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的第10册教案

14
回复
223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花城版的第10册教案,知道那有吗?

请大家帮帮忙,谢谢了

 
发表于 2009-2-4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大家了

[em20][em20][em20]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要
 
发表于 2009-2-9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音乐世界第十册教案

拉起手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起手》,《来吧,来踢球》。

2.“声音的模拟与表现”,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模仿足球场上热烈沸腾的气氛。

3.“练练你的听辨力”,辨别三拍子与二拍子的音乐。听辨《大路歌》开头的节奏,感受朝鲜民歌《思乡》的旋律走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用自信、有感染力的歌声表现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用自制音源表现足球场上的热烈气氛,并对音源有一个新的认识,真正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分辨二拍子及三拍子的音乐,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线。

教学过程

(一)学唱《拉起手》、《来吧,来踢球》

课前放《拉起手》和《来吧,来踢球》,营造热烈的气氛。

1、听、议:听教师或录音机范唱,议一议歌曲表现的情绪。

2、听唱学歌曲:歌曲《拉起手》其重难点在切分节奏加跨小节连线,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掌握,可用拉手上下摆动的动作体验这个节奏型。

歌曲《来吧,来踢球》曾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歌曲。重难点在衬词

3、律动、表演:根据歌曲情绪,分组律动表演《拉起手》和《来吧,来踢球》,突出运动的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二)声音的模拟与创造,即兴创作

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寻找可表现足球场景的音源,打击乐、哨子、彩球、表现该类场景的音乐等等。

2、欣赏图片:足球场上的精彩画面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分组表演,表现啦啦队的呐喊助威,也可表现足球入门时的狂欢。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将自己心中的场景用音乐表现出来。

3、即兴创编歌曲,音符不限,调式不限,能表现出热切期盼进球的情绪即可。

(三)听辨练习

1、听辨节拍,引导学生用律动的方式体验两首歌曲的节拍,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用身体左右摆动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踏步体验《婚礼进行曲》的二拍子音乐的特征。

2、听辨节奏型:先拍教材中的两条节奏,再听辨。

3、听辨旋律线:听歌曲《思乡》,用手臂画出音的高低进行的线条,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再随着录音哼唱曲子,判断是哪一条旋律线。

第二课 我们学校的合唱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合唱形式有一定的了解,感受二声部合唱的魅力,热爱合唱艺术。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声与微笑》,声部平衡、和谐,并能背唱。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能用连贯、跳跃的声音演唱《在卡吉德洛森林里》。

4、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指挥动作与前奏、间奏作出正确的反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听童声合唱《五彩缤纷的大地》、《街头少年合唱》,简介合唱的形式。

(二)学唱《歌声与微笑》

《歌声与微笑》电视媒体经常播出,耳熟能详,孩子们应该很快学会单声部,重点放着二声部部分。两个声部基本形成三度的关系,音准不难掌握,可结合教材中的三度练习曲,进行练习。二声部中的sol到升sol的地方教师可用手号提示音准。

<排练>

此歌基调亲切优美,明朗愉快,不可唱得过于强烈,不能过于快速,否则4/4拍子会变成2/4的感觉,是不符合此曲原意的。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在低声部,要口语化,“带”字和“留”字可唱成下滑音,和说话时的回声完全一致,好像和来宾亲切交谈;后半段突然翻高十度,要注意歌唱化,注意发声位置及声部和谐,“明天明天”这些同音反复的句子要用轻快的顿音来演唱,有如在联欢会上宾主载歌载舞、共叙友情。

(三)欣赏《五彩缤纷的大地》、《街头少年合唱》。

提醒学生注意《五彩缤纷的大地》的情绪,《街头少年合唱》中旋律的色彩变化等。

第二课时

(一)学唱《在卡吉德洛森林》 。

这首短小精干的波兰民歌,具有三拍子音乐的舞蹈风格。初听时,引领学生作第一拍跺脚、第二、第三拍拍手的动作感受三拍子音乐的风格。前两个乐句要求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后两个乐句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二声部第二乐句接第三乐句处,注意唱准五度音程。结合教材中的练声曲,学习连音和跳音的唱法。

(二)欣赏男声合唱《游击队歌》,混声合唱《茨岗》。

《游击队歌》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的代表作。它诞生在1937年的抗日烽火岁月。全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特点,曲调轻快流利,节奏活跃,富于变化,充满旺盛的活力,生动地刻画了游击健儿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形象和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茨岗》是一部混声合唱,主要让学生接触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体验茨岗人丰富的感情和富有异国情调的诗意。

合唱教学的方法1

“唱-奏”互动教学法在合唱教学中的运用

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合唱教学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小学合唱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各声部的音准,提高合唱的兴趣。

“唱-奏”互动教学法,是利用竖笛的吹奏与合唱训练相结合,使二者相互支持、配合的一种合唱教学法,以帮助学生唱出准确、和谐的和声。

“唱-奏”互动教学法的作用:1、互动性。学生通过唱唱、奏奏、动动、听听的循环互动的合唱教学过程,达到口、手眼、耳、脑的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合唱训练的兴趣。2、互补性。竖笛的吹奏能为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提供旋律的支持和依靠,有效地解决音准问题。对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也有很大地帮助。经常做吹奏练习,也可提高学生的肺活量,增强歌唱的表现力。

