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巴乌] 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9
回复
170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3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作者:刘鸿飞

近些年来,葫芦丝音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葫芦丝音乐已从云南的大山深处飞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葫芦丝乐器制作越来越科学化,葫芦丝乐曲的艺术表现越来越丰富,葫芦丝音乐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葫芦丝乐曲,使葫芦丝乐器完成了由特色民族乐器向艺术表现力较强的独奏乐器的转变。社 会上葫芦丝音乐活动频繁,已成为社 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葫芦丝音乐教育家、演奏家及作曲家,葫芦丝音乐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在这种葫芦丝音乐实践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葫芦丝音乐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由于葫芦丝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属于民间特色乐器,还没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甚至于有人对此存在偏见,认为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此能推动葫芦丝音乐持续健康发展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外还几乎没有,国内的研究也相当少,但目前繁荣的发展态势却急需相关的理论支撑,以保证葫芦丝音乐能健康发展。

一、现有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特点

第一,有关葫芦丝的书籍及相关学术文章的数量特别少。葫芦丝音乐虽然已经很繁荣,但仍处于乐器推广普及的阶段,葫芦丝是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仍然还是社 会中人们的主要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使得参与葫芦丝音乐文化研究的群体还相对较小,因此,有关葫芦丝的书籍及相关文章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葫芦丝教材(如《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李春华编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葫芦情》,李春华编著,云南音像出版社,2009年等)和一些报刊杂志(如《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八期:《让葫芦丝走进音乐课堂》,作者:赵哄啸)上,但这些书籍和文章也都以介绍和推广葫芦丝为目的,其学术分量及在为构建葫芦丝音乐基础理论上的意义不大。

第二,有关葫芦丝音乐的研究在质量上还相对较差。葫芦丝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借助网络传播,因此对于葫芦丝音乐的理论研究,网络媒体占有绝大部分,这些研究常见于不同的葫芦丝乐器网站(如:http://www.yn564.com;http://www.ynlkq.com等)和葫芦丝音乐教育网站(如:http://www.jhlpx.cn/about.htm;http://www.baijianbo.com等)及葫芦丝音乐论坛(如http://bbs.hulusi.com等),“良莠不齐”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最大特点。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葫芦丝音乐研究的文章则极少,龚茂莉的《葫芦丝社 会功能的变迁》(载于2008年第1期《民族艺术研究》)从社 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葫芦丝音乐,是一篇较有价值的文章;杨马转的《中国民族乐器宝库里的明珠:巴乌与葫芦丝》(载于2004年第2期《中国音乐》)则代表了介绍葫芦丝乐器的理论文章,后者这一类的文章在数目上仍占优势。

第三,葫芦丝音乐教材近些年出版较多,但葫芦丝音乐教育理论则发展滞后,以葫芦丝为相关课题的有分量的学术研究不多,葫芦丝音乐教育的研究就更少见了。

以上提及的关于葫芦丝音乐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但力量还太弱。当今散乱的葫芦丝音乐教育形态对葫芦丝音乐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构建葫芦丝音乐专业学科?当今的葫芦丝音乐的发展特点能否造就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思考不仅是葫芦丝音乐界目前所欠缺的,也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今天葫芦丝音乐发展的现状需要有更多、更新、更好的理论支撑,从而实现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二、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葫芦丝音乐理论发展欠缺的问题,不是作曲家多写一些经典葫芦丝乐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葫芦丝得以广泛普及所能解决了的。它需要系统理论的建构,需要建立葫芦丝音乐专业,构建葫芦丝音乐学科。葫芦丝音乐在当今的繁荣就是只有实践(葫芦丝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及教学等)的繁荣,而缺乏理论的同步发展,无论是学科建设理论,还是表演艺术理论等,它都没法与其它民族乐器(如笛箫)相比,甚至是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适应现阶段及未来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新的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应符合以下特点:

