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 [推荐]一个美国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札记

22
回复
256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来自美国的Irenewang(中文名王娟)老师。王老师以前在北京东绒线小学工作,也是做音乐教师工作,后来去美国求学,获得音乐教育硕士学位,现在美国Dubray Middle School小学任教音乐课,已经工作好几年了。

这里转摘的内容是王老师在论坛上与网友的交流内容,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美国音乐教育,又由于王老师曾经在北京工作过,所以还比较了两国音乐教育理念上的差别,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希望对老师们有帮助。在此也感谢郭声健老师的网站提供的资料。(整理:陈春兰)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有关民族音乐

1、在中国的时候似乎家家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小提琴,或者西洋管乐包括我自己也是学的西洋管乐。后来读了大学第二乐器也是选的管乐,根本不觉得二胡,琵琶多么值得学,在中国工作之后也是注重五线谱的教学多于简谱。来到美国后才觉得自己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也发现自己其实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中国民乐听起来是那么的悦耳,中国锣鼓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中国的唐装看起来是那么的漂亮,太极拳和太极剑看起来是那么的潇洒!来到美国以后尤其是在美国做了音乐教师以后我深深的感慨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的文化是多么的让世界折服呀!

2、我6年级的音乐课目前正在讲中国音乐部分,这个暑假我从中国回来的时候带了两个腰鼓,当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要试一试,轮到一次的学生还想再被轮到一次。在课堂讨论部分学生们都争着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分享对中国所知道的一切,当他们的答案或者分享的内容得到肯定后我可以看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脸上浮现。在我介绍中国文化背景和音乐概况的时候,班里刚才还热闹的讨论声一下子没了,每个孩子都睁大眼睛仔细聆听生怕错过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第一次在美国课堂教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还是没有底的,担心会不会因为我的亚洲人的面孔和中国口音学生们会不尊重我。实践证明我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一个好老师,你的课上的精彩,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就会喜欢你。我给每个学生都取了一个中文名,他们都很喜欢,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音乐这个章节我会叫他们的中文名字,他们都很兴奋。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课堂气氛是美国课堂的一个很大特点。

3、美国的音乐课上谈到比较多的中国音乐是锣鼓和一些民歌,这些民歌大部分是从台湾传入的,也有一些大陆的,比如我现在教材上的凤阳花鼓,其实我很想放一些我们的流行歌曲给他们听,可是真的不知道现在中国什么歌曲流行?对于美国学生来讲,可能rap和节奏比较强的音乐他们会更喜欢。他们对我门认为很有“意境”的作品没有什么兴趣,更体会不到那种“意境”,只能入乡随俗了。

4、今天我给学生介绍琵琶,扬琴等中国乐器,我用的performance examples 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因为节奏现代学生们比较喜欢,我曾用过传统的中国乐器演出,都是技艺精湛的演奏家的,结果学生们都快睡着了。女子十二乐坊的女孩子们都挺漂亮着装也现代比较能吸引观众,后来有个学生跟我说:Mrs. Wang, I think those grils on the DVD looks exactly like you! 我就跟他说,你这话让我想起我妈到美国来看我时跟我说的:我觉得美国人长的都一样!

5、看了郭教授关于中国教材歌曲的帖子,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有点儿太教条。音乐教材编的其实挺好的,不太尽如人意的是应用的环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有关美国的德育教育

1、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关系而不是朋友关系。老师的形象应该是成年人的形象而不是跟他们一样的学生形象。adult figure,成年人形象给学生们的是一种安全感,他们会信任你尊重你。这些也是他们能够学习的前提条件。我还记得校长在新老师见面会的最后对我们说:“我们没有着装要求,但是你们要记住你们是老师,这个形象需要和学生区分开”。老师的言行和一举一动在学生面前都应该体现出这个职业的特点,虽然老师不是演员,但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演好这个角色的。我的一个班里有一个非常“痞”的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总是扰乱课堂秩序,说真心话,我真希望他别在这个课堂上。但是我在纠正他的行为的时候说: “Danile, 你很聪明,也很活跃,我非常高兴能有你在我的班里,但是你的行为剥夺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权利,这对其他想要认真学习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你的行为在我的班里是不允许的!”Be Professional! 在这个职业里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和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和我很好的一个学生顾问就曾跟我说过跟家长的交流需要遵循“汉堡包”模式,就是开头和结尾都说好听的,每个学生都sweet,这就相当于两片面包,中间的肉才是你要谈的这个学生的问题。这个模式应该说百试百灵。

