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湘版高一第一单元教案

1
回复
175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ost=100]

 

[/Post]

高一 音乐鉴赏 第一单元

一、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课堂常规要求及安全教育:

课前预备;课前不许追闹,撩打。不许在教室跑、跳、摸高以免摔伤,或碰到吊扇发生意外和损坏公物。爱护公共卫生。

上课;走进音乐教室做到相对安静,保持一个愉快好心情来感受音乐。不迟到。认真听课,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唱、奏、发问、发表听课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不做与此课无关的事、不许吃零食、讲小话。

下课;师:“下课”生:起立,谢谢老师”师:“同学们再见”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少女的祈祷》,《第一交响曲》,让学生了解音乐能带得我们怎样的感受。

2.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音乐不可能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音乐是什么?  2.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3.音乐的表现特征。

教学难点

领悟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不确定性的内涵与特征。理解音乐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在学习新课前,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你平时喜欢听音乐吗?什么时候听?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为什么你们喜欢听音乐?

    平时大家在听音乐时候,你能感受到音乐对你心理活动的影响吗?比如说:我们在听歌曲时,心里感受如何?是兴高采烈的、还是泪流满面的?还是舒适的……

    音乐有含义吗?……你能用语言把这种含义说清楚吗?—— 不能。是的,音乐的语言只能感悟,在心灵上引起共鸣,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或用语言描述得很清楚。为什么?因为音乐语言不具备语意性和具象性。例如: 

1.     语言文字的:“春 —— —— 了——”

2.     绘画的:……

3.     分别弹奏三首乐曲片断,让学生感受乐曲分别代表那种情绪?

  什么是音乐?……| 1 3 5 | 5 - - | 55 55 0 |……   ……5 – 6 | 5- 3 | 4·5

43 | 2 - - |……1| 1 – 3 | 5 – 1 | 5 - - | 3 – 1 | 4 – 4 | 4 5 4 | 3 - - |......

音乐好比是一个有机体,旋律是灵魂,节奏是骨架,和声是肉体。

    我们再来探讨音乐的另一方面,教师弹奏音乐片段,学生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音乐的基本要素 ——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

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同样的作品,通过不同节奏的变化,表现的情绪是不同的。

    归纳:同一个作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出不同的情绪和韵味。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各不相同 ,各具特点。

二、听赏《少女的祈祷》:

1.简介:波兰天才女作曲家-----芭达捷芙斯卡,此作品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很多音乐爱好者往往对于本曲的旋律十分熟悉,却不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作者芭达捷芙斯卡是一位女钢琴家,她生于波兰首都华沙,二十四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首名曲。虽然世人对于本曲的作曲经过已无从知晓,但这首乐曲在形式上只不过是简单的变奏曲,却由于命名为《少女的祈祷》而蜚声世界、久盛不衰,也许应归功于作曲者的匠心独具,抑或是出版商的精明,总之,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片段1); 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片段2)。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

2.这部作品为什么能被采纳?

这首作品在七、八十年代传到中国的时候,几乎和轻音乐等同。这首作品是作者18岁时创作的,也是作者为一流传于世的作品。

3.欣赏《少女的祈祷》全曲。

思考:音乐可以分为几个片断?学生自由发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教师归纳乐曲的曲式结构。

引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

5.分别欣赏以上的各个部分的片断。

目的: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作品。

思考:各个部分使大家联想了什么?

这首音乐的基本情绪是什么?

优美的琴声、波涛般的音调,你联想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以上的问题?

6归纳:通过以上同学的交流,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所学的音乐告诉我们什么?如果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它究竟表现的是什么?音乐的魅力在哪里?

7. 教师总结

音乐作品以五彩斑斓的音响,给我们带来各种情绪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引发了我们在听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多元的,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他的魅力就在这,是因人而异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们都无法说清楚是语义性的,每个人说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是非具想象的,正是基于音乐的这种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它能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情趣,才展现了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和音响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培养音乐的耳朵(课时)

山林的呼唤(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一乐章)

夜(《山林之歌》第五乐章)

1812年序曲

重点

1.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或记忆)《山林之歌》或《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典型节以及音乐作品的结构,逐步领悟“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

2.     初步了解音乐欣赏的三种不同的假设阶段,即:“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的内涵。

1美感阶段:

2表达阶段:

3纯音乐阶段:

(未完)

教学后记:

 
发表于 2007-9-17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