第一,要构建葫芦丝音乐理论体系。完善的葫芦丝音乐理论体系是使葫芦丝由民族特色乐器变成像二胡一样地位可能的前提,是形成一门专业学科的前提。系统的理论建构是提升葫芦丝音乐的地位、使葫芦丝音乐能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要呼吁更多社 会同仁(尤其是具有较强音乐学研究能力的学者)广泛参与葫芦丝音乐的研究,以期望能有更好、更高的理论研究出现,从而尽早地建立起葫芦丝音乐的基础理论大厦。

第三,要竭力挖掘葫芦丝音乐传播、传承方式与社 会的联系所带来的启示。葫芦丝音乐教育的当代形式是以社 会音乐教育(相对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形式为主,学校葫芦丝音乐教育模式还不够成熟,正处于摸索阶段。而社 会葫芦丝音乐教育又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在运作,这种模式会使得葫芦丝音乐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持续发展,但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

葫芦丝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旅游产业的带动;2)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3)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4)对新时代社 会心理的适应,葫芦丝独特的音色能使处于当今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以心灵的休憩;5)葫芦丝相对其它乐器,入门较易,能为当今忙碌时代忙碌的人们节省时间与精力;6)葫芦丝乐器具有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方便携带、老少宜学等特点。这些原因造就了葫芦丝音乐今天的繁荣,但它的前景会是怎样呢?

总之,如何使葫芦丝音乐能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葫芦丝音乐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确恰好是当今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所欠缺的。

该文发表于《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3期 刘鸿飞,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硕士,湖北孝感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孝感市民乐学会副会长。

 
发表于 2010-4-23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作者:刘鸿飞

近些年来,葫芦丝音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葫芦丝音乐已从云南的大山深处飞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葫芦丝乐器制作越来越科学化,葫芦丝乐曲的艺术表现越来越丰富,葫芦丝音乐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葫芦丝乐曲,使葫芦丝乐器完成了由特色民族乐器向艺术表现力较强的独奏乐器的转变。社 会上葫芦丝音乐活动频繁,已成为社 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葫芦丝音乐教育家、演奏家及作曲家,葫芦丝音乐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在这种葫芦丝音乐实践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葫芦丝音乐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由于葫芦丝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属于民间特色乐器,还没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甚至于有人对此存在偏见,认为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此能推动葫芦丝音乐持续健康发展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外还几乎没有,国内的研究也相当少,但目前繁荣的发展态势却急需相关的理论支撑,以保证葫芦丝音乐能健康发展。

一、现有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特点

第一,有关葫芦丝的书籍及相关学术文章的数量特别少。葫芦丝音乐虽然已经很繁荣,但仍处于乐器推广普及的阶段,葫芦丝是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仍然还是社 会中人们的主要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使得参与葫芦丝音乐文化研究的群体还相对较小,因此,有关葫芦丝的书籍及相关文章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葫芦丝教材(如《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李春华编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葫芦情》,李春华编著,云南音像出版社,2009年等)和一些报刊杂志(如《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八期:《让葫芦丝走进音乐课堂》,作者:赵哄啸)上,但这些书籍和文章也都以介绍和推广葫芦丝为目的,其学术分量及在为构建葫芦丝音乐基础理论上的意义不大。

第二,有关葫芦丝音乐的研究在质量上还相对较差。葫芦丝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借助网络传播,因此对于葫芦丝音乐的理论研究,网络媒体占有绝大部分,这些研究常见于不同的葫芦丝乐器网站(如:http://www.yn564.com;http://www.ynlkq.com等)和葫芦丝音乐教育网站(如:http://www.jhlpx.cn/about.htm;http://www.baijianbo.com等)及葫芦丝音乐论坛(如http://bbs.hulusi.com等),“良莠不齐”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最大特点。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葫芦丝音乐研究的文章则极少,龚茂莉的《葫芦丝社 会功能的变迁》(载于2008年第1期《民族艺术研究》)从社 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葫芦丝音乐,是一篇较有价值的文章;杨马转的《中国民族乐器宝库里的明珠:巴乌与葫芦丝》(载于2004年第2期《中国音乐》)则代表了介绍葫芦丝乐器的理论文章,后者这一类的文章在数目上仍占优势。

