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 新人音版十二册全套教案

50
回复
723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7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青春放歌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拉起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3、能力发展目标:能听辨二声部旋律,和谐的演唱二声部。

教材分析?

?歌曲《拉起手》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地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其节奏具有稳健而富有动力的特征,给人以不断向前涌动的感受。其旋律时而以跳进为主,时而又以级进为主。这种交错展现的形式给人留下欢快、活泼、热情、富有朝气的强烈印象。由于歌曲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多使用三度、六度和声关系,更显得和谐、爽朗、充满朝气。

??歌曲的第一乐段(第1—32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乐句呈示了一个主题性的旋律,它的前两小节显得稳健、扎实。第3、4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由于连续出现切分节奏变得很有动力感。第5至第8小节,开头使用了同音重复,接着用级进的方式推向句尾,而在句尾再次连续出现切分节奏,从而使旋律在流畅中带有跳动的因素。应该说,这一句的写法为第一乐段的写法奠定了基调。如果仔细推敲的话,第一乐句是在主和弦上运作并推向了属和弦,那第二乐句则模仿了第一乐句,并在属和弦上运作再推向主和弦。第三乐句除了句尾作了变化之外,基本上重复了第一乐句。第四乐句则重复了第二乐句的前半句,而后半句也作了相应的变化,并在调式主音上收束。

??歌曲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它具有明显的号召性,也表现出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强烈自信。这个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使用了一个乐汇:“ ”加以重复和变化,表现了一种热切、肯定的情绪。第二乐句则模仿第一乐句,用“ ”这个乐汇加以重复和变化,从而与第一乐句形成完美的呼应,并进一步加强了那种热切、肯定的情绪。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和谐的演唱二声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合唱始终是小学生歌唱中的难点,要求有良好的乐感和听觉,所以平时的训练十分重要,仅仅凭一两节课是不可能解决的。所以课上只能让学生大致熟悉歌曲,抓住重点。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拉起手》

1、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旋律。

2、再听范唱,跟音乐打拍子,感受歌曲的情绪。

3、学唱第一声部:

1)跟范唱小声模唱,体会旋律的走向,同时注意哪些乐句的把握是难点。

2)说出难点乐句,跟范唱模唱。检查解决。

3)说说歌曲情绪。

4)跟琴完整唱,自我检查。

5)再次提出出现的错误,跟琴解决。

6)完整跟伴奏演唱。注意情绪。

4、学唱第二声部(方法同上)

5、合唱:

1)听范唱,每个声部找出自己的声部旋律。

2)第一乐句视唱合唱。低声部注意不要跑。

3)再听第一乐句范唱,小声唱出自己的声部旋律。

4)分组练习第一乐句。

5)高、低声部单独完整练唱。

6)完整合唱,教师带低声部,注意听钢琴的旋律。

三、认识A

1、复习C调的含义。

2、说说A调的含义。

3、说出本课歌曲曲谱中在钢琴上的最高和最低音是什么。

四、伴奏练习

从教材提供的三条节奏中选一条适合歌曲情绪的节奏,用拍手、捻指、跺脚等形式为歌曲伴奏。

五、表演


说说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以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分组演唱《拉起手》。

六、下课

教后记:学生对单声部旋律的学习比较快,而且掌握比较好。关键是合唱,学习容易出现跑调的现象,问题多出现在低声部,低声部容易跑到高声部上去。所以低声部的练习就明显要求增多,不然无法进行合唱练习。在练习合唱的时候,在低声部的练习和合唱的练习中就无形花费了更多的时

第三课时

一、
以复习《拉起手》的形式开课。

二、
对比聆听《行星组曲》

1导入:你知道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名字吗?至今人类都登上过地球之外的哪些星球?

2聆听《火星——战争之神》和《金星——和平之神》,比较这两首乐曲在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上有何不同?

3让学生自由表达。

4可老师总结,也可以学生总结。

三、单独听《木星——欢乐颂歌》

1初步聆听,想想它的主旋律你是否熟悉或听过。

2
反复聆听主题音乐。

3试着唱一唱其旋律。

4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为音乐配诗或配画。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开课

1
谈话导入:对于平时朝夕相处的老师,你们认为最能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是什么?

2、揭题: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表达对老师敬意的歌曲——《飞来的花瓣》

二、聆听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结构。

2再次聆听,想想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3可跟着音乐试着哼唱。

4试着为AB段选择形容词。

三、布置作业:910是我国的教师节,请你们设计一组音乐节目,老师送去你们的问候和祝福。

第五课时

(随堂小测验)

一、开课

激情燃烧!青春放歌!通过对第一课《青春放歌》的学习,我们今天也以这个为主题,来一个与“幸运52”的亲密接触!

二、开展竞猜游戏。

1邀请好朋友配合演唱《拉起手》

2抢答:《火星——战争之神》和《金星——和平之神》,比较这两首乐曲在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上有何不同?

3观察题:请在琴上找出DO的位置。

4飞来的花瓣》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5聆听题:听听下面的主题是哪首乐曲的?

三、师生互动环节

四、小结





教学内容

表演
《邮递马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并能够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

3、能力发展目标:能很快把握歌曲的情绪,并通过演唱表现出来。

教材分析?

