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宾歌曲的价值取向

1
回复
89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6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明洋                      

  “王洛宾优秀作品音乐会”在广州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大
量地了一长期地被当作民歌、四海传扬,这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的
价值,仅以其历史效应、创作模式、创作道路为基本取向,并将其置身于我国
专业音乐发展史中进行观照,可以当之无愧他说洛宾歌曲的历史效应,是一种
罕见的——“洛宾效应”。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科书上,关于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
如下记载:“作于一九三九年,此歌是根据哈萨克民歌《哈依路亚》的旋律为
素材而创作的,普以青海民歌广泛流传。王洛宾词曲,陈田鹌配伴奏。选自《
中国民歌选》,山歌社编,上海中华乐学社出版于一九四八年四月。”这段历
史说明,自从《在那遥远的地方》问世,到最近《是你把幸福带给我》在广州
日报发表,王洛宾主要作品的流传,至今已经历了五十个年头。整整五十年来
,经他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的歌曲达七百首之多。这些歌曲,流传了儿十
年,传遍了海内外。
  这些歌曲,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是王洛宾辛勤劳动、精心创作的结晶。
他巧妙地使民间歌曲与创作歌曲融为一体,在创作手法、演唱风格、传播手段
上,填平了专业创作与民间创作的鸿沟,跨越了歌曲作品在地域、民族、文化
和历史上的时空限制,使作品象民歌一样在人们口头传扬,久唱不衰。这正是
专业作曲家们梦寐以求的宝贵效应,惟有洛宾经历磨难有幸获得。这种效应,
意味着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作品具有一种宝贵的文化品格——也就是我们传统文
化精神、民族心理素质的民族音乐语言,在歌曲创作中得以融会贯通;民族风
格与时代精神,在歌曲作品中高度融合;民间歌曲的音乐语言与艺术歌曲的音
乐语言达到无差别境界,从而赋予歌曲作品以民歌的殊荣。这种文化品格,正
是洛宾歌曲获得历史效应的主要因素。同时,又使洛宾歌曲的创作经验,在五
十年实践与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洛宾模式”
  以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为参照系,洛宾音乐生涯的七十年间,正是我国
民族风格歌曲创作从启蒙、探索到实践的逐渐发育过程、清末民初的一“学堂
乐歌”时代,李叔同曾尝试用传统曲牌《老八板》填词编制了《祖国歌》;五
四时期,赵元任曾以江南方言及其音调创作了《卖布谣》、《劳动歌》;二十
年代,黎锦晖曾以民间乐曲《银绞丝》等编演了许多儿童歌舞,三十年代,贺
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开始了
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成功实践。四十年代,“山歌社”的音乐家们甚至将
王洛宾作品当作民歌,配上钢琴伴奏,用作教材和演出的保留曲目。五十年代
,王方亮曾探索以民歌合唱的形式求得发展。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停滞,从七
、八十年代开始,歌曲创作被分作民族的、通俗的、 美声的三大方面发展。
数十年来,歌曲创作民族化的探索,大致形成了四种模式:其一,老调新词、
略加润饰,如“学堂乐歌”和延安时代的民歌改编;其二,整理加工钢琴伴奏
,如山歌社和音乐院校出版的民歌作品;其三,编配和声、民歌合唱,如王方
亮等人改编的作品;其四,融汇贯通、消化创作,如贺绿汀、王洛宾等人的作
品。
  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创作模式中,王洛宾作品数量最多,流行最久,传
播最广,而且在历史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创作,继承了李叔同、赵元
任、黎锦晖、贺绿汀等人的作法,同时又将其推向了使民间歌曲与创作歌曲融
为一体的新台阶,使许多后来者纷纷效法。他的作品得以长期以民歌的名义广
为传唱,恰恰说明这种作法经得起时间的磨炼、群众的检验、后人的仿效。总
之,洛宾歌曲似民歌又不是民歌,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这种成功的历史效
应与创作经验,是作者一生奋斗的结晶。他的人生道路和创作生涯,在我国近
现代音乐史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洛宾现象”
  王洛宾的音乐生涯、是以五四以来七十年的坎坷生活为背景的。七十年来
,他曾高唱着“学堂乐歌”迎来了“五四”运动;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音乐系
的系统教育。三十年代初,他以音乐教师的身份积极投入救亡运动。抗战开始
他找到八路军,先后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兰州抗战剧团,创作了直接为抗
战服务的一批歌曲。正是在他创作的旺盛时期,西北兄弟民族的民歌强烈地吸
引了他,自改编《达坂城的姑娘》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他接连创作了一大批
充满民族特色的优美歌曲。四十年代,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监禁了三年,解放后
成为部队文艺战士,开始了第二次创作高潮。六十年代初,他第二次遭到厄运
,直至一九七九年才彻底平反。
  王洛宾的经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他满腔热情,贡献不止。五十年
的创作生涯历尽坎坷而作品越传越远。他未曾得到他所应得的爱,但他依旧爱
他所爱,矢志不移,继续拼搏。这种痛苦而不失欢乐的人生、艰难而不忘拼搏
的人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的人生现象。
  王洛宾现象展示了一个赶不走、压不垮、打不倒、锁不住的音乐家形象。
我们衷心的祝愿他健康长寿,多作贡献。



                   (原载1989年7月6日《旅游》)

  

--------------------------------------------------------------------------------
 
发表于 2004-3-6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很有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