“唱-奏”的教学过程分为“以唱带奏”、“以奏助唱”“以奏优唱”三个阶段。“以唱带奏”就是通过学生准确地视唱,带动旋律的吹奏,达到合奏的目的。“以奏助唱”就是通过唱奏结合,帮助学生把握音准的稳定性。“以奏优唱”就是运用竖笛的伴奏,丰富合唱的效果,提高合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三个阶段具体可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把学生分成高低两声部,完整地欣赏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和声效果,并能听出各自声部的基本旋律,跟着音乐哼唱。第二步,两个声部学生分别轻声视唱各自的旋律,教师可在钢琴上弹奏几个关键音,给学生适当的支持。第三步,两声部学生用竖笛吹出各自的旋律,可适当放慢速度,但要注意节奏的准确。第四步,竖笛合奏。要求在合奏的同时,仔细感受和声效果。第五步,每个声部再一分为二,一半学生吹奏,一半学生演唱。这样,在竖笛旋律的支持下,避免了声部的“串门”现象。然后,逐步减少吹奏人数,增加合唱人数。第六步,高声部学生演唱第一声部,低声部学生吹奏第二声部。然后进行互换,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声部抗干扰能力,保持音准的准确性。第八步,在巩固新歌时,教师可编配简单的钢琴伴奏(以节奏型和弦为主),再加入一些打击乐器,使合唱效果更加丰富,并活跃课堂气氛。

合唱教学的方法2

童声训练的八字决“松、杨、竖、拢、上、下、变、开”

歌唱时,面部及喉部肌肉要放松,不可僵硬。歌唱时,如果下巴不能放松而突出,舌头不能放松而上凸、后缩,都将使喉结上升,堵向喉峡,从而阻碍声音在咽腔和鼻腔的共鸣。唱高音时常见的错误方法是伸长脖子,突出下巴,同时舌往上凸、后缩,于是歌声被堵在里面,紧张、僵硬。为了帮助下巴放松,防止下巴突出,唱高音时(或旋律大跳时)应该微微低头,同时让舌头微凹,平放伸向下齿根方向,使喉结往下,歌声则易畅通。

歌唱时身体姿势端正,精神状态激扬,是主动的“我要唱”,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唱”,注意力集中,能够迅速进入形象或角色。在演唱姿势与精神状态上有马上就要“起飞”似的感觉,嗅觉区打开,保持闻花香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提颊以获得歌声的高位置,下肋保持扩充状态,小腹微收,使歌声获得自然深沉的、较有充足的气息支持。

要形象地说明歌声“竖”可以打很多比方,如像门洞似的弧形微弓的口盖;口腔中好像含了一口水,所谓“微微含着似的歌唱”;后牙根好似含咬了两颗小豆,一左一右;打呵欠似的提软口盖,歌唱的口型应带有“竖立感”,这些都是歌声要“竖”的形象说明,也是“竖”唱法的要领。让孩子们在练唱时用双手抚颊,可帮助他们领会竖唱的口型,也可以帮助感觉牙关是否已经打开。

声音要有集中点,在强声时较易做到,但在弱声时就比较困难,不可失去集中点,避免成为虚、散的声音。声音不可唱“散”(声音位置太前,口型太大),不可唱“咧”(口型太横)。“散”声与“咧”声在集体音响中是不易靠拢的,如果声音的位置又不高,那么这种合唱音响必然是不和谐的,也是缺乏穿透力的。

声音的点应“打”在软、硬盖稍前处。随着歌曲艺术形象,感情、性格的变化,声音的集中点可以稍移前或稍挪后。比如,雄壮严肃、立体感较强的歌曲,声音的点可以略为靠后;欢乐活泼、主旋律清晰的歌声,声音的点可以略为靠前。还有嘴唇极轻微地向前撮,让部分声音在口腔中“含着似的”唱法,也能帮助集体的声音更为靠拢和和谐。但这也如前所叙,必须用听觉仔细辨别,谨慎地掌握方寸,无论过度或不足都是不好的。个人声音的波动太大,在合唱中将影响集体声音的靠拢,削弱童声质朴、自然的特点,所以,应该节制声音突出的波动。

在歌唱时,声音在共鸣位置要相对提高,这是“上”字的主要含义,亦即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其次,“上”字还含有如何唱好高音的问题。关于“上”有下列几点要求:(1)在曲调进行中遇到向上的大跳,要注意声音的提位,这就是增强气息,同时仿佛唱得更为遥远了。(2)让口腔容积略微增大,同时头微低,使之有居高临下之感。(3)让声音更为关闭,比如在“啊”音中增添“噢”的成分,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4)唱特别高的音,应加强气息的同时,适当增加假声成分。

歌声要“竖”,而气息要“横”。“下”则气息要深,要体会用“气柱”歌唱,气柱的动力来自肚脐下的小腹。在呼气时,小腹微收,横膈膜往上,保持吸气的状态,下肋保持扩张(即尽可能减慢收缩),以这样的综合协助动作来控制与支持歌声。总而言之,歌声的动力——气息,应该从下往上,是通过腹部的下方来控制的。

童声训练应该有计划地逐步结合演唱技巧的各种变化来进行,这些变化有下列各项:各种母音的口型变换;声音的开放与关闭“声音的靠前与靠后;声音的硬起与软起;连音、断音”,快慢等速度变化;强弱等力度变化;音阶级进与琶音大跳;与艺术形象相吻合的各种声音性质的变化;对指挥的各种手势变化的灵敏、准确的反应等。