歌曲《邮递马车》

??1.作者简介

??古关裕而(1909)?日本作曲家。早年从福岛商业学校毕业后,师从菅源明朗学习作曲。1929年,英国“国际作曲家协会”征求新创作的乐曲,他寄去的作品获奖。此后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他的许多作品在广播电台播出。1953年,他获得了日本广播协会颁发的“广播文化奖”。《迪递马车》是他创作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此外还有《长崎之钟》等。

??丘灯志夫(生年不详),日本词作家。写过大量歌词。

??2.歌曲简介

??这首歌作于195112月,并灌制唱片,1952年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演唱得以广泛传唱。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歌曲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们,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当时,在那遥远的牧场上,得知家乡亲人和朋友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邮递马车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快慰。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3.音乐分析

??歌曲是G大调,2/4拍,用较快的速度演唱,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

??A乐段(从第1-24小节),描写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听到远处传来车轮的声音,看到马车驶来的愉快情绪。这个部分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3个乐句,每4个小节为一分句。

??B乐段(25-50小节),表现他们想到邮递马车将带来家人、亲人们的信息的喜悦心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曲调比较舒展,后半部分用男女声交替着唱“听啊!”、“看啊!”,配上不断跳跃的旋律,把希望邮递马车快点带来信息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逼真。这个部分同样是每8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3个乐句,每4个小节为一分句。

??然后从头反复,唱第二段歌词。

??最后的17小节(50-66小节)为附属部分的结尾声,并再现A段部分音调,用衬词“啦啦啦……”表现活泼、快乐的情绪,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后,像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并能够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很快把握歌曲的情绪,并通过演唱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风格独特,内容鲜明,学生首先要了解歌曲的内容,想象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心情,在听旋律的时候感受主人公的情绪,学习的时候就能比较快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师弹琴向生问好

生听琴向师问好

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二、学唱歌曲《邮递马车》。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歌曲录音范唱。

3、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师弹琴。

5、师生小结。、聆听歌曲前奏。

2、聆听歌曲录音范唱。

3、讨论并回答问题。

41)听琴试唱歌谱。


2
)有感情的读歌词。


3
)装词。


4
)完整演唱。


5
、师生小结。


歌曲《邮递马车》表达了生活在边远牧场上的青年们,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件时的喜悦心情。

教后记: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很感兴趣,歌曲旋律的独特性也使演唱琅琅上口,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有些难度,但是越唱越能体会到歌曲的魅力。学生一直能保持学习的热情,最终完全掌握歌曲的演唱。

2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摇篮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印度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印度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摇蓝曲》?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度民族乐器伴奏。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该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拉格”和“塔拉”体系)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大调,可以认为是a多里亚调,用7/8拍子(3+4),速度缓慢。曲式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4小节,经短小的过门后,从第26小节到结束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视为由A+过门+A+A+B+A,由五个乐句构成。

??A(从第1-4小节,歌词为“安睡,宝贝,快快呀安睡。”)

??B(15-20小节,歌词为“天上小星星,烁烁闪光辉,甜蜜的梦催着你入睡”)也可以把过门前的A句视为歌曲的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可视为结构,第二部分重复一次(反复时省去过门),由四个乐句构成。

??C(26-32小节,歌词为“梦神来回”和“是我心肝”)

??B(32-37小节,歌词为“花园多宁静”和“你使我快乐”)

??A(38小节到结束)

??由此可见,全曲共九个乐句中,A句共反复了6次,给人以深刻印象。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摇篮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印度民族音乐的特点,其旋律特色的音响效果,对于歌曲内容的了解比较简单,所以在聆听和模仿上多花点时间。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二、聆听歌曲《摇篮曲》

1、师介绍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师生小结。

1、听歌曲背景简介。

2、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摇篮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篮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三、下课。师弹琴向生再见生听琴向师再见。情感交流

教后记:以前我们听过舒柏特和我们国家的《摇篮曲》,风格各异。但是这首歌曲的民族特色十分浓厚,因为印度特有的歌曲旋律让人很难忘,所以学生很感兴趣。

接下面一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12:00: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17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乐曲《运动会开幕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科威特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科威特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科威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运动会开幕曲》

??1.背景资料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境内多半是沙漠,无河流和湖泊。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1871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39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1年独立成立科威特国,首都科威特。

??阿拉伯音乐。阿拉伯地区指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连接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近两亿人口,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阿拉伯音乐有时也指西亚和北非所有阿拉伯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阿拉伯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音乐产生影响。阿拉伯音乐有它独特的音律体系,独特的音阶、调式,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还有一整套民族乐器和表演形式。

??现代阿拉伯乐队。由阿拉伯乐器和西洋乐器混合组成的大型乐队,包括乌德、卡龙、乃依、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手风琴、定音鼓、排钟等。

??2.歌曲介绍

??《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科威特重视足球运动,科威特人民酷爱足球运动。1989年在科威特举行“亚洲杯足球锦标赛”。锦标赛开始举行隆重开幕式,开幕式上有大型歌舞表演,《运动会开幕曲》是开幕式歌舞表演的开始音乐。运动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友谊”,这也是歌舞表演的主题。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

