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阿细跳月

7
回复
221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8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07-11-8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中的一节欣赏课《阿细跳月》。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几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舞蹈艺术是儿童美育的手段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健美的体形和韵律感,还可以培养美的情操,同时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民族的舞步》这一单元还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欢快的舞步》作了很好的铺垫。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由我国著名民乐指挥家和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的舞蹈《阿细跳月》的音乐创编的同名民乐合奏曲。乐曲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描绘了月夜欢舞的炽热场面。乐曲开头是一个短小的引子,表现了月夜的特定景色,青年男女赶到广场集会,紧接着乐曲不断重复变化了固定主题,主题以新鲜而别致地5/4节拍特点,运用移调、转调等手法,显示不断变化的舞蹈场面。

二、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欣赏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更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创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和欣赏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

2、能力目标: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三、重难点

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和主题旋律,以及学生在学习“跳月”的基本动作时的协调能力。

三、教法学法:

为达成目标,根据欣赏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律动法、赏析法、主题演唱法。如掌握“跳月”节奏型时采用律动法,让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感受;整体感知音乐时采用赏析法,提醒学生注意各种乐器音色的变化;记忆主题时采用主题演唱法,培养学生视唱曲谱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学法指导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参与,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如律动法、主题演唱法、模仿表现法、综合表演法、自主活动法等。

四、学前准备

1、多媒体展示彝族民俗风情图片:服饰、歌舞、火把节等。

2、乐曲《阿细跳月》的录音带和舞蹈《阿细跳月》的片断。

3、课前学生查找有关彝族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有五大环节:节奏律动——创设情境——整体感知——综合展示——点拨升华。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第一、节奏律动

利用肢体语言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与规律(拍一下手拍两下腿,拍一下手拍一下腿,表示强、弱、弱、次强、弱)

第二、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来欣赏一组彝族民俗风情图片:热闹的火把节,人们围着篝火尽情歌舞。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就是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复习巩固了知识。接着欣赏《阿细跳月》的片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被欢快热闹的场面所吸引时,自然就走进教师创设的意境中来,使后面的活动都围绕满足学生的需要展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三、整体感知

在欣赏完《阿细跳月》的片断后,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课前所查找的有关彝族的资料(彝族的居住地、支系、歌舞形式、传统节日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简单介绍“跳月”的来历及基本舞步的练习。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自己预习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能够辨别乐曲中各种乐器音色的变化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

1、初听

完整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之后,我这里设计两个问题:你能找出刚才所练习过的节奏吗?这首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然后教师归纳5/4拍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我们练习过的节奏型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旋律也是很有规律和特点的(出示旋律谱)

2、记忆主题旋律

5 1  3  1  3   5 2  1  5 3  3  1  3   5 2  1 

               ×  ×                    ×  ×

5 1  6  1  3   5 2  1  5 5  3  1  3   5 2  1 

               ×  ×                    ×  ×

让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旋律,你们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主要以135三音组成;句末相同)接着师生用接龙的方式进一步练唱旋律,再用舞步来熟悉巩固,在“××”处拍手、踢腿。

3、分段赏析,听辨乐器音色的变化

复听时提出新要求:旋律在不停的反复,而演奏的乐器变换了,你能分辨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在听辨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现在的孩子个性比较强,于是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将学生分组“比一比,看哪个组聆听得最仔细最准确!”让他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完整欣赏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乐曲最后还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吗?(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使乐曲推向高潮。)

第四、点拨升华

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我国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反响;上世纪80年代,《阿细跳月》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2000年《阿细跳月》的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第五、综合展示

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窗口,今天我们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他们欢快的舞蹈行列中,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围成圆圈,随音乐一起歌舞,在一片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节音乐课。

以上是我对教学过程五环节的设计和说明。

但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力的音乐课堂!

