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进 戏 歌

2
回复
104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8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波市江北区费市小学  樊霞萍

音乐艺术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审美后内心的愉悦体验,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情感与价值观等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现代音乐的日益发展,一些优秀的戏曲作品开始逐步和音乐教学相互渗透,使我们的音乐元素更为丰富。我区开展的反思教学过程,关注课堂实效小学音乐教研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在区全体青年教师的汇教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挑选3名青年教师,关注他们自身发展的持续性,经过精心地活动设计和备课,为我们展现了特有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尤其值得探讨的是堂欣赏课——戏歌《故乡是北京》,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先让学生聆听了《唱脸谱》,感受歌曲所具有的音乐风格,认识我们的国粹——京剧,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后欣赏了一段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组织学生讨论出京剧的两个音乐特征,即念白和拖长音,引出课题。89年阎肃、姚明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在通俗音乐中吸收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故乡是北京》,开创了戏歌的先河,先是整体的欣赏音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特点和演唱风格,特别是它所蕴涵的浓郁的京韵,然后从歌词、速度、曲调、曲式结构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让他们有条理性的认识。针对长音的,它的唱腔具备了京剧的显著特点,教师先做了详细的范唱,并提出了演唱要求。因为戏歌确切地说是歌而不是戏,主要还是采用唱歌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演唱,在学唱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歌曲的意境中感受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小吃、现代化建设以后,让学生一起说说家乡的美丽。同学们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和大家一起分享着宁波的“骄傲”,如慈城的年糕、邱隘的咸菜、油香四溢的汤圆、文儒的天一阁、建筑奇葩保国寺等等,非常之多。在我们宁波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越剧,它唱腔柔和、亮丽、婉转细腻而富有抒情色彩,结合地方戏曲的《采茶舞曲》,将江南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描绘了采茶姑娘在山间欢快活跃的劳动场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结合课堂的逐步分析,让学生逐渐明白了何为戏歌,就是以戏曲音乐为核、为魂,以普通歌曲的结构形式为表、为形的歌曲作品。并列举了和通俗音乐结合的音乐作品,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大中国》、《前门情思——大碗茶》、《常回家看看》,这些被我们所熟知的、朗朗上口的音乐作品也源于戏歌,让我们在座的教师们增长了一定的知识。

张教师在结束后的自评中说到,他是从作品体裁入手,戏歌的知识点都是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基础上总结的,京剧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中国人称之为“国粹”,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在初步了解传统戏曲特征这一基础上,去接触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戏歌为知识点,以情感为贯穿线,以民族音乐为感受面,在教学的实效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很多听课的教师觉得从体裁入手有些欠缺之处,我们更倾向于从情感线入手,因为介于京剧和通俗音乐两者之间的戏歌,还没有比较确切的定位和权威的定义,导致无法用专业的知识点来正确引导学生。

回归主题,本单元是以“爱家乡”为中心,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地方戏曲,激发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来赞美我们美丽的家乡。可以先播放一段京剧《苏三起解》的VCR,让视觉和听觉双结合,使人设身于京剧的氛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唱腔特点,还得知道辅助于很多的肢体语言,点明京剧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接着聆听《唱脸谱》,其实它是一首典型的戏歌(京歌),绝妙之处就是用一段京剧唱词体现出京剧中的一重要元素——脸谱,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充满京剧的音乐氛围中上课,引出中心——戏歌,在通俗音乐中吸取戏曲的一些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歌曲。然后进行《故乡是北京》的教学,从歌曲的多方面做具体的分析,特别是长音的教唱,由于是乐句的结尾,有一连串的长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唱曲谱的难度很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把音准淡化一些,只要唱出京剧的韵味即可,可以借助手势表示“情”的旋律线。感受了北京的古老气息后,我们一起分享宁波的“骄傲”后,从浙江戏曲入手,欣赏《采茶舞曲》,越剧作为传统戏曲中的一员,在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时不时还可以听到村里的奶奶哼唱上一小段《粱山伯与祝英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些经典之作也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流行和古典的结合,让我们熟悉和喜爱戏曲,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宁波的赞美和热爱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家乡美、故乡情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慢慢在学习中积累,在情感中成长。

观望我们学生所热衷的现代音乐,它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能否认通俗歌曲所拥有的优越性,但我们也绝不能忘却我们的戏曲音乐,它的历史文化、艺术渊源和精华,都让人流连忘返。这不只是人们的一种怀旧心情,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沉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应该把握好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不懈。

层出不穷的通俗音乐作品背后,发现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中,他们用流行的手段来包装传统戏曲,用含有各种戏曲因素的表达方式,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喜欢它,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例如陈升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千里之外》、陶喆的susan》等,他们创作的动机是“借鉴京剧元素,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传统戏曲。”为促使音乐更流行、更大众,反其道而行之,增加些许的音乐元素,如民族音乐或古典音乐,带给我们另类的听觉冲击和音乐享受,便有了新兴词——“戏歌”,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在这个载体中有更大的说服力,更贴切现代音乐,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给音乐注入了全新的概念和活力,让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乘着“戏歌”的翅膀,飞翔于传统戏曲的蓝天白云间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传统戏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增添进去,通过戏歌的特殊载体渗透,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戏曲,宏扬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

但从中也凸现出一定的弊端,中国戏曲是以表演、演唱为一体,并结合唱、念、做、打、舞的综合艺术为基本形式。以京剧艺术为例,京剧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艺术,根本原因是京剧普及程度不够,观众群体呈弱势。在戏歌中,出现的单一的伴奏乐器或念白,丢弃了原汁原味,只停留在特别肤浅的阶段,没能看到京剧的全貌;戏曲精华之处和歌曲融合有时候显得突兀,导致人们对“戏”的部分也无多大兴致,没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倒有“画蛇添足”之疑,大大削减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两种意境完全不适宜的歌曲、戏曲相互穿插,音乐过度牵强,破坏了戏曲原有的意境,让人无法接受,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误导,我们通过戏歌接触和了解的戏曲,就转变成了一种表面、零碎、空洞的艺术,缺乏了一定的鉴赏性。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只要戏歌在创作过程中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把戏曲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迸发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新一代人的创新意识,但也需理性地借鉴和融会贯通。

随着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交流,戏曲艺术已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票友”,在欣赏、学习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环节中,学生了解戏曲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将给予戏曲更多的关注,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验古老剧种的千古不变的魅力,让我们进入戏曲艺术的音乐殿堂,关注它们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地从其它艺术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之路走得更多元、更充实、更宽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9 8:22: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8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位多多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得很透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