2、这几天收到好几个学生被处分的通知,所谓的处分就是学生犯了错误后被罚3天或者5天不等到一个专门的教室学习, 我们叫ISS。一般的美国中学都会有这样的惩罚系统,有一个专门的老师看着这些被送到他那里的学生,各科老师把作业送到这个老师那里,然后这个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看着学生们做作业,如果学生实在没事情做就看书,上课期间学生们是不可以彼此说话的。在学校里一般不可以用不好的语言,要是骂人应该算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有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或者老师让做什么而拒绝做也被看成是严重的问题。我曾经有个学生,在课间时候在楼道里跑被一个老师制止,(学校里面是不允许跑的)让他走回去重新走过来,这个学生没听扬长而去,后来被这个老师写了报告罚了一天ISS. 还有一个男生因为在学校附近的树边上小便被罚了5天不准上学,我们叫OSS.

在中国人的眼中,美国的学校很开放自由。但我感觉美国的学校其实纪律比中国的学校更加严格,美国学校不会管学生的头发染成什么颜色或者剃成西皮式还是冬瓜式,也不管学生是不是化妆或者扎耳朵眼儿什么的。到了夏天几乎所有学生一人一双人字拖鞋。6年级开始谈恋爱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昨天还有学生跟我说谁是谁的男朋友。这些都是学生们比较个性化的事情,学校不管。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说话用了不恰当语言,有不尊重老师或者同学的行为,学校会通知家长,并对这个学生进行惩罚,同时也会考虑这个学生的隐私权,只通知和这个学生相关的老师。

3、从这一套惩罚的系统,我觉得美国孩子从小接受的道德规范教育是深入到每一天的生活的,老师们会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那些刚刚学说话的小孩子,家长首先教的是说“谢谢”,这可验证了我们中国的那句话“礼多人不怪”。要是能想美国人那样“谢谢”,“对不起”,“劳驾”总挂在嘴边,公共汽车踩了脚就打起来的现象可能就会少多了。

4、今天一早上都在听学校的行为准则,没办法正赶上我上课的时间是这个年级的行为准则回顾,这样的活动每个年级每年都会有2到3次。虽然很乏味但是不的不承认是很必要的,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到美国学校对学生们的行为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而且事事具体化,比如要是需要在一天当中服用药物,必须把药放在卫生室然后到卫生室去服用,任何其他地方是不允许的。课间不能在building 内跑,不能推人,故意绊人等,学校把“不准课间打闹”具体到每个行为。ipod, cell phone 等都必须关掉并且在学校开始之前锁到locker里面,如果在一天中别的时候被看到就会被没收。我觉得学生们需要这样特别具体的规定。另外有了规定后还会有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从轻到重都很具体。最重要的是,从学校方面大家都认真执行这些准则,基本不会对违反的学生视而不见。

5、这几天天热了,有的小女孩就穿很短很短的短裤来上学了,学校规定短裤或者短裙的长度要至少到大腿中部,进学校不能带帽子,不能穿跨栏背心等,我想这些跟中国的比较相似,不过我到是没听说有规定不能化妆,不能染头发和不能穿拖鞋的。这些可能是中美文化的不同了。

6、从我和美国学校接触的时候就感觉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比中国严格,而且很人性化很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比如我们校长在讲到bullying,不但给出定义,还说在调查情况的时候会问到被欺负的学生的感受,如果他们说感觉不好,害怕或者沮丧,那不管欺负的学生只不过是开玩笑还是故意的都会被认为是错的。如果被欺负的学生说没什么那就不构成bullying. 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游戏规则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另外还有一项就是“听老师的话”,这让我想起我们中国“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在我们学校如果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比如让换座位就是不换什么的都会不被允许的。其实如果按照美国的这些学校规则规范自己的学生们很多都会成为彬彬有礼的绅士的,相信这就是西方教育的精髓。这其实和我们在中国听说的美国教育是如何如何开放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们穿拖鞋上学不能说明他们就没礼貌,读书和做作业的时候扒在地上的,靠在墙角的什么姿势都有也不能说明他们就没有教养。文化差异呀!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有关教材

