
5、 清学生独立随琴演唱,教师进行评价。
6、 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7、 集体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三、小结,下课。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
学习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重点难点:
能说出《布谷》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旋律相似的地方。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
杜鹃圆舞曲
(挪)约纳森曲
教学过程:
一、 师生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春天又有了新的认识。春天很美好,让我们来尽情享受春天的乐曲吧。”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 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
??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3、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4、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课后记:
课题: 第二课 放牧
课型: 新 授 课
课时: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一、 聆听:1、牧童
2、牧童到哪里去了
二、表演:1、牧童
2、放牛歌
三、创编与活动:
学习目标:?
一、 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教学具准备:
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聆听:牧童
二、表演:牧童
学习目标:
通过听《牧童》,唱《牧童》》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重点难点:
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
教具准备:
琴、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
牧童
江苏民歌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聆听歌曲:牧童
1、导入:
同学们,牧童是做什么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关于牧童的歌吧。
2、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4、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三、学唱歌曲《牧童》
1. 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 请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3.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2、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3、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4、集体在加入打击乐器进行演唱。
5、请同学们对己的表现加以评价。
五、小结: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二、放牛歌
学习目标:
一、 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双响筒,探索双响筒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重点难点: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具准备:
琴、 教学光盘、 打击乐器
板书设计:
牧童到哪里去了 放牛歌
童声独唱 黄平词 轻快的 庄成远词
黄磊曲 徐邦杰曲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4、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放牛歌》
?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听老师范唱:请学生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说一说。
?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5、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五、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1、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2、请学生动手操作一下。
3集体讨论合适的节奏型,并试着为歌曲伴奏。
4、教师评价,再伴奏一次。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学习目标: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重点难点:
能在《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具准备:锣 鼓、镲
板书设计:
??最后一处用:
教学过程: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如:前两处两间奏可用:
??最后一处用:
二、展示创编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1、展示结果
2、集体合练一遍。
3、 教师进行评价、改进,在进行一遍。
4、 分组进行,一组演唱,一组伴奏。
5、 学生自评,在分组表演一遍。
三、教师小结:
四、下课
课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