不要虚着唱,要敢于运用嗓子唱(当然不是指“喊”)。要做到敢唱首先要有较深的、不上浮的、自然的、充分的气息支持,其次要有“咬苹果”的感觉,放下下颚,打开头腔各共鸣体,关键在于牙关是否能够打开,不挤不塞才能唱通、唱开。“唱开”是指歌声有气息的支持感或“气柱感”;声音自口盖放射出来;下巴(或下颚)与喉部肌肉放松;气息合理加强;各共鸣腔体能够打开;感情充沛,声音位置较高;音量大小能够控制。

第三课 多彩的乡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继续了解多彩的乡音,愿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及其相关文化,积极参加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从语言朗诵中学会 的节奏。学唱民歌《桔梗谣》、《青春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能比较和发现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异同,体验歌舞音乐的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常用的弹拨乐器,通过欣赏器乐曲,了解弹拨乐器的性能和特点。

4、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用正确的方法吹奏高音的“doremi”,通过即兴创作练习,提高牧童笛即兴演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学唱《桔梗谣》

1、播放《阿里郎》的视频或朝鲜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或舞蹈,师生共同分享对朝鲜族相关文化的认识(参考资料库)。

2、学唱《桔梗谣》,该音乐轻快明朗,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鉴于时间关系,该曲可作一般性浏览曲目。

(二)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学唱《青春舞曲》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或《达坂城的姑娘》,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有条件的话放VCD),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之乡——新疆[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情境交融,以情诱兴,为学好新课做铺垫],引出学习的课题——“新疆民歌”。

2、感性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设疑置问:A 乐曲的音乐风格怎么样(音调、节奏)?B、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理性欣赏,突出重点。视唱主题(可能的话,手拍节奏型 X X X | X X | 边为音乐伴奏),复听音乐,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理解,达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D 2/4 《新疆之春》主题

4、“学习新的节奏型”,朗读教材中的歌谣,学会 节奏型,拍拍、读读时可用慢速,4/4拍的感觉来读,真正掌握了再加快。

5、学唱《青春舞曲》。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①初步欣赏,请学生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②学唱,变换形式,促进提高。

③创造实践,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模仿其动作,加上打击乐器,边歌边舞,在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感。

④合作,将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三)学唱《在北京的金山上》,欣赏藏族《弦子舞曲》。

1、谈一谈,感受西藏文化。由于每个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播放有关藏族相关文化的录像。师生共享对西藏的认识,可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了解其地理地貌、风俗习惯等。引出藏族民歌这一内容。

2、听一听,通过听赏《在北京的金山上》,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初听时随音乐有节奏地自由舞动身体,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3、唱一唱,采用听唱、模唱的方法学会此歌。

4、跳一跳,欣赏《弦子舞曲》,学习藏族舞蹈的典型动作“曲肘甩袖”,随音乐律动。最后再加上“曲肘甩袖”的动作复习《在北京的金山上》。

(四)牧童笛教学:

1、复习第九册学吹过的歌曲《可爱的家》片段。

2、教授学生正确吹奏c1 d1 m1 的方法,反复练习,要求全班笛声和谐一致。为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不断在各音上吹出不同的节奏,由学生模仿练习。

3、学吹《故乡的亲人》,先复习视唱乐谱,再学吹,重点在第一乐句第二小节,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气息,不要吹“冒”了。

4、学习《梭罗河》的吹奏,可作为课下作业。课上先带领学生熟悉其旋律,如先听范唱,再视唱等,要掌握弱起节奏。

走进音乐世界第十册教案

拉起手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起手》,《来吧,来踢球》。

2.“声音的模拟与表现”,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模仿足球场上热烈沸腾的气氛。

3.“练练你的听辨力”,辨别三拍子与二拍子的音乐。听辨《大路歌》开头的节奏,感受朝鲜民歌《思乡》的旋律走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用自信、有感染力的歌声表现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用自制音源表现足球场上的热烈气氛,并对音源有一个新的认识,真正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分辨二拍子及三拍子的音乐,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线。

教学过程

(一)学唱《拉起手》、《来吧,来踢球》

课前放《拉起手》和《来吧,来踢球》,营造热烈的气氛。

1、听、议:听教师或录音机范唱,议一议歌曲表现的情绪。

2、听唱学歌曲:歌曲《拉起手》其重难点在切分节奏加跨小节连线,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掌握,可用拉手上下摆动的动作体验这个节奏型。

歌曲《来吧,来踢球》曾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歌曲。重难点在衬词

3、律动、表演:根据歌曲情绪,分组律动表演《拉起手》和《来吧,来踢球》,突出运动的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二)声音的模拟与创造,即兴创作

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寻找可表现足球场景的音源,打击乐、哨子、彩球、表现该类场景的音乐等等。

2、欣赏图片:足球场上的精彩画面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分组表演,表现啦啦队的呐喊助威,也可表现足球入门时的狂欢。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将自己心中的场景用音乐表现出来。

3、即兴创编歌曲,音符不限,调式不限,能表现出热切期盼进球的情绪即可。

(三)听辨练习

1、听辨节拍,引导学生用律动的方式体验两首歌曲的节拍,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用身体左右摆动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踏步体验《婚礼进行曲》的二拍子音乐的特征。

2、听辨节奏型:先拍教材中的两条节奏,再听辨。

3、听辨旋律线:听歌曲《思乡》,用手臂画出音的高低进行的线条,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再随着录音哼唱曲子,判断是哪一条旋律线。