1、美国的确没有统一教材,但不等于没有教材。美国音乐教育协会有音乐教育的标准,各个学区都有按照这个标准自己制定的大纲,音乐教师们就会根据这个大纲运用他们所知道的材料去设计课程,也就是说“教什么”是统一的,但是怎么教,用什么教就是老师自己决定了。别的学科也都是类似的。谈到教材,在美国有大概2-3套比较受欢迎的k-8(学前班到8年级)教材,但老师不必非要遵循教材,教材是对老师的一个辅助材料,学区的教学大纲才是要遵循的。校长听课的标准不是based on 你是不是遵循了教材,而是你是满足了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成了你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

2、一节好的音乐课我认为应该是在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们会很惊讶怎么这节课这么快就过去了。你提到的教学目标这个应该是最重要的,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在教室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围绕这个中心来选择材料和方法。我自己的体会是如果能把kodaly 和 orff好好的结合应该会上出非常精彩的课,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并不是单单一节课,教师在课上做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有时候是为了调节/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Making it fun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body in your music class. 另外,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学生为主体,老师的音乐素养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这不是评价课的标准,老师的钢琴声乐都是专业水平,但如果为了能够表演这些特长来设计课程我想学生们在听多了之后而没有机会参与,对老师的高水平也就变得无动于衷了,管你老师个人水平有多高,不喜欢音乐课也照样是不喜欢。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应该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老师教了多少。

3、一个是领导要求音乐老师要按照教材教,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教材,这就限制了音乐教师的发展空间也遏制了音乐教师的创造性。再有就是象教材上那样的“经典”歌曲太少,补充资料缺乏。如果有足够的选择空间,音乐老师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去教,选择多了也就会“总有一款适合你!”另外,在音乐课堂上一首歌不仅仅是靠自身的美妙旋律去吸引听众的,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去运用那些歌曲。歌曲本身应该是很多音乐元素的载体,除了唱还有很多途径去学习和表达这些歌。美国小学生唱的很多歌曲都不仅仅是奶奶级的了,很多代人都会唱,而且依然很受新一代的欢迎,因为音乐老师们不是为了教唱歌而教这些歌曲,围绕这些歌曲更多的是游戏,表演和音乐分析。孩子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这些歌的。

4、刚刚读了一段蔡觉民的《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1》中关于“中国鼓”的课例,非常喜欢课例后的一段文字“上述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音乐课程的文化属性与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具有密切的联系。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音乐课程“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 音乐教学中人文情境的创设和音乐文化意义的建构,强点了音乐学习是音乐文化的学习,而不只是音乐本体的学习;注重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等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了阴液ukechengdui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这段文字和美国关于综合音乐课的理解完全相同。

5、至于教材虽然没有统一的但是教师也会制定一些让你回去看得书。美国的音乐教书方面的资源太丰富了,由于在音乐教法课上你要涉及到歌曲,舞蹈,游戏等不同的方面,针对这些不同的方面有不同书籍。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最基础的材料去开始他们的音乐教师生涯,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教法课老师那里学到了如何去分析和运用新的音乐材料的能力从而知道如何把这些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有很多音乐老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然后通过workshop和其他人分享,这样更多的音乐老师就能不断地从别人那里学到新的东西。这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书面材料的过程,一般大学里的教法课老师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或许还在中小学任教只是在大学兼职。即使是全职教法课老师也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很少有大学雇佣一个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去教教法课。所以他们用的教材都是他们从他们的积累中选出来的精华,但不会全都照着讲,这些教材大多数时候只是个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5 15:24: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有关教研

1、我们今天是州里的教师学习日,没有学校,所以全区的音乐教师都集中在一个高中一起开会。由于大家所教的科目不同,大家一起自我介绍后简单说了一下几个都关注的事情就分组了,小学音乐老师们一组,中学合唱老师,管乐老师,弦乐老师,和我们几个综合音乐课老师各为一组到不同教师分组活动,然后中午大家在一起potluck lunch. potluck lunch 就是每个人自己带个菜大家一起分享。下午就各自回各自的学校work in the room. 一般来讲,老师们都很自觉,当然也会有溜号的时候了。因为大家和自己的同行都有很多可以讨论的东西所以基本上都会遵守时间的。我下午去了和west middle school的音乐老师去了他的教师,她分享了很多她这27年来教学的经验,和很多用在教学上的材料。比如现在她在用糖果纸讲节奏,不同的糖果有不同的名字,有节奏的说出不同糖果的名字,然后clap what they say, than one student picks up 4 candy wrappers on the borad, class says the name and clap. After a while, when students get used to the rhythm, they need to identify the rhythm by putting correct rhtyhm pattern underneath each candy wrapper. Students can also be divited in two groups(or more) do ostinato (repeat a pattern over and over again). Or having the class doing ostinato, one student improvise on xylophone with the music pattern that he created with those candy wrappers. 不好意思,希望大家能够看懂。我其实当时在想我们中国的老师一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的,比如娃哈哈(两个16分音符和一个8分音符),德夫(两个8分音符),哈根达斯(4个16分音符)等等。我实在想不起来什么中国糖果了,不过你们get idea. 我很喜欢这个糖果纸idea,鬼节刚过学生们会有很多糖果在家里的。至于鬼节的传统,ask 郭教授,他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每个孩子家里会有很多糖果。