??这里采用的是科威特录制的阿拉伯语原文演唱。

??3.音乐分析

??这里需要说明,阿拉伯民族音乐有它独特音乐体系,有它独特的音阶、调式和节奏等,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着重聆听实际音响,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运动会开幕曲》用C音记谱。全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等速度,用4/4拍记谱。可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从第1-18小节)由乐队演奏出嘹亮的、带有号召性的音调。由定音鼓开始,铜管乐奏出响亮的号角声,随后由双簧管奏出抒情的阿拉伯风格乐句,然后是乐队的合奏。

??第二乐段(从第18小节男声齐唱开始,到第27小节),开始是男声齐唱,紧接着是男高音独唱一段悠扬的、华彩乐句,似乎是即兴的散板。

??第三乐段(28-41小节),乐队加入阿拉伯鼓乐,显示了阿拉伯音乐特殊的效果。

??第二部分,较快速度,用3/42/4节拍记谱。可分为四个乐段。

??第一乐段(41-55小节)在另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第二乐段(55-74小节),女声齐唱和男声齐声相互呼应,连续出现反复4次的动机。

??第三乐段(74-91小节),在又一种节奏的鼓乐伴奏下,出现童声齐唱,同样是动机的反复(有时反复4次,有时反复2),男声、女声和童声的相互交替出现。

??第四乐段(从第91小节到结束),女声、女声和童声反复唱出这样的动机不断反复,直到结尾,在激烈的鼓乐伴奏下的高音长音上结束。

??由此可见,在音乐结构上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动机为音乐主题(或为核心)用重复、模进的方法来发展乐思,这些动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运动会开幕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地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在乐器使用和配器上,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器,即由阿拉伯现代乐队演奏。所以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乐器在表现上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师弹琴向生问好

生听琴向师问好

情感交流。

二、聆听乐曲《运动会开幕曲》。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乐曲录音。

3、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说说相关的阿拉伯文化风俗等。

4、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5、师弹琴。

6、师生小结。

1、聆听歌曲前奏。

2、聆听乐曲录音。

3、讨论并回答问题。

4、讨论交流说说阿拉伯民族音风格特点。

5、师生小结。

乐曲《运动会开幕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

三、下课。师弹琴向生再见生听琴向师再见。情感交流

教后记:学生对阿拉伯风格的音乐十分陌生,所以在教学中穿插了对阿拉伯相关文化的了解,这样对音乐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的把握不像对上节课印度音乐那么深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课《do re mi

教学内容

聆听 表演《do re mi》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

??2、情感目标: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 3、能力发展目标: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教学分析

Do Re Mi

1、作者介绍

??理查德.罗杰斯(1902-1979) 美国作曲家。他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母都喜欢音乐,使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罗杰斯4岁学钢琴,14岁开始作曲,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音乐学院。他曾与文学语言学家、剧作家劳伦斯.哈特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合作,创作了许多作品,如电影音乐片《夜晚的爱情》、《我的朋友——乔》及轻歌剧《俄克拉荷马》、音乐剧《音乐之声》等著名作品。

2.音乐分析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该剧通过描写一个生性活泼、不安心当修女的姑娘玛丽亚,应聘到一个海军上校家里当一名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从学唱“DoReMi”开始,在游戏中学会了唱歌,懂得了七个音符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魔力。《Do Re 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全曲为C大调,2/4拍,歌曲为以B段为核心的回旋变奏体结构A+B+C+ +D+ 。作者巧妙的构思在于将七个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龄的不同,来安排每个孩子代表一个唱名,并从“DoReMi……”构成的音阶出发,运用作曲技法用复调模仿、对位手法,写成以B段为核心的几个对比段落,使孩子们在不断的反复变化中将“多、来、咪、发、梭、拉、梯”这个音阶深深地印在脑中。由于将音名编成故事来学,使得学习音乐变得轻松、愉快。

歌曲前奏4小节后将音乐引入A段。音乐带有宣叙性质,意在说明教师教孩子们学习音乐应掌握的要领,要从“DoReMi”开始。两小节过门将音乐引入B段。

B段是该曲中的核心乐段,要教师把每个音的唱名编成不同的故事教给孩子们,使音乐学习变得活泼有趣。歌曲经过演唱的变化重复后进入C段。

C段是由长时值音符构成的悠长旋律,显得轻松、舒展。接着是B段的变化再现

段再现(即变奏一),这是变为二声部,即第一声部唱原曲调,而第二声部是以“DoReMi……”的长音作为陪衬,最后变为单声部以1/4拍唱上、下行音阶,然后引入D段。D段开始为单声部,由为核心,用移位(模进)和时值紧缩方法来发展音乐,之后变为第一声部用C段曲调,第二声部唱新旋律,结尾又合为一个声部。这样显得情绪活跃又舒畅。

?? 是核心段的最后再现(即变奏二),这是高潮段,力度加强,情绪更加兴奋高涨,表现出孩子们学会“DoReMi”的喜悦心情。他们仿佛感受到那千变万化的动听旋律,就是由这七个音发展而成的。当唱到“梭”时变为二声部,用模仿手法,即教师唱学生模仿,最后的结束句是教师唱下行音阶,师生合唱“Do”结束。本课是欣赏全歌,学唱歌曲的B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单元都是围绕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安排的教学活动,从表演到欣赏,再从欣赏到表演,唱、听、演,各种形式都包括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此片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在课时内容的安排上,从分割到集中,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学习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1、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

2、请生说说影片《音乐之声》的感想,并谈谈对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4、师弹琴,生唱。