第二课 我们学校的合唱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合唱形式有一定的了解,感受二声部合唱的魅力,热爱合唱艺术。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声与微笑》,声部平衡、和谐,并能背唱。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能用连贯、跳跃的声音演唱《在卡吉德洛森林里》。

4、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指挥动作与前奏、间奏作出正确的反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听童声合唱《五彩缤纷的大地》、《街头少年合唱》,简介合唱的形式。

(二)学唱《歌声与微笑》

《歌声与微笑》电视媒体经常播出,耳熟能详,孩子们应该很快学会单声部,重点放着二声部部分。两个声部基本形成三度的关系,音准不难掌握,可结合教材中的三度练习曲,进行练习。二声部中的sol到升sol的地方教师可用手号提示音准。

<排练>

此歌基调亲切优美,明朗愉快,不可唱得过于强烈,不能过于快速,否则4/4拍子会变成2/4的感觉,是不符合此曲原意的。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在低声部,要口语化,“带”字和“留”字可唱成下滑音,和说话时的回声完全一致,好像和来宾亲切交谈;后半段突然翻高十度,要注意歌唱化,注意发声位置及声部和谐,“明天明天”这些同音反复的句子要用轻快的顿音来演唱,有如在联欢会上宾主载歌载舞、共叙友情。

(三)欣赏《五彩缤纷的大地》、《街头少年合唱》。

提醒学生注意《五彩缤纷的大地》的情绪,《街头少年合唱》中旋律的色彩变化等。

第二课时

(一)学唱《在卡吉德洛森林》 。

这首短小精干的波兰民歌,具有三拍子音乐的舞蹈风格。初听时,引领学生作第一拍跺脚、第二、第三拍拍手的动作感受三拍子音乐的风格。前两个乐句要求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后两个乐句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二声部第二乐句接第三乐句处,注意唱准五度音程。结合教材中的练声曲,学习连音和跳音的唱法。

(二)欣赏男声合唱《游击队歌》,混声合唱《茨岗》。

《游击队歌》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的代表作。它诞生在1937年的抗日烽火岁月。全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特点,曲调轻快流利,节奏活跃,富于变化,充满旺盛的活力,生动地刻画了游击健儿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形象和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茨岗》是一部混声合唱,主要让学生接触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体验茨岗人丰富的感情和富有异国情调的诗意。

合唱教学的方法1

“唱-奏”互动教学法在合唱教学中的运用

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合唱教学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小学合唱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各声部的音准,提高合唱的兴趣。

“唱-奏”互动教学法,是利用竖笛的吹奏与合唱训练相结合,使二者相互支持、配合的一种合唱教学法,以帮助学生唱出准确、和谐的和声。

“唱-奏”互动教学法的作用:1、互动性。学生通过唱唱、奏奏、动动、听听的循环互动的合唱教学过程,达到口、手眼、耳、脑的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合唱训练的兴趣。2、互补性。竖笛的吹奏能为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提供旋律的支持和依靠,有效地解决音准问题。对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也有很大地帮助。经常做吹奏练习,也可提高学生的肺活量,增强歌唱的表现力。

“唱-奏”的教学过程分为“以唱带奏”、“以奏助唱”“以奏优唱”三个阶段。“以唱带奏”就是通过学生准确地视唱,带动旋律的吹奏,达到合奏的目的。“以奏助唱”就是通过唱奏结合,帮助学生把握音准的稳定性。“以奏优唱”就是运用竖笛的伴奏,丰富合唱的效果,提高合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三个阶段具体可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把学生分成高低两声部,完整地欣赏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和声效果,并能听出各自声部的基本旋律,跟着音乐哼唱。第二步,两个声部学生分别轻声视唱各自的旋律,教师可在钢琴上弹奏几个关键音,给学生适当的支持。第三步,两声部学生用竖笛吹出各自的旋律,可适当放慢速度,但要注意节奏的准确。第四步,竖笛合奏。要求在合奏的同时,仔细感受和声效果。第五步,每个声部再一分为二,一半学生吹奏,一半学生演唱。这样,在竖笛旋律的支持下,避免了声部的“串门”现象。然后,逐步减少吹奏人数,增加合唱人数。第六步,高声部学生演唱第一声部,低声部学生吹奏第二声部。然后进行互换,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声部抗干扰能力,保持音准的准确性。第八步,在巩固新歌时,教师可编配简单的钢琴伴奏(以节奏型和弦为主),再加入一些打击乐器,使合唱效果更加丰富,并活跃课堂气氛。

合唱教学的方法2

童声训练的八字决“松、杨、竖、拢、上、下、变、开”

歌唱时,面部及喉部肌肉要放松,不可僵硬。歌唱时,如果下巴不能放松而突出,舌头不能放松而上凸、后缩,都将使喉结上升,堵向喉峡,从而阻碍声音在咽腔和鼻腔的共鸣。唱高音时常见的错误方法是伸长脖子,突出下巴,同时舌往上凸、后缩,于是歌声被堵在里面,紧张、僵硬。为了帮助下巴放松,防止下巴突出,唱高音时(或旋律大跳时)应该微微低头,同时让舌头微凹,平放伸向下齿根方向,使喉结往下,歌声则易畅通。