2、我觉得这些年很幸运,我所接触的音乐老师都非常的乐于分享各自的经验,不过on the other hand, 如果我采用谁的idea, 我会告诉我的学生和倾听的人我从谁那里学来的。我最大的感觉就是,music teachers in the US are good at sharing!就想我今天borught up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I have. Such as, 有个别学生总是说话总是不遵守纪律,别的音乐老师就给了我works for 他们的经验,其中一个老师说他又一个班也有这样的学生他对学生们说,我已经很厌倦去处理一些学生的纪律问题,我也不会去惩罚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从今天开始我要奖励那些遵守纪律的学生,如果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你的名字没被圈起来,你就有会被奖励一块糖。他的课堂从那以后就没再有纪律问题。奖励糖果其实是他的下下策,不过对于有些学生也只能这样。一般来讲,如果学生们一节课中非常忙,纪律不是问题。

3、我觉得毕业之后在中国做老师的那几年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从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流失,因为当时对音乐教育根本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日常教学也是照本宣科,声乐钢琴不是天天用也就变得越来越生疏,经过好几年的挣扎刚刚有一点头绪的时候就来了美国。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教法与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不用,时间长了就忘了,不断充电是非常必要的,参加一些培训,或者和有经验的同行聊聊教学上的问题都非常有帮助。所以我觉得郭教授创建的这个平台真的是为大家做了件好事,也让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虽没有见过面但有着共同兴趣和志向的人成为朋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5 15:25:3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有关教学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固然重要其他的感官其实也很重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以及和别的音乐教师的交流中,全面锻炼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善于听中学,有的学生善于看中学,有的学生则善于动中学,满足各种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做老师必须考虑到的。这是美国教育中常说的multiple intelligences, 是美国一个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在1983念提出的一个理论,现在被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在我的课堂里有一个学生是多动症,他需要手里不停的玩个橡皮玩具才能集中精力,所以每次他到我的课上如果不能集中精力的时候我都会给他一个橡皮玩具。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的学生,对于很多正常的学生来讲,参与活动让身体对声音有个physicle 的认识也是他们能够记住所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我的课上,学生会做很多律动,和一些分组合作学习等,我不喜欢让学生们坐在那里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这样的教育形式也太乏味,他们需要用他们的各个感知器官去“聆听”。

2、对于音乐教育我有很多自己的认识想和大家分享。如果能够产生共鸣我会觉得非常开心,但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背景构成成这个社会的多元化,每个人都会有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不管什么样的看法,只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符合自己的性格我觉得都是应该欢迎的。对于不同认识和意见这一点上,美国是个很宽容的国家,什么样性格的人都可以做教师,你不必去copy别人的课堂, just be yourself! 所以当你走进不同教室的时候,有的课堂安静严肃,有的课堂活跃放松。不管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只要学生有效的学就是好的风格。

3、我的各个单元的设置都是相对独立的,侧重点也不同。但贯穿这些单元的主线是一些基本的音乐元素,比如强弱,速度,和节奏特点等。非洲音乐单元设计的比较全面包括非洲鼓,歌曲,舞蹈等。拉丁音乐侧重节奏,主要体验Claves 的3+2节奏主线。印第安音乐主要侧重文化背景,pow wow是他们吉舞蹈音乐和文化的一个传统集会,我会从这里入手,一些印第安人独有的乐器与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相关。印第安人现在主要分布在北美,可能有些学生的家庭与印第安人有关。中国音乐我更侧重介绍锣鼓和其他一些民族器乐及文化背景。每一个单元我都会教他们一个简单舞蹈或者game, 这是他们最喜欢的部分。由于我教的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不喜欢唱歌,所以我对唱的部分不是特别强调,只要求他们能都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就可以了。如何设置你的课程其实是根据你的学生需求决定的。