1、听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的背景。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聆听《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4、生听琴哼唱。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 Re 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三、下课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Do Re Mi

1、播放《Do Re Mi 》。

2、师弹琴。

3、师生同唱歌谱。

4、师弹琴。

5、播放歌曲录音伴奏。

1、聆听歌曲《Do Re Mi 》。

2、生听琴试唱歌谱。

3、师生同唱歌谱。

4A唱中文。B唱英文。

5、跟录音伴奏唱。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 Re Mi 》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三、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你们都爱看些什么电影呢?(学生回答)电影可以分成很多类,有动画片、喜剧片、战争片、生活片、音乐片等。

有一部曾获得过奥斯卡奖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

三、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尝试表演唱歌曲《do re mi》,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3)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4)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五、演唱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六、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教后记:因为影片的内容集歌舞表演于一身,和孩子们的心理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时都能集中精力,接受也比较快。特别是经过对歌曲的学习再聆听的时候,学生都能将唱、听充分结合,体会歌曲的内涵。在剧情欣赏的时候因为故事性很强,视频效果很好,所以学生掌握的都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课 黄河之滨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表演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体会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教学分析

??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背景资料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影片《铁道游击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其故事梗概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山东枣庄一带的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铁道游击队。他们活跃在铁道线上,致使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败。恼羞成怒的敌人对铁道游击队进行疯狂“围剿”,游击队员被迫转移到微山湖的岛上。经过游击战士机智、勇敢的斗争,他们终于胜利突围。并且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配合八路军大部队消灭了日本侵略军,获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作者简介

??吕其明(1930 — ) 作曲家。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主任。曾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城南旧事》、《庐山恋》、《雷雨》、《焦裕禄》等影片作曲。还曾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秋海棠》、《秋白之死》等电视剧作曲。创作有管弦乐曲《红旗颂》等。

??3.音乐分析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组成。

??歌曲的第一乐段(1-8小节)表现了游击战士在极端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依然那样镇定自若、热爱生活、高度乐观。那具有鲜明民歌色彩的旋律细腻而抒情、平静而安详,非常出色地表现了游击战士身陷重围而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歌曲的第二乐段(9-31小节),节奏变得紧凑密集,节拍也由原来的4/4拍改变为2/4拍,旋律中的跳进增多,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形象地表现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坚定乐观、英勇善战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他们憎恨敌人并决心消灭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歌曲的第三乐段(32-40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歌曲内容上却又加深了一层。即:游击战士们已经看到: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前景就在眼前了。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情感,在表演中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的背景有些同学不是很熟悉,但是对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大家还是不陌生的,结合电影故事对歌词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但是对融入主人公的情感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上下功夫。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同学们看过《铁道游击队》这部影片吗?能说说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吗?

2、学生做影片的简单介绍。

三、学习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聆听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边听边想: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听歌曲,用笔在书上划分部分,并做记录。

3、再次听范唱,学生在心里跟着唱。

放录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地学习,老师巡逻指导唱得不好的地方。

4、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录音演唱歌曲

5、跟着伴奏演唱歌曲

四、歌曲分析与处理

1、歌曲的第一、三乐段歌词和旋律基本上相同,演唱时要注意把握民歌的风格,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较深的气息演唱。

2、歌曲第二段要用弹性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来演唱,其中就像钢刀插入敌人的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最能表现中国人民爱憎分明的感情。

3、分角色演唱:

请学生给歌曲设计演唱形式,按自己设计的方式来演唱,四至八人合作。

4、师生评价。

5、说说如何做是爱国的表现。

四、小结下课

教后记:通过聆听、视频欣赏、演唱、表演等各种方式,学生从一开始的模糊的理解,一步步对歌曲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毕竟那个年代离学生有距离,学生只能尽可能的去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学生对爱国的思想了解的就更深入一些了。

教学内容

聆听 《看秧歌》

《小放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

?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分析

??()《看秧歌》?

??《看秧歌》是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歌曲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两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这部分合唱基本上采用了主调音乐的手法。第二部分的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其中,较多地采用了复调的手法。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它与前后两部分既形成对比,又保持统一。

??《看秧歌》这首歌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其主要表现是:

??1歌中有许多方言性的唱词。如:“老天爷爷不顶对”(即:天气不好的意思)

“看红火走一遭,刮风下雨能咋的”。

??2歌中较多地使用了衬词。

??3歌曲使用了五声性调式的七声音阶构成旋律。

??()《小放驴》

??《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其音乐体裁属于河北吹歌。??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它既可让人想像为“跑驴”开场时演员的呼唤声,又可想像为农民放牧时驴子的嘶叫声。这种启始方法,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风趣、幽默、诙谐、泼辣的音乐情绪,也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形式,可谓严谨、工整。特别是乐曲的句子或长或短地都有所重复,因而在民间把这种重复现象称之为“句句双”。

??从演奏形式上看,它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从而使音乐情绪益发地显得浓烈、炽热,感情色彩颇浓。在民间,人们把这种一问一答、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叫作“学舌”。

??河北吹歌。河北吹歌属于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 ——鼓吹乐。它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省。通常,吹歌多用于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民俗活动,而在春节、灯节期间,“串村”的吹歌活动就更加活跃。

??河北吹歌之所以有吹歌之称,是因为它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民歌、小调、戏曲音调的缘故。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之以一些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如: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的吹歌会。其二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如:河北唐山的吹歌会。

教学重点

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两首曲子一首是歌曲,一首是器乐曲,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表现的都是地方民间音乐,极具地方特色。所以教学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曲子的地方风格特色,从旋律歌词以及所使用的代表性乐器上入手,体会乐曲的情绪和表现的内容。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看秧歌》

1、大家听过山西的秧歌吗?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

2、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师生讨论: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4、分段欣赏:

边听边想: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分析: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歌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歌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第二部分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5、再听,完整感受,小声哼唱。

三、聆听《小放驴》

1、初听:乐曲表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乐器?