歌唱时身体姿势端正,精神状态激扬,是主动的“我要唱”,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唱”,注意力集中,能够迅速进入形象或角色。在演唱姿势与精神状态上有马上就要“起飞”似的感觉,嗅觉区打开,保持闻花香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提颊以获得歌声的高位置,下肋保持扩充状态,小腹微收,使歌声获得自然深沉的、较有充足的气息支持。

要形象地说明歌声“竖”可以打很多比方,如像门洞似的弧形微弓的口盖;口腔中好像含了一口水,所谓“微微含着似的歌唱”;后牙根好似含咬了两颗小豆,一左一右;打呵欠似的提软口盖,歌唱的口型应带有“竖立感”,这些都是歌声要“竖”的形象说明,也是“竖”唱法的要领。让孩子们在练唱时用双手抚颊,可帮助他们领会竖唱的口型,也可以帮助感觉牙关是否已经打开。

声音要有集中点,在强声时较易做到,但在弱声时就比较困难,不可失去集中点,避免成为虚、散的声音。声音不可唱“散”(声音位置太前,口型太大),不可唱“咧”(口型太横)。“散”声与“咧”声在集体音响中是不易靠拢的,如果声音的位置又不高,那么这种合唱音响必然是不和谐的,也是缺乏穿透力的。

声音的点应“打”在软、硬盖稍前处。随着歌曲艺术形象,感情、性格的变化,声音的集中点可以稍移前或稍挪后。比如,雄壮严肃、立体感较强的歌曲,声音的点可以略为靠后;欢乐活泼、主旋律清晰的歌声,声音的点可以略为靠前。还有嘴唇极轻微地向前撮,让部分声音在口腔中“含着似的”唱法,也能帮助集体的声音更为靠拢和和谐。但这也如前所叙,必须用听觉仔细辨别,谨慎地掌握方寸,无论过度或不足都是不好的。个人声音的波动太大,在合唱中将影响集体声音的靠拢,削弱童声质朴、自然的特点,所以,应该节制声音突出的波动。

在歌唱时,声音在共鸣位置要相对提高,这是“上”字的主要含义,亦即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其次,“上”字还含有如何唱好高音的问题。关于“上”有下列几点要求:(1)在曲调进行中遇到向上的大跳,要注意声音的提位,这就是增强气息,同时仿佛唱得更为遥远了。(2)让口腔容积略微增大,同时头微低,使之有居高临下之感。(3)让声音更为关闭,比如在“啊”音中增添“噢”的成分,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4)唱特别高的音,应加强气息的同时,适当增加假声成分。

歌声要“竖”,而气息要“横”。“下”则气息要深,要体会用“气柱”歌唱,气柱的动力来自肚脐下的小腹。在呼气时,小腹微收,横膈膜往上,保持吸气的状态,下肋保持扩张(即尽可能减慢收缩),以这样的综合协助动作来控制与支持歌声。总而言之,歌声的动力——气息,应该从下往上,是通过腹部的下方来控制的。

童声训练应该有计划地逐步结合演唱技巧的各种变化来进行,这些变化有下列各项:各种母音的口型变换;声音的开放与关闭“声音的靠前与靠后;声音的硬起与软起;连音、断音”,快慢等速度变化;强弱等力度变化;音阶级进与琶音大跳;与艺术形象相吻合的各种声音性质的变化;对指挥的各种手势变化的灵敏、准确的反应等。

不要虚着唱,要敢于运用嗓子唱(当然不是指“喊”)。要做到敢唱首先要有较深的、不上浮的、自然的、充分的气息支持,其次要有“咬苹果”的感觉,放下下颚,打开头腔各共鸣体,关键在于牙关是否能够打开,不挤不塞才能唱通、唱开。“唱开”是指歌声有气息的支持感或“气柱感”;声音自口盖放射出来;下巴(或下颚)与喉部肌肉放松;气息合理加强;各共鸣腔体能够打开;感情充沛,声音位置较高;音量大小能够控制。

第三课 多彩的乡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继续了解多彩的乡音,愿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及其相关文化,积极参加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从语言朗诵中学会 的节奏。学唱民歌《桔梗谣》、《青春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能比较和发现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异同,体验歌舞音乐的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常用的弹拨乐器,通过欣赏器乐曲,了解弹拨乐器的性能和特点。

4、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用正确的方法吹奏高音的“doremi”,通过即兴创作练习,提高牧童笛即兴演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学唱《桔梗谣》

1、播放《阿里郎》的视频或朝鲜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或舞蹈,师生共同分享对朝鲜族相关文化的认识(参考资料库)。

2、学唱《桔梗谣》,该音乐轻快明朗,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鉴于时间关系,该曲可作一般性浏览曲目。

(二)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学唱《青春舞曲》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或《达坂城的姑娘》,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有条件的话放VCD),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之乡——新疆[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情境交融,以情诱兴,为学好新课做铺垫],引出学习的课题——“新疆民歌”。

2、感性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设疑置问:A 乐曲的音乐风格怎么样(音调、节奏)?B、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理性欣赏,突出重点。视唱主题(可能的话,手拍节奏型 X X X | X X | 边为音乐伴奏),复听音乐,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理解,达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D 2/4 《新疆之春》主题

4、“学习新的节奏型”,朗读教材中的歌谣,学会 节奏型,拍拍、读读时可用慢速,4/4拍的感觉来读,真正掌握了再加快。

5、学唱《青春舞曲》。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①初步欣赏,请学生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②学唱,变换形式,促进提高。

③创造实践,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模仿其动作,加上打击乐器,边歌边舞,在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感。