说课完毕,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中的一节欣赏课《阿细跳月》。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几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舞蹈艺术是儿童美育的手段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健美的体形和韵律感,还可以培养美的情操,同时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民族的舞步》这一单元还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欢快的舞步》作了很好的铺垫。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由我国著名民乐指挥家和作曲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彝族传统的舞蹈《阿细跳月》的音乐创编的同名民乐合奏曲。乐曲吸取了传统“跳月”的民族音调,描绘了月夜欢舞的炽热场面。乐曲开头是一个短小的引子,表现了月夜的特定景色,青年男女赶到广场集会,紧接着乐曲不断重复变化了固定主题,主题以新鲜而别致地5/4节拍特点,运用移调、转调等手法,显示不断变化的舞蹈场面。

二、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欣赏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更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创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和欣赏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

2、能力目标: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三、重难点

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和主题旋律,以及学生在学习“跳月”的基本动作时的协调能力。

三、教法学法:

为达成目标,根据欣赏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律动法、赏析法、主题演唱法。如掌握“跳月”节奏型时采用律动法,让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感受;整体感知音乐时采用赏析法,提醒学生注意各种乐器音色的变化;记忆主题时采用主题演唱法,培养学生视唱曲谱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学法指导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参与,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如律动法、主题演唱法、模仿表现法、综合表演法、自主活动法等。

四、学前准备

1、多媒体展示彝族民俗风情图片:服饰、歌舞、火把节等。

2、乐曲《阿细跳月》的录音带和舞蹈《阿细跳月》的片断。

3、课前学生查找有关彝族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教学过程

有五大环节:节奏律动——创设情境——整体感知——综合展示——点拨升华。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第一、节奏律动

利用肢体语言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与规律(拍一下手拍两下腿,拍一下手拍一下腿,表示强、弱、弱、次强、弱)

第二、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来欣赏一组彝族民俗风情图片:热闹的火把节,人们围着篝火尽情歌舞。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就是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复习巩固了知识。接着欣赏《阿细跳月》的片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被欢快热闹的场面所吸引时,自然就走进教师创设的意境中来,使后面的活动都围绕满足学生的需要展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三、整体感知

在欣赏完《阿细跳月》的片断后,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课前所查找的有关彝族的资料(彝族的居住地、支系、歌舞形式、传统节日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简单介绍“跳月”的来历及基本舞步的练习。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自己预习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能够辨别乐曲中各种乐器音色的变化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

1、初听

完整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之后,我这里设计两个问题:你能找出刚才所练习过的节奏吗?这首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然后教师归纳5/4拍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我们练习过的节奏型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旋律也是很有规律和特点的(出示旋律谱)

2、记忆主题旋律

5 1  3  1  3   5 2  1  5 3  3  1  3   5 2  1 

               ×  ×                    ×  ×

5 1  6  1  3   5 2  1  5 5  3  1  3   5 2  1 

               ×  ×                    ×  ×

让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旋律,你们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主要以135三音组成;句末相同)接着师生用接龙的方式进一步练唱旋律,再用舞步来熟悉巩固,在“××”处拍手、踢腿。

3、分段赏析,听辨乐器音色的变化

复听时提出新要求:旋律在不停的反复,而演奏的乐器变换了,你能分辨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在听辨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现在的孩子个性比较强,于是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将学生分组“比一比,看哪个组聆听得最仔细最准确!”让他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完整欣赏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乐曲最后还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吗?(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使乐曲推向高潮。)

第四、点拨升华

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我国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反响;上世纪80年代,《阿细跳月》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2000年《阿细跳月》的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第五、综合展示

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窗口,今天我们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他们欢快的舞蹈行列中,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围成圆圈,随音乐一起歌舞,在一片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节音乐课。

以上是我对教学过程五环节的设计和说明。

但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力的音乐课堂!

说课完毕,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呢?看不见
 
发表于 2009-10-29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呢?看不见
 
发表于 2009-10-29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了,强调情感态度,淡化知识技能
 
发表于 2009-10-29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了,强调情感态度,淡化知识技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