2、简介体裁:《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3、再听:

分析: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形式

4、复听,学生跟着想象、

四、小结下课。

教后记: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有限度,以及对其他地域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等各种存在的差异,在对地方音乐特点的认识上也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尽可能的让他们知道在音乐上反映出的地方差异和特点。

教学内容

聆听 《大起板》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大起板》曲调。

? 2、情感目标:聆听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教学分析

《大起板》

《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河南曲子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围地堆”及“高跷”。即:演出正式开场前,先把演出场地围好。随后便由乐队演奏一曲热闹非凡的乐曲——小调大起板,演员们则跟随音乐在场内舞蹈(俗称“踩场”)。这就是《大起板》最原始的曲调。??《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的引子采用了同音进行的形式。它由角音(mi)开始,延伸至商音(re),造成一种粗犷、泼辣的宏大气势。?

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 ),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个段落与第一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拍,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个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尔后,采用民间音乐中“螺蛳结顶”(即:音型由大到小、逐步递减)的手法将乐曲向前发展,直至一连串的下行滑音,形成一种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随着一个八度上翻,音乐又回到热烈奔放的情绪之中。

乐曲的第四个段落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并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以一个短小干脆的乐句结束全曲。

教学重点

熟悉《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板胡独奏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为了体会这种情绪,主要是设计在分段欣赏上让学生从节奏特点和音区的变化上去感受。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大起板》

1、导入: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板胡独奏曲《大起板》。

2、简介体裁内容:《大起板》是根据河南曲子中的《小调大起板》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大起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将河南人民那种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初听,边听边想:

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4、分段欣赏:

分析: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带有河南曲子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常用的典型音调,具有敲锣打鼓的节奏特点,采用对答呼应及句幅逐步增大的方式。从音乐情绪上看,它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奔放的。

乐曲的第二段落与第一个段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频繁地变换节奏,采用跳动的节奏,在调性上进行对比,从而造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乐曲的第三段落音区移高、速度加快,重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5、复听,完整体会。

三、小结下课。

教后记:学生都能把握住音乐的情绪,通过分段欣赏,从节奏特点和音区的变化上感受音乐在情绪上层层递进的深入。从而在欣赏中了解河南人民热情奔放、豪爽粗旷的性格。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课 火车印象

教学内容

表演 《火车来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能力发展目标: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教学分析

《火车来了》

1.音乐分析

《火车来了》是一首柯尔克孜族的新民歌。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将铁路修到边疆——新疆,是一件大喜事。它大大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歌曲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以兴高采烈的心情欢迎火车开进新疆的场景和对党的歌颂,正如歌词所说:“共产党带来好时光,幸福日子万年长”。

这是一首典型的库木孜弹唱歌曲。A大调,2/43/4的变换拍子,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并有前奏、间奏、尾声。由库木孜伴奏的前奏,既表现了人们载歌载舞兴奋热烈的心情,又描绘出在火车行进的隆隆声中引出歌声的场景。第一乐句4小节,曲调由 — 的上扬进行,抒发出人们热烈兴奋的心情;两小节车轮滚动声的间奏后引出第二乐句,其附点节奏的拖腔,加之sf的力度处理,使情绪更加高涨;第三乐句7小节,前4小节使歌声得到平稳结束,其后的同音反复中衬词的运用有较强的动感,好似坐在火车上的感觉,生动逼真。接下来是13小节的间奏,它与前奏造成对比,突出了火车行进特点。当歌声反复唱完前三段歌词后,第四段曲调的处理,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因此,这是一段体结构的变化重复。最后,在衬词的尾声中结束全曲,表示火车远去。唱完这首歌后,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心情十分激动。

2.相关知识

(1) 柯尔克孜族及柯尔克孜族音乐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南麓,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车、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口14万(1990)。

柯尔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高山周围与河流两岸是丰美的草原。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生活。柯尔克孜族至今仍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乐器“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每逢年节,柯尔克孜族就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庆祝。

柯尔克孜族喜爱音乐,在节庆假日或劳动之余,常举行“考姆兹弹唱”。还有许多民间歌手,活跃在柯尔克孜草原上。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和器乐曲。

(2) 考姆兹 柯尔克孜族弹拨乐器。又译“库木孜”。

琴身木制,长约88厘米,音箱宽约20厘米,上部开直径约1厘米的圆形音孔。琴杆细长,无品,张三根弦。民间常用整块杏木挖制,面板用松木,琴马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梨木。天山南部的考姆兹音箱扁平,呈葫芦形。有六种定弦,其特点是中弦为高音,音高不变,根据不同的乐曲变动内、外两弦。如①f-c1-f;②g-c1-g;③g-c1-f;④ b-c1-f;⑤f-c1-g;⑥c-c1-f。

教学重点

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

教学难点

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火车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因此,在教学前,我注意让学生搜集有关火车的图片以及一些相关资料,或者是带来火车玩具,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和回忆,主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民歌《火车来了》

——背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将铁路修建到边疆——新疆,是一件大喜事。它大大地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歌曲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以兴高采烈的心情欢迎火车开进新疆的场景和对党的歌颂,正如歌词所说的:共产党带来好时光,幸福日子万年长

——学习歌曲,先听范唱,边听边想:

乐曲是几拍子的?你听得出乐曲带有新疆风格吗?