④合作,将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三)学唱《在北京的金山上》,欣赏藏族《弦子舞曲》。

1、谈一谈,感受西藏文化。由于每个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播放有关藏族相关文化的录像。师生共享对西藏的认识,可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了解其地理地貌、风俗习惯等。引出藏族民歌这一内容。

2、听一听,通过听赏《在北京的金山上》,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初听时随音乐有节奏地自由舞动身体,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3、唱一唱,采用听唱、模唱的方法学会此歌。

4、跳一跳,欣赏《弦子舞曲》,学习藏族舞蹈的典型动作“曲肘甩袖”,随音乐律动。最后再加上“曲肘甩袖”的动作复习《在北京的金山上》。

(四)牧童笛教学:

1、复习第九册学吹过的歌曲《可爱的家》片段。

2、教授学生正确吹奏c1 d1 m1 的方法,反复练习,要求全班笛声和谐一致。为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不断在各音上吹出不同的节奏,由学生模仿练习。

3、学吹《故乡的亲人》,先复习视唱乐谱,再学吹,重点在第一乐句第二小节,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气息,不要吹“冒”了。

4、学习《梭罗河》的吹奏,可作为课下作业。课上先带领学生熟悉其旋律,如先听范唱,再视唱等,要掌握弱起节奏。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课 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乐于倾听,并愉快地参与“用音乐讲故事”的方式。建构起学生个体的体会,深层次体会真善美、团结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倒叙设疑”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设疑”、“解疑”中持续学习的兴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彼得与狼》中各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主题。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幽默风趣的声音演唱《保尔的母鸡》,能视唱旋律,为乐曲编配打击乐伴奏。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用不同乐器的演绎的音乐主题和与其相应的音乐性格。

教学设计

(一)、欣赏《彼得与狼》

1.知觉欣赏,听凯旋主题,感受音乐的进行曲风格与辉煌的音效。想像:如果这是一队人在行进,那么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设疑: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出示音乐中的七个角色,并听辨每个形象的主奏乐器(乐器图片出示)及旋律特点。①头六个依次简介,并渗透各个音乐形象的相应表现与相关表演。②“彼得”重点欣赏,并哼唱旋律。

3.听音乐,演故事。分五组,老师为彼得,学生依次为小鸟、猫、鸭子、爷爷,各自在听到相应的音乐时有所反应。

①听出这是自己的音乐,并随着音乐做律动,体现分组群体性活动,增加趣味性和音乐体验。②在老师引导下,当听到鸭子与小鸟的音乐时做律动。(感受两条旋律的交织进行,既是对感知创作手法的渗透,又是对音乐情节展开的理解)

4.听音乐,说故事(在“聆听音乐”“讨论情节”“联想画面”“思考道理”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相关音乐要素在表现故事情节时的变化,并自主地领悟故事中所传递的勇敢、正义、安全、善良的主题)

①从老爷爷的劝告中引入狼,预示矛盾冲突。

②听狼的音乐,说音乐特点:阴险狡猾的。

③狼来了,猫会怎样:听猫上树的音乐,感知音乐加速、上行等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④那小鸟会怎样呢?小鸟灵巧地飞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⑤听狼抓小鸟的音乐。

⑥那么小鸭子呢:1、学生想象2、听小鸭子在慌乱中竟跳出池塘最终被吃掉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并感悟小鸭子由于其自由与不镇定所导致的后果。

⑦这时的彼得会怎样:1、学生想象2、彼得还会更有作为——听彼得镇定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⑧解说,彼得等该如何办,引出团结、巧计、放绳、套牢、挣扎的情节,让学生简单模仿声音。

再听凯旋音乐,首尾呼应(由知觉欣赏上升到情感欣赏阶段)。

(由Joanna Bere sford 和法国彼得音像公司联合制作的VCD《彼得与狼》,在原作的基础上,以演奏员扮演剧中人物,加上动漫的表现手段对其作全新的诠释、演绎,使这个作品具有新的魅力和价值。有时间就给学生作拓展欣赏)。

5、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听音乐、唱主题、记主题部分,介绍木管乐器家族。

(二)、学唱《保尔的母鸡》

1、听师范唱或放录音,感受乐曲幽默诙谐的音乐形象。

2、该曲曲调简单,适合作视唱练习。可采用师带唱一句歌词,生唱唱名,或模唱的方法加强识谱练习。

3、小组活动,师生共同讨论为歌曲编排打击乐伴奏,分组表演。

第五课 环球探宝(六)——遨游太洋洲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幽默、轻巧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剪羊毛》,欣赏器乐合奏曲《剪羊毛》,感受澳大利亚的音乐文化。

2、欣赏毛利族乐曲《故乡》,能用愉快的声音演唱《Maori 欢迎你》。能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随“哈卡舞”音乐舞动。

教学设计

(一)第一站:澳大利亚(该课建议为一节集唱歌、识读乐谱、语言节奏训练等内容为一体的唱歌综合课。)

1、感受澳大利亚音乐:观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有《Waltzing Matilda》歌曲的部分,导入澳大利亚音乐文化的学习。

2、展示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澳大利亚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了解其相关文化。

