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校园音乐从来就没有标准

1
回复
98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0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阿牧    文章来源:新京报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海燕不怕狂风和巨浪,海燕不怕雷鸣和电光,勇往直前青年伙伴们,让暴风雨来得更猖狂。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自由幸福的理想,高歌呐喊,大家来救亡……”这是高晓松的清华大学1939届校友傅国虎先生在校时,将高尔基的诗编成“海燕歌咏团”团歌中的几句,这个自动自发组织的歌咏团,铅印了三十多首爱国救亡歌曲
,编印了一套“中国歌曲明信片”共二十万张寄往国内各大学的学生会,并收到一定成效。

  在6月17日举行的“大学生音乐节校园音乐论坛”上,高晓松批评现在的大学生缺乏音乐修养,并直言以往大学“‘墙高水深’,充满了思想激荡和文化先锋意识,而现在的大学‘墙低水浅’。我不知道高晓松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校友们,在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校园民谣“中的风花雪月时,是否有过如高晓松一样的想法。

  大学校园到底是‘墙高水深’还是‘墙低水浅’,并不表现于学生们的态度,应是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这跟如今的大学生没有太大关系。高晓松作出的如此论断,只因他当时的大学校园有一个独特的环境。而如今上大学在高投入、无任何就业保障等压力下,再产生类似“校园民谣”风格的歌曲基本不太可能,即便出现也难以引起共鸣。毕竟在大学生们普遍面对生存压力时,风花雪月还是太矫情或奢侈了。而今天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后极低的就业环境中,看重成名也并不是什么过错。

  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将“校园民谣”拔高到何种地步,与台湾校园民歌运动上李双泽提出“要唱自己的歌”对台湾歌坛近三十年来发展的影响相比,它没有起到“先锋意识”的影响;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学生们那些朴素而热血沸腾的歌曲相比,它也没有唤起更多国人体内的热血。

  “校园民谣”的成功,基本上就是在以唯美的词曲和首次引入内地唱片业的“文案策划”等商业运作下的个案,它是与高晓松同时代大学生们的一场关于青春的怀旧。而下一代大学生们,喜欢它的多种原因里,恐怕还包含在嘈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承受的压力,对那一代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羡慕和向往。

  其实,现在的大学生们在受高晓松批评的同时,也完全可以去批评高晓松时期的校园音乐类型太少、配器简陋、题材单一等,这些是如今社会环境下的优势。而那些以“校园民谣”作为标准来批评如今校园音乐的“失落”的人,并没有讲太多道理。关于校园音乐在具体的选拔机制、价值标准、宣传推广等方面,可讨论的问题还很多,能去做的实事也很多。

  只有当校园音乐价值成为社会的价值需求,或校园音乐的潮流暗合了社会的潮流,它才可能被社会广泛关注。其他时间里,包括在当下的环境中,校园音乐与唱片市场之间,本来也没有必要、也不会过多地交叠到一起。只要大学生们不感觉自己的音乐生活“失落”,就永远不会失落。

 

 
发表于 2007-6-30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晓松的批评打击面太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