——学生听歌曲,思考问题

——学习歌词

——学生自由地学习歌词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学习旋律,跟着老师的琴来演唱旋律

——反复演唱

——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演唱旋律

——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来演唱旋律

——学习歌曲,词曲结合

——轻轻地和老师一起学习歌曲,词曲结合,跟着老师的琴把三段歌词结合起来演唱

——跟着磁带伴奏演唱歌曲

——处理歌曲:

让学生划出强弱记号

——听录音,学生模仿歌曲中的强弱

——问:歌曲的强弱代表什么呢?

——代表火车渐渐远去

——学生跟琴模仿

——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创新引导学生从火车的外形特点及色彩上进行大胆想象,比如,在欣赏完磁悬浮列车以后,我引导学生想象,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列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任由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课堂里越飞越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我在学生创作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或制作或剪贴或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这样,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群策群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不太好表现自己,在其他学生制作过程中,他们往往成为旁观者,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创作过程中。

教学内容

聆听 太平洋23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太平洋231》曲调和所表现的内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体会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

?3、能力发展目标:欣赏《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教学分析

??《太平洋231?

??1.作者简介

??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1892310生于勒阿弗尔,19551127卒于巴黎。1909年入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11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指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法国“六人团”成员(“六人团”是法国一位音乐评论家提出的,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五人团”相比较,其实“六人团”成员仅是友谊的联合,共同追求新的风格,至于具体风格、做法,六人各有特色)。他的创作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电影配乐和广播音乐)。采用的素材和技法,自古典的格列高利到现代爵士音乐,甚至十二音技法都有。其代表作品有巴洛克特色的清唱剧《大卫王》和管弦乐曲《太平洋231》、《橄榄球》。他作有5部交响曲。歌剧《犹滴》、清唱剧《大众的呼声》舞剧《山岳的召唤》等,以及很多歌曲。奥涅格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大胆而自由,在和声色彩上受法国先锋派的影响,在流派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奥涅格认为自己“既不是多调性派、无调性派,也不是十二音技法派。”“我不打算像某些反对印象派的人那样回到简单的和声上去。”另外他还指挥乐队、撰写评论文章。著有《我是作曲家》等。

??2.音乐分析

??管弦乐《太平洋231》是奥涅格于1923年创作的交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2458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听众反映强烈,被称作是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的最新作品。

??“太平洋231”是当时蒸汽机车中一种先进的大型火车头,因其每边共有以2+3+1组合而成的6个车轮而得名。奥涅格特别钟爱火车头,他曾说:“如同别人爱马匹一样,我始终热爱火车头。对我来说火车头简直是有生命的。在这首《太平洋231》中,我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对火车头噪音的简单模仿,而是想把我看到的一种印象和感受到的那种愉悦,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出来。我首先从具有客观性的设想着手,静止状态的火车头平静地呼吸,然后起动,运行中的火车头逐渐加快速度,最后以每小时120英里的高速向前奔驰。它那悦耳的歌声和所具有的感染力,使我选择了太平洋231,把它作为一个例子,因为这种型号的火车头是用来牵引重型列车的特别快车。”从中我们可了解到作者的构思是从现实出发,运用节奏、和声和配器等手段,以音乐来描绘火车头的启动、加速和停车这一运行过程,赋予火车以生命,将火车的音响和动态模拟的惟妙惟肖,显示出这种火车头的强大威力,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欣赏这首乐曲。即设想,从弱声开始,似看到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从远方而来,它唱着歌曲由弱到强从你身边迅速呼啸而过,这时声音达到最强,而后又逐渐转弱,感到火车已离你而去奔向远方。

??从乐曲的节奏看,作者运用“数学的方式来变化节奏的方法”递减时值,使节奏越来越紧密,这样造成长短时值的对比,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会感受到火车加速前进的情景。

在配器上,作者充分发挥不同乐器的特点,从刻画火车这一形象出发,创造性地做了不同结合,模拟得惟妙惟肖。如选择低音大提琴、大管、长号、圆号所奏的曲调,来表现火车巨大身躯所内含的强大动力;选择木管乐器和弦乐器来演奏流畅轻快的曲调等。当圆号高奏威武的曲调时,全曲达到高潮。随后,音量逐渐减弱,表示火车已远去或运行停止。

教学重点

熟悉乐曲《太平洋231》曲调和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

欣赏《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乐曲在主题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点。学生对火车头这个事物都很熟悉,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自身的体会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去聆听。然后通过对乐曲节奏特点的理解,对乐曲所表现的形象就更加清晰了。

——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火车来了》

——欣赏《太平洋231

——简单介绍作者:

奥涅格,瑞士作曲家。音乐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大胆而自由,在和声色彩上受法国先锋派的影响,在流派上属于新古典主义。他认为自己既不是多调性派、无调性派、也不是十二音技法派

——音乐作品分析:

管弦乐《太平洋231》是奥涅格于1923年创作的交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2458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听众反映强烈,被称作是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的最新作品。太平洋231是当时蒸汽机车中一种先进的大型火车头,因其每边共有以2+3+1组合而成的6个车轮而得名。奥涅格特别钟爱火车头,他曾说:如同别人爱马一样,我始终热爱火车头。对我来说火车头简直是有生命的……”

——初听,边听边想:

你通过欣赏,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听,边听边想:

你能把乐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写出来吗?