4、在kodaly中节奏和旋律的概念是被分开教的,这样可以防止学生糊涂。kodaly 的特点是民歌,通过民歌来教其中的音乐元素. There are 3 steps for Kodaly teachers, 1: prepare 老师会通过做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很快掌握一首歌并且能够熟练地唱出来. 2: Present, 就是提炼出其中的音乐元素呈现给学生并且给予一个音乐术语。3: practice, 这一步就是巩固的一步,学到的音乐元素需要练习来得以巩固。 我们叫这3步为3P,haha. 对于普通小孩子来最开始是唱齐唱,到了3年级以后可能会分简单的两声部或者3声部,中学基本上可以比较简单4声部,高中的4声部会被分的更细。美国有很多的针对不同阶段的合唱作品分的非常细,同样一个作品可能可以找到不同难度的arrangment, 这样老师在选择作品时候就非常方便。说到resoure, 我不的不感叹美国在这方面的丰富,你可以找到任何方面的资料,从课程设置到给家长的信,从歌曲曲目到课上游戏等等应有尽有。相对这一点,我觉得国内的书店里比较难找到很实用的音乐教育书籍。

4、我这个学期的一个7年级的班特别的安静,按说是件好事可是对我来说并不好。上了两个星期的课,我让他们一边读节奏一边拍手,结果我只听到拍手声,有的学生本想开口结果看别的同学不出声音也就闭上嘴了。边读边做对于那些节奏比较差的学生是非常有用的,但他们不张嘴就让我的工作难度大了很多。课堂上没有任何纪律问题,可是我提问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主动举手,我就得抽检叫人回答问题,幸运的是多数都能回答正确,可是有几个明显做白日梦呢,轮到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今天我实在忍不住了,跟他们推心置腹的聊了一次,我说我觉得给你们上一节课下来很累,问他们什么感觉?结果课堂就活跃了很多,学生们就跟我说也觉得很累,等等,有的学生告诉我她喜欢昨天的游戏,有的学生告诉我她的感受。下课的时候气氛就比较活跃了,让我觉得一下了轻松了很多。因为他们太安静了以至于我很难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我教的东西。后来我说我希望你们上课能多说话,后来一个学生跟我说从来没听说过老师鼓励学生课堂多说话的,别的老师都是要求他们上课不要说话。这个7年级让我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理想中的音乐课是活跃的课堂而不是安静的课堂。

5、我这阵子好忙,新学期新学生再加上校长听课什么的。其实对我来说校长听课并没有太大压力,很多美国老师都是在校长听课的时候按照plan该怎么上就怎么上,校长也是完成她的听课任务。似乎很少有象国内那样知道校长要来听课就要特别的准备一节课。虽然校长会提前问我们有没有什么时间不方便听课,我都会跟他说you are welcome to observe any time. 这也是我联想到当年我读书的时候和一些音乐老师联系说想去听他们的课,99%的答复是欢迎。而在中国,似乎老师们不是很欢迎有人来听课,至少我当年觉得有人来听课是个负担。

6、我6年级的学生这段时间在学习非洲音乐,于是我就排了一个大约15分钟的节目结合我们所学的音乐元素,以非洲鼓乐为主贯穿始终。整个节目分4个乐章分别是鼓乐合奏,竖笛,即兴鼓乐,非洲舞。学生们都很想邀请其他科目的老师来看,于是我们就给他们想要邀请的老师们做了邀请卡。上个学期我搞过一次,我上课的时间是他们的plan time, 我想也许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没想到接到邀请卡的老师们都来了,这让学生们情绪很振奋。这个学期我也邀请了他们,昨天来了很多老师,可以看出学生们跟排练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紧张的脸都红了,最后我事前安排的一个学生出来邀请老师们一起跳舞,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当送走老师的时候,我听到很多学生说“It's so fun!”