3、学唱《剪羊毛》,可先播放有关澳大利亚优美风光、牛羊成群的画面,再学唱。

①学习八分附点音符节奏。该曲由四个乐句和副歌组成。八分附点音符节奏是该曲的主要节奏型,可用语言朗诵的方法学会。用生活中的语言读节奏,如将 念成“ ”、“ ”等。也可先按节奏带学生朗读歌词,在练习中比较有附点和无附点的节奏,在音乐表现上有何不同。另外“这是我们在剪羊毛剪羊毛”和“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这两句较难掌握,同样可通过用带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学会。

②视唱乐谱,学唱歌曲:听教师范唱歌曲,然后逐句让“lu”模唱歌曲旋律,再用唱名演唱。加入歌词,提示用愉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里,可加进发声练习,用歌中的旋律第一、第二乐句,不断地移调练习,为后面较高音区演唱歌曲做准备。提醒学生高音区用轻声高位置演唱,避免为追求高音而喊唱。

③歌曲学会后,引导学生边唱边用手画旋律线,判断出歌曲的结构为A A1 B A2

4、根据教材提供的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可分声部或引导学生创编新的节奏型为其伴奏。

5、《Waltzing Matilda》曲调较简单,在此可加强识谱教学,先用模唱、听唱法学唱一两遍再用唱名视唱。或作为浏览的曲目即可。

6、介绍澳大利亚的“羊节”,欣赏器乐合奏曲《剪羊毛》,启发学生讨论该曲与歌曲《羊毛剪子咔嚓响》在旋律上有哪些细小的不同。

(二)第二站:新西兰

1、导入。聆听毛利歌曲《故乡》,展示新西兰毛利人的音乐与相关文化(参考资料库之“相关链接”部分)。

2、聆听与欣赏,看毛利人歌舞的录像,感受毛利人的热情好客。

3、感受与歌唱。学唱《Maori 欢迎你》。初听: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强弱特点,可学课本第39页,用笔边听边敲出三拍子的动作。

4、歌唱与表演。一部分学生边歌边敲出三拍子的动作,一部分学生则模仿录像中的动作边歌边舞。

第六课 咏唱古诗词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降B音的吹奏,结合短小曲调进行练习。

教学设计

(一)学唱《明日》

1、故事导入——讲童话故事《寒号鸟》(见资料库之“相关链接”)导入歌曲《明日》的学习。

2、初听范唱,体会歌曲的咏唱风格。

3、复听范唱,拍打节奏,分析乐句。

4、模唱旋律:随琴声用“lu”模唱旋律。

5、学唱歌词,先朗诵诗词,再学唱。

6、请一部分学生用牧童笛吹奏这首歌曲的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歌唱。

(二)学唱《花非花》

1、复习导入。教师唱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第7册第7课学过),提问学生是否记得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初听范唱,体验诗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

2、师用牧童笛吹奏旋律,生逐句用唱名模唱。

3、分析主题、乐句及演唱风格(见资料库之“作品及作曲家介绍”)。

4、学唱歌唱,先朗诵诗词,再分两组学生,一组唱旋律,一组朗诵歌词,体验词曲音调的完美结合。

5、启发学生用头声,有气息支持的背唱《花非花》。

(三)长歌行(如因时间关系,该曲也可做浏览曲目)

1、欣赏领唱、合唱的《长歌行》,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情绪。

2、参考P62页讲解歌词内容。

3、再次欣赏、学唱。

()学吹牧童笛

1、复习吹奏《故乡的亲人》等乐曲。

2、示范bB1的手位,介绍F大调音阶,再吹奏F大调音阶,

3、学吹《欢乐颂》等。在《欢乐颂》的谱子下标上固定调的音高,有利于学生吹奏。

第七课 走进音乐大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优美抒情的意境,用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在图形谱的帮助下,熟悉《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与结构,并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在手号的指示下,掌握音程及和弦的构唱,巩固音高概念。

4、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在“玩音响”游戏中,进行音响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培养音乐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设计

总体来说,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可采用引入有关诗词或文学作品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一)学唱莫扎特的《摇篮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引导学生看书讲述。

2、创设情景,感受氛围:语言导入或放以前学过的摇篮曲体裁的歌曲旋律,设法让学生进入聆听《摇篮曲》的安静氛围,然后再开始放音乐。要求学生闭眼聆听,身体随音乐律动,感受摇篮曲的恬静及6/8拍的节律感。

3、发声练习,解决难点。曲中的半音部分音准较难掌握,建议结合发声练习,引导学生唱准半音。如可用以下练声曲(用luu):

1= C 6/8

21 2 65 6 | 54 5 i 0 | i7i 6#5 6 |5#4 5 1 0

4、变换形式,学唱《摇篮曲》。①师弹(或唱)一句旋律,生用lu模唱。②师唱歌词,生唱唱名。③分组演唱,一组女学生随音乐律动,其他学生唱词。

5、巩固提高。引导学生体会歌曲表现的母爱,用恬美温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二)欣赏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乐曲曲首原标题Alla Turea(土耳其风格),在音乐上特指“模仿土耳其军乐的乐曲”,后来在流传中人们就称它为《土耳其进行曲》。如贝多芬也写有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

1、熟悉主题,教师先把三个主题片段在钢琴上弹奏出来,学生看谱聆听。然后再逐段视唱。

2、听辨主题出现的顺序,把全班分成三组,分别代表A B C 三个主题,听到是自己的主题即举手表示,师边在黑板写出主题出现的顺序。(全曲各主题出现的顺序是:A B C BA’尾声)

3、复听即兴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各主题伴奏。师可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聆听音乐,避免为敲击而敲击,没有聆听音乐的现象出现。

(三)练本领

☆复习手号,巩固音高概念。

关于音高概念,本套教材用建立“音库”的方式,在前几册已循序渐进,不断反复地对音的高低进行了认知和训练。到了该课,是进一步的复习巩固。练习大三、小三及纯五度音程和大三和弦及小三和弦。不用告诉学生概念,能唱准音高即可。

节奏练习

3/4拍子的练习,注意稳定拍子,并打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先分声部练习第二行的节奏。

②练习二声部的旋律与节奏。该练习第9册已出现过,在这作为复习,可启发学生下声部还可以怎么拍?