——你能根据火车的速度把节奏排一排顺序吗?

——复听。

对三部写火车的作品进行比较

——你乘坐过火车吗?说一说你第一次坐火车的印象。把你搜集到的有关火车的音乐、诗歌、舞蹈、图片、照片和模型介绍给大家。

——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学生对乐曲很感兴趣,因为对主题的熟悉度,加上想象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们对音乐所表现的形象比较容易理解,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对作曲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课

教学内容

表演 《一二三四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

?2、情感目标:喜欢演唱这首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愿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对这首歌进行编创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分析

??《一二三四歌》

《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它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他们有着“钢枪交给我,二话没说为祖国”的雄心,有着三山五岳任我走,四海为家苦为乐的胸怀。整个歌曲给人以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染。

《一二三四歌》为C宫调(原调为 bB宫调)、 4/4 拍、进行曲速度,三段体曲式结构。歌曲的开头是一个号角性的前奏。第一乐段采用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简洁、明朗的旋律,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自信的坚强性格。第二乐段采用了先密后疏的节奏,旋律类似于说唱兼有的风格,唱起来令人想到战士行军途中说快板书的情景,给人以活泼、乐观、豪迈的印象。第三乐段采用领唱加伴唱的形式,伴唱中还夹带表演。其旋律多为短小精悍、有呼有应的短句,其中穿插着喊口令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火热的军营生活,感受到战士们的自豪情绪。

作者简介

  臧云飞(生年不详) 作曲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创作有歌曲《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教学重点

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

教学难点

对这首歌进行编创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旋律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中偏重对歌曲情绪的理解,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体会歌曲情绪。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导语: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一二三四歌》

1、介绍作者:

臧云飞,作曲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创作歌曲有《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2、听范唱,边听边想:

你能听着歌曲,想想部队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歌曲的情绪怎样?

3、学生听,然后举手发言

4、学习歌曲,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跟着歌曲哼一哼旋律

5、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请大家跟着录音机轻声地演唱,老师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唱到高音的时候,请同学们用假声来演唱

7、请大家跟着歌曲的伴奏,大声地用圆润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8、分小组,最多不超过八个人排练歌曲,要求:声音圆润,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情绪,要求加上动作。

9、学生排练

10、表演

11、评价

三、教学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歌曲典型的军营生活让学生很感兴趣,由于对军人的崇敬,在学习时也能感觉到作为军人的那种自豪之情,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在表演时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2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 《致音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歌曲《致音乐》旋律,知道作者舒伯特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本课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愿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致音乐》,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

教学分析

??《致音乐》?

??1.作者简介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父亲是教师,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始,在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任歌童并开始学习作曲。1813年,在其父亲任教的学校任音乐教师,同时从事作曲。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工作。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一度依赖友人资助为生。后来,曾在宫廷任教几年。1828年,因患伤寒病而逝世。

  舒伯特是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因而有“歌曲之王”的赞誉之称。其代表作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第八(未完成)交响曲》,钢琴五重奏《鳟鱼》等。

??2.音乐分析

  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像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在疑惑与沮丧的生死关头,贝多芬的音乐在我心里点燃了生命的火花。”这首诗的第二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幸福,表达了人们对音乐的感激之情。这又与罗曼.罗兰的另一种体验极其吻合:“音乐之于我,犹如食物之于生命。”

  1817年,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读到这首诗后,对其颇感兴趣,于是谱写了《致音乐》这首艺术歌曲。歌曲为D大调、2/2拍、中板、单乐段结构。

  歌曲的开头是一个简短、活泼的前奏。歌曲的主体部分共有四个乐句。第一、二两个乐句之后都有一个短小的间奏,第三、四两个乐句一气呵成。这段旋律婉转、优美,十分动听。第一段歌词之后,有一小段轻巧、活泼的间奏。这个间奏,在第二段歌词之后,稍作变化成为歌曲的尾声。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致音乐》旋律。

教学难点

聆听《致音乐》,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歌曲的欣赏课往往容易上成唱歌课,如果过于着重学习旋律,强调演唱,欣赏课就会失去重点,无论是旋律和歌词都是为了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通过这两方面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理解作曲者的思想。

——师生问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

——介绍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父亲是教师,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开始,在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任歌童并开始学习作曲。1813年,在其父亲任教的学校任音乐老师,同时从事作曲。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一度依赖友人资助为生。后来,曾在宫廷任教几年。1828年,因伤寒病逝世。

——介绍《致音乐》的由来: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象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当舒伯特读到这首诗后,对起颇感兴趣,于是谱写了《致音乐》这首艺术歌曲。

——聆听歌曲,边听边带着老师对作者与歌曲的介绍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再听旋律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旋律唱一唱

——学生自己唱旋律

——熟悉歌词

——请同学们用朗读诗歌的声音来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次

——词曲结合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跟着录音机边听边在心里面演唱歌曲

——请同学们用轻轻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说说你对歌曲含义的理解,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了主动聆听、思考的习惯,旋律和歌词分开再结合的欣赏方法,对歌曲的理解更深入,对歌曲背景的了解扩大了知识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做高一点的要求,课外多知道一些音乐方面人物作品的知识。

3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美妙的琴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歌曲《美妙的琴声》,感受风趣、愉悦的情绪。

?2、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本课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原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美妙的琴声》,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

教学分析

??《美妙的琴声》?