今天下午还有最后一场,我们的非洲音乐部分就告一段落了。其实邀请老师们来看应该是个双赢的活动,一是给学生们动力去学,让他们有个向往的目标,再有也小小的漏了一下我的教学成果,让更多的老师见识了我的能力(有点小私心的说)。过两天我在谈谈我是怎么评估他们的表演的。

8、美国中学的音乐课不仅是综合音乐,更多的是以表演为目标的音乐课,比如管乐,弦乐和合唱等。音乐是一种娱乐大众的形式,从表演方来看其实平时的排练一点儿也没有观众方面感受的“娱乐”。每个表演者都会期望得到观众的认可,这也给了学生们动力去尽力做好。做为老师要是有演出压力其实还是挺辛苦的,我其实也是给自己动力。

9、我觉得音乐做为一种表演艺术的确需要机会去表现,这要看音乐老师了。有的音乐老师喜欢展示和交流,有的音乐老师则喜欢关起门来自己研究,其实给学生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也不一定非要拉出去表演给公众,在自己音乐课堂上也同样有展示的机会,我觉得录像就是很好的媒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表演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心得怎样能做的更好。我一般会让我的学生发表正面意见并提出有意义的建议,不让他们说消极负面的意见。这样没有学生感觉被伤害,也会让他们学会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并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5 15:26: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有关音乐教室

1、美国的音乐教室就一间,由音乐老师来自己布置和装饰,所有的乐器也都存放在这里,并且这也是老师的“办公室”,我的教师在地下没有窗户,我一天进了教师就基本上在这里生活一天了,每天6节课,有一节的plan time, 我一般是用这个时间来这里的。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室不同,老师们收集的乐器也不同,有的学区会为音乐教室配备很多乐器,但有的学区什么都没有全靠老师自己了,你看到的很多乐器是我6年级的project,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我们6年级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世界音乐乐器,7年级是music history.我需要根据这个大纲去设计课程,我是用unit形式,一个unit结束了就换另外一个,先后顺序的思路是由近到远,非洲音乐对美国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这是我的开始,然后就是latin音乐,这个音乐首非洲音乐的影响也很大并且有当地音乐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然后我会介绍一些印第安人的音乐,这些音乐都跟非洲音乐有很多的共性。最后就是我们亚洲音乐,当然主要是中国音乐和乐器了。在unit和unit之间在串联设计上你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设计,但是音乐元素因该保持一致,比如我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会强调音乐强弱的变化,和速度的特点以及一些形式上的特点such as Call and Response。 这些音乐特征因该是最主要贯穿适中的元素。对于kodaly and orff, 也是同样,kodaly 在教授知识点上是有顺序的比如quarter note first, 因为quarter note最接近孩子们的自然状态,然后就是两个八分音符,然后是4个十六分音符,在这里是8分音符和16分音符是不被单独提出来的。而且每个音符会先被给个名字,比如quarter note --ta(塔),two 8th notes-ti ti (踢踢),and four 16th notes -ti ki ti ki (踢K踢k). 这是美国最常见的命名,不同的老师还会用不同的名字。这基本上是k-2要完成的内容。到了3年级和4年级,学生们才开始学全音符和2分音符,以及其他一些节奏型。真个kodaly的课程是以旋律和节奏的发展为主线的。如果了解了kodaly应该对自己的整体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小学音乐老师一般都有每个年级每年一次的演出任务,他们更容易接受orff,所以在我所生活的城市 orff 的势力要比kodaly大很多。orff is fun and easy to approch. 家长们看着自己的孩子穿着演出服在台上表演会很高兴,家长高兴学校就会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学校也高兴,教师的工作会被肯定,orff makes everybody happ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0:53: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感恩节

下个星期就是感恩节了,我们会放3天假。感恩节是美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在欧洲人为了宗教自由刚刚来到这块新大陆的时候,他们因为自然灾难死了很多人,后来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种玉米等植物才活下来。以后他们为了感谢上帝对他们的帮助设立了这个节日,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4被定为感恩节,意为感谢上帝的恩赐。