第三,葫芦丝音乐教材近些年出版较多,但葫芦丝音乐教育理论则发展滞后,以葫芦丝为相关课题的有分量的学术研究不多,葫芦丝音乐教育的研究就更少见了。

以上提及的关于葫芦丝音乐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但力量还太弱。当今散乱的葫芦丝音乐教育形态对葫芦丝音乐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构建葫芦丝音乐专业学科?当今的葫芦丝音乐的发展特点能否造就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思考不仅是葫芦丝音乐界目前所欠缺的,也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今天葫芦丝音乐发展的现状需要有更多、更新、更好的理论支撑,从而实现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二、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葫芦丝音乐理论发展欠缺的问题,不是作曲家多写一些经典葫芦丝乐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葫芦丝得以广泛普及所能解决了的。它需要系统理论的建构,需要建立葫芦丝音乐专业,构建葫芦丝音乐学科。葫芦丝音乐在当今的繁荣就是只有实践(葫芦丝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及教学等)的繁荣,而缺乏理论的同步发展,无论是学科建设理论,还是表演艺术理论等,它都没法与其它民族乐器(如笛箫)相比,甚至是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适应现阶段及未来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新的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应符合以下特点:

第一,要构建葫芦丝音乐理论体系。完善的葫芦丝音乐理论体系是使葫芦丝由民族特色乐器变成像二胡一样地位可能的前提,是形成一门专业学科的前提。系统的理论建构是提升葫芦丝音乐的地位、使葫芦丝音乐能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要呼吁更多社 会同仁(尤其是具有较强音乐学研究能力的学者)广泛参与葫芦丝音乐的研究,以期望能有更好、更高的理论研究出现,从而尽早地建立起葫芦丝音乐的基础理论大厦。

第三,要竭力挖掘葫芦丝音乐传播、传承方式与社 会的联系所带来的启示。葫芦丝音乐教育的当代形式是以社 会音乐教育(相对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形式为主,学校葫芦丝音乐教育模式还不够成熟,正处于摸索阶段。而社 会葫芦丝音乐教育又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在运作,这种模式会使得葫芦丝音乐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持续发展,但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

葫芦丝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旅游产业的带动;2)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3)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4)对新时代社 会心理的适应,葫芦丝独特的音色能使处于当今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以心灵的休憩;5)葫芦丝相对其它乐器,入门较易,能为当今忙碌时代忙碌的人们节省时间与精力;6)葫芦丝乐器具有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方便携带、老少宜学等特点。这些原因造就了葫芦丝音乐今天的繁荣,但它的前景会是怎样呢?

总之,如何使葫芦丝音乐能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葫芦丝音乐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确恰好是当今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所欠缺的。

该文发表于《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3期 刘鸿飞,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硕士,湖北孝感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孝感市民乐学会副会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有道理,支持!
 
发表于 2010-4-23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有道理,支持!
 
发表于 2010-4-26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有识之士能早日进入葫芦丝理论的研究。
 
发表于 2010-4-26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有识之士能早日进入葫芦丝理论的研究。
 
发表于 2010-5-18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热爱葫芦丝巴乌音乐的专家去做基础理论研究。做这种在短期内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比较深的学术修养、坚强的意志与自我牺牲精神。
 
发表于 2010-5-18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热爱葫芦丝巴乌音乐的专家去做基础理论研究。做这种在短期内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比较深的学术修养、坚强的意志与自我牺牲精神。
 
发表于 2011-2-15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很对,目前葫芦丝的现状的确如此。盼望音乐界有识之士能深入研究葫芦丝的理论。有了正确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
 
发表于 2011-2-15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很对,目前葫芦丝的现状的确如此。盼望音乐界有识之士能深入研究葫芦丝的理论。有了正确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