  1.背景资料

  1892年,德沃夏克应琴妮.瑟勃夫人之邀,出任美国纽约音乐院院长之职。到美国之后,写下了《e小调(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名作。同时,也写下了一首钢琴曲的动机。1894年夏天,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亚维索卡花园度假,幽静清新、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使他感到十分惬意。在这种安谧、恬静、舒畅的心绪驱使下,他写了八首幽默曲并编成一个曲集。其中的第七首,即采用了在美国写下的钢琴曲动机。这首乐曲就是名扬天下的钢琴曲《幽默曲》。

  《幽默曲》原作为钢琴曲。后来,有人将其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小乐队合奏曲或电声乐队曲等。用此曲填词而成歌曲的也有典型。例如,由捷克人杜宾填词的歌曲《美妙的琴声》就流传甚广。

2.作者简介

德沃夏克(1841—1904)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初步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1857—1859年,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两年正规学习。1866年,受到复兴祖国、发展民族文化思潮的影响,于1871年离开自己任职的乐队,专事音乐创作。结识勃拉姆斯之后,在创作上受其影响很大。此后,有许多作品公开演出。随着声誉的不断提高,不断出国演出自己的作品。1890年,在俄国与柴科夫斯基成为密友。次年,担任布拉格音乐院的作教授。1892年,应邀到美国任纽约音乐院院长。由于广泛接触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民间音乐,创作了《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等重要作品。1895年回国。1901年任布拉格音乐院院长。晚年获得多项荣誉头衔。如: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捷克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音博士等。

  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捷克组曲》等。

3.音乐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原曲为 bG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结构。《美妙的琴声》只选用了原曲的第一部分作为歌曲旋律的基础。调性改为C大调,节拍由2/4拍改为4/4拍,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三段体)。原曲中那颇具特色的旋律音中间的休止,在歌曲中被取消了,代之以连贯、流畅的旋律线,从而更富有歌唱特征。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两个乐句的开头,其旋律是完全一样的;而其后面的大部分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段音乐最集中的特点是连续使用相同的附点节奏()。正因为这样,歌曲的旋律才表现出流畅中富有动感的艺术魅力。

歌曲的第二乐段(第9 —16小节)也由两个乐句组成。两个乐句起始的两小节,旋律也是完全一样的。在这里,两次使用八度大跳,显得颇有情趣。而第二乐句的最后,降半音的处理,以及渐慢和延长音的处理,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将人们带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

歌曲的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这首歌的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角色出现。他不仅直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音乐的向往,也表达了自己对琴手的赞美之情。可见主人公已经把音乐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音乐已经成为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就像德国诗人歌德所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美妙的琴声》,感受风趣、愉悦的情绪。

教学难点

聆听《美妙的琴声》,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的旋律歌唱性很强,学生很容易就能对旋律熟悉,但是欣赏的目的不是要学生会唱歌曲,而是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情感体会。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分段欣赏上。

——师生问好

——今天的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一节音乐课,因为我想带大家去欣赏一首非常幽默的乐曲,这首乐曲不仅有钢琴独奏的版本还有女高音演唱的版本。

——是什么呢?你听听:播放《幽默曲》

——学生马上做出反映,表示听过

——对,这是非常著名的乐曲,我们今天欣赏的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以歌唱的形式来命名的名字叫《美妙的音乐》

——介绍作者: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初步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等。

——音乐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

——再听:

本歌曲分为几段?

——学生听,分为三段

——分段欣赏,第一段:

本段运用了什么节奏型最多?(附点节奏最多)

——第二段:

本段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人们进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

——第三段:

和第一段有区别吗?

——再完整地欣赏全曲

——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在进行过几次有效的欣赏教学之后,这节课的效果更好了,学生从旋律上就基本能把握住歌曲的情绪,了解了基本欣赏的方法,知道从个词和旋律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感受音乐,并主动区分音乐的段落,理性的欣赏,提高了欣赏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谢谢!!

 
发表于 2009-2-24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辛苦你了 我太爱你了~~! 谢谢。。我下走了。

 
发表于 2009-2-26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死你啦!

 
发表于 2009-2-27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正是我需要的!
 
发表于 2009-2-27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正是我需要的!
 
发表于 2009-3-2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09-3-2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09-3-3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3-3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3-11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时雨啊,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9-3-11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时雨啊,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9-3-16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09-3-16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09-3-17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em22][em22]
 
发表于 2009-3-17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em22][em22]
 
发表于 2009-3-21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3-21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3-22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正是我所需要的~~

 
发表于 2009-3-22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正是我所需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