过了感恩节就开始了holiday season,商家就开始打折促销,人们也开始纷纷选择圣诞节的礼物,家家户户都开始在房子周围装上五颜六色的灯,还有耶稣出生以及牧羊人的场景。很多学校的concert 也会放在这个时候。以前一般称这个时候为圣诞季节,但是因为很多犹太人不过圣诞节,还有另外很多别的信仰的人,所以改为holiday season. 在一些公立学校老师们也非常注意作品的选择,因为如果是犹太人多的学校,要是老师选了与耶稣内容相关的东西会引起家长们的不满的。我曾经实习的学校在“富人区”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犹太人家庭,我的合作老师的winter conert 有一首铃儿响叮当的乐曲(没有歌词),有一个家长找到她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参加演出,因为他们不过圣诞节。当然象这种比较极端的家长还是少数,但如果遇到了就是麻烦事。这种情况对于很多音乐老师来讲都会特别注意,因为很多中世纪的音乐是教会音乐有关上帝和耶稣的,所以最保守的做法是不选择任何核宗教有关的作品。我现在的学校在这个方面是比较自由的,因为本地的学生包括老师大部分都是基督徒,所以提及耶稣和圣经都不会惹什么麻烦的。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0:54: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与美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差异

1、94年我刚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时候,整个音乐系的氛围都是很重视钢琴声乐等表演方面的课程,同学们互相比较的也是这两样儿,似乎大家将来的职业都是歌唱家或者钢琴家一样,系里的老师也是经常拿自己跟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比较。而那时候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学校所设置的教法课和教育相关的课程特别少,而且几乎都是理论多于实践的课程。

我在美国读研究生和教师证的时候,主要上的是一些教育相关的课程,和一些音乐分析和美国音乐教育史等课程。感觉课程的设置都是跟教学和学校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受郭教授的鼓励,我正在写一篇关于我在美国求学的文章,透过我的经历着重介绍美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等完成后,大家会更详细的了解音乐教育专业在美国的情况。

至于美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都是希望毕业后到学校去当音乐老师的。因为进入美国的大学相对中国比较容易,制度也自由没有必要只为了能上大学而读音乐教育。所以大部分美国学生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的人不愿意去做老师就选择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发现这个专业可能跟自己的梦想有差距就可能再修一些教师证要求的课程去拿教师证然后到学校当老师。当然也有当了几年老师后辞职去做摇滚的。这在我的同学里都很常见。总之,选择什么专业在美国都是和今后的就业方向联系十分紧密地。

2、这样看来中国的硕士学位其实也很灵活,不过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设置英语课作为是否拿学位的最后关卡?以前我毕业的时候,班里有一半同学因为英语没过只拿了毕业证,整个系里也有好多人是这样。无形中让人认为会英语的人都很有学问似的,以至于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下意识认为美国人都很有学问。其实美国人不会写字,不会算术的大有人在。以后中国强大了,世界人民都应该学中文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0:55:3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美国中学音乐教育

1、美国很多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很高,这跟美国整体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体系是分不开的,很多学校在4年级以后音乐课就分成了管乐和弦乐合唱和综合音乐课,到了初中管乐,弦乐,及合唱就更加专业化。到了高中,除了这3个领域外,有的学校还会开设钢琴,乐理,吉他等更加专业的课程。一般到了高中,选修这些课程的大都是已经有很多年某器乐或者声乐学习经验的学生。美国高中的形势和课程设置和大学十分接近,有些高中4年级的课程会被大学承认,所以进入大学后就不用再修而被直接记入大学成绩。美国整体音乐教育的设置给了那些想在音乐方面发展的学生很自由的空间和机会去更加深入的学习,这样良性循环,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高素质的。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都是音乐教师,但因为所教科目不同,所以“同行”的概念会更具体。

2、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美国的音乐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良性循环的。在我们每年的州音乐教育大会中,有针对各个阶段的讲座级表演,除了中小学外,大学音乐教育也归于其中不会被单独分出来,全州的音乐老师就根据自己的职业内容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讲座和音乐会。

3、我觉得毕业之后在中国做老师的那几年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从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流失,因为当时对音乐教育根本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日常教学也是照本宣科,声乐钢琴不是天天用也就变得越来越生疏,经过好几年的挣扎刚刚有一点头绪的时候就来了美国。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教法与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不用,时间长了就忘了,不断充电是非常必要的,参加一些培训,或者和有经验的同行聊聊教学上的问题都非常有帮助。所以我觉得郭教授创建的这个平台真的是为大家做了件好事,也让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虽没有见过面但有着共同兴趣和志向的人成为朋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0:56: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有关柯达伊教学法

1、我在工作中的体验是,你不可能完全照搬这两种教学法到你的课堂中。很大一部分是要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去灵活运用。比如柯达伊中有很多很好的歌曲,但是如果照搬到中国可不太容易,很多歌曲都是根据内容和每