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 [推荐1]《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及点评

1
回复
181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7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及点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崔艳妮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


2.
了解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主要作品。


3.
通过欣赏不同的波尔卡作品,体验波尔卡音乐。

教学目标


1
通过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初步了解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

2.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表现大鼓和大镲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



3.
能用自然统一的声音,准确模唱出B段主题旋律。

1
通过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初步了解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


2.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表现大鼓和大镲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



3.
能用自然统一的声音,准确模唱出B段主题旋律。



4
.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实践活动。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播放“圆舞曲”片段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蓝色多瑙河》)
师: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吧!体验一下这种旋律的轻松和流畅!大家能听出这是几拍子的音乐吗?

2.播放“波尔卡”片段
师:同样是舞曲,听听这段音乐和“圆舞曲”有什么不同呢?
(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A段)
师:刚才听到的这种欢快的二拍子的舞曲,就是一首“波尔卡”舞曲片段。
学生边听边体验音乐的同时感受三拍子音乐与二拍子音乐的不同,为学习波尔卡(二拍子)音乐做好铺垫。





二、作曲家





师:这两首舞曲,风格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出自同一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手,他创作了大量的圆舞曲作品,因此, 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他的这两首舞曲作品都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经典的保留曲目。
以两首舞曲为载体,让学生简要了解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的影响力。

三、完整欣赏






师:整部音乐作品会使我们想到怎样的情境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完整)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描述在音乐中怎样表现的?
师:作曲家要表现的是在节日里,人们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跳舞,虽然外面雷鸣电闪,但是大家却依然沉浸在欢乐的舞蹈之中!
完整欣赏,初步感受,为学生创设自由联想空间,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初步了解。
通过教师简单介绍乐曲情境,顺利引入到分段欣赏。
四、分段欣赏





































1.聆听A段
师:作品中哪里出现了雷声呢?一起来听一听,如果听到雷声,你想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
师:音乐速度很快,什么样的动作最方便表现?
我们就一起认真听,试着做一做吧!
(生边听边做)
师:你觉得你和音乐合上了吗?
师:雷声的出现是不规律的,所以我们要迅速跟上音乐哦!
(生再次表现)
师:我感觉大家都随音乐动起来了!刚才大家表现的非常形象,乐曲中轰隆隆的雷声是用哪种乐器表现出来的呢?
(生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就是大鼓。在这部作品中,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谁能试着用它给大家表现一下打雷的声音?
(生尝试体验)
师:从他的表现中,我们能听出大鼓表现的雷声特别形象,他还可以表现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这种滚雷,一起来听听乐曲中大鼓的表现吧!
(生再次欣赏A段)
通过欣赏A段音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感受雷鸣的音响。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真实体验,感受大鼓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并在A段的欣赏中,学生能分辨出大鼓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

2.聆听B段
师:接下来音乐中还有雷鸣和闪电,你能听出闪电是 用什么乐器表现的吗?
(生听B段)
师:要想把闪电的效果在旋律中体验的准确,首先就要熟悉这部分的旋律,一起来唱一唱。
(出示简谱 学生演唱)
师:闪电在旋律的哪个位置出现了呢?
(欣赏B段)
师:我们边唱边表现闪电试一试!
(生分组唱合作表现)

通过两件打击乐器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大镲模仿闪电的音响,进而引入到下一环节。



通过共同体验,加深对B段音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聆听A′段
师:接下来欣赏的是第三部分音乐,听听你熟悉吗?(播放再现部分
师:第三部分就是A段的变化再现我们用A′表示(板书ABA′)这样一种结构,叫它“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学生分辨出A段与A′段相似后再讲解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化难为易。
五、完整欣赏





师:欣赏到这里,大家能猜到这部作品的名字了吧?
(板书出示《雷鸣电闪波尔卡》)
师:请大家用分段欣赏的参与方式再一次聆听体验这部作品!
(播放全曲)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作品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的演出效果?
(播放演出视频)
根据大家的理解总结出作品全称,并再次完整欣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师生共同感受音乐会效果。


六、音乐拓展














师:小约翰.施特劳斯除了这部作品以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波尔卡作品(出示题目)大家看看,有你熟悉的吗?
师:你还知道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其他波尔卡体裁的音乐作品吗?除了他以外还有许多著名作曲家写过波尔卡作品,听一听这两首乐曲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师演奏《微笑波尔卡》)
(生归纳总结 “波尔卡”舞曲特点)
师:19世纪,波尔卡音乐在欧洲十分盛行!同样波尔卡舞蹈在当地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舞蹈,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动作?你能记住哪个动作?(生表现)
师:让我们随着波尔卡音乐跳出你最喜欢的动作吧!(师生共舞)

通过听赏其他波尔卡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波尔卡音乐的风格特点。

简单体验波尔卡舞蹈的动作,从中感受其特点。

七、小结



师:大家沉浸在欢乐的舞蹈气氛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感受到了波尔卡音乐带来的快乐!希望欢乐波尔卡音乐能一直伴随大家,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
加深对波尔卡音乐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欣赏范围。


教师简介
崔艳妮,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2008年考取教育硕士,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任教,2006年任备课组长。曾多次在省市各级课堂教学和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曾获得全国科研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教学设计在东北三省四市教学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指导的舞蹈队、合唱队也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市、区比赛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香坊区骨干教师。
 
发表于 2008-11-17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点评人:孙岩(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艺体部)胡大钟(哈尔滨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崔艳妮老师执教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教学内容把握上,做到了
小作品深挖掘、大制作。《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首精致的二拍子舞曲,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抓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准确理解作品,详尽解读教材。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深入探讨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把学生引入作品中具有表现力和特点的部分——大鼓和镲的运用上来,把参与探究表现升华到对音响、音效的再创造……生成了本课中贯彻教学理念、体现有效教学行为的亮点。

在音乐作品的拓展上,做到了详略得当。教师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拓展:
聆听了多首波尔卡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听觉上给予学生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料;简单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的动作,首尾呼应、追本溯源地点出波尔卡音乐就是源自一种欢快的舞曲。欣赏角度的宽泛,具有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波尔卡体裁音乐的风格特点。


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做到了体验在先参与在后。教师引导学生先聆听《蓝色多瑙河》,再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对同一作曲家所作的不同风格的舞曲作品进行了音乐情绪、风格、节拍等方面对比式的体验,并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即在
聆听A段音乐时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感受“雷鸣”的音响,结合学生能力及年龄特点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随着音乐自创动作表现波尔卡音乐中出现的“雷鸣”,并给予有效指导,使学生的参与动作能更准确地为表现音乐服务。


许多教师都知道熟悉主题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如处理不当就会变为程式化的走过场,带给师生沉重的教学压力。而教学理念的转变有时可能就反映在教师细微的一句话上。在B段音乐的欣赏中,教师变换了学生体验的有效参与方式,各有侧重,而且调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教师课中的一句
“要想把闪电的效果在旋律中体验的准确,首先就要熟悉这部分的旋律”,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堂自主学习上来。教师从学情出发,两段音乐的不同参与方式的选择,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关注点体验音乐,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又使模唱主题、记忆主题这一学习行为变得更加有效而充满了乐趣。在多次聆听、体验、参与表现音乐之后,不仅简略的了解了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而且师生共同总结出作品的名称及曲式,建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的波尔卡作品产生了一定的探究愿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