☆听辨结构(资料库中附有《渴望春天》的谱例)

5课有“根据《剪羊毛》各乐句的旋律线,判断出歌曲结构”的内容。这一课是对乐句的巩固强化。可启发学生,音乐的乐句就如人说话,有呼吸,有起止。聆听时教师可用手画旋律线作提示。全曲共有四个乐句,用△●图形表示,其结构图示为△△●△。

☆音乐游戏——玩音响

该环节是用图形谱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音响探索的活动。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教师可用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的图形谱进行示范,使学生建立起视觉与听觉的联系,为下面的练习作铺垫。如教师先作示范,边听音乐边在黑板上标出图形谱,学生再加上打击乐器伴奏。玩音响的练习要分组进行。启发学生,每组为本组演奏出来的音响命名。目的是在音响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想像。而音乐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听觉思维,因此要避免毫无目的,没有音乐的瞎敲击。

第八课 先辈们唱过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作曲家冼星海,并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能在演唱《游击军》和《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表现出来。

教学设计

(一)、学唱《游击军》

1、有感受地听。

故事导入,介绍作曲家冼星海和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游击军》,思考:这首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什么样的形象?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绪、速度、力度等特点,并找出歌曲中最能表现机警、沉着、勇敢、坚定情绪的节奏型是哪些,选出两小节作典型作分析示范。

2、有表情地唱。

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往往把歌曲中最有代表性的节奏——附点节奏中的附点省去,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指正,并把正、误两种唱法示范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节奏更能表现出机警、沉着、勇敢、坚定情绪。

分析各乐句的音乐形象及表现形式。前半部分,启发学生从歌词上判断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力度来演唱(轻而有弹性,由弱到强的声音和力度来演唱。)?…………”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该句表现了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坚定有信心的情绪演唱,力度递进增强。)?我们老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击侵略,用号召性的、自信的、坚定的声音演唱。)“Chi cha chi cha”的结尾部分,要有一种远去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要唱得很弱。

注意:在唱歌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用气息支持发声的歌唱能力。无论是强声还是弱声,都要强调用气息支持,以避免弱声唱虚、强声喊唱的现象产生。提示学生在适当的地方换气,一般是四小节换一口气。只有在不怕敌人的机械兵把强盗们都肃清两句前需要换气。

3、有创造地演。

启发学生寻找音源,用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如抖动铅笔盒,装上沙子的矿泉水瓶等模仿游击战士从远处走来,又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然后分小组,根据《游击军》的词曲边歌边演。

(二)欣赏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

1、看一看,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出示黄河的风景图片等)

2、听一听,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景。播放《黄河船夫曲》,讨论:你听时能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鼓励学生对听到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唱一唱,熟悉音乐主题。用听唱法、模唱法学唱音乐主题。重点对比两个主题不同的节奏形成不同的音乐形象。例第一主题吸收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结合富有动感的节奏 描绘了船夫们一领众和,拼着性命与惊风骇浪搏斗的形象。第二主题平稳的节奏,级进的旋律音型表现了船夫们与黄河惊心动魄搏斗后终于到达彼岸歇息的安宁心境,这个有对比意义的抒情音调实际上是前面主副歌旋律放慢速度的变化形式。

4、议一议,完成第57页的表格内容。

音乐要素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力度

中强

速度

较快

中速稍慢

节拍

3/4 2/4

4/4

节奏

疏密有致,富有动感

舒缓平稳

(三)《歌唱二小放牛郎》

1、故事导入(《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2、欣赏表演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并学唱。

3、讨论与比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参考教材第59页),用何种演唱形式,根据各段歌词在演唱时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表情来演唱。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通常都是由音乐的速度、力度等来表现。以下仅供参考:

表情

演唱形式

力度

速度

第一段

叙述地

独唱

mp

中速

第二段

激情地

独唱

mf

中速

第三段

焦急地

独唱

mf

中速稍快

第四段

歌唱地

领唱 齐唱

f

中速稍快

第五段

惋惜地

齐唱

p

中速

第六段

歌颂地

齐唱

mp

放慢

第七段

颂杨地

齐唱

mf

放慢

4、探究与创造:分组演唱,全班分成七组,共同合作演绎。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找到这些了,大家有更好的要发上来哦!!!![em04][em04][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谢谢聆极物语。开学了我连教学用书还没拿到呢。
 
发表于 2009-2-11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yy.dgjyw.com/ShowClass2.asp?ClassID=47&SpecialID=0&page=2

这个上面也有!!!!!大家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发愁找不到教案呢,太谢谢了!

 
发表于 2009-2-28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用到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用到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谢谢.~

 
发表于 2009-3-5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谢谢.~

 
发表于 2009-3-8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花城版十二册的教案,急需,谢谢了!
 
发表于 2009-3-8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花城版十二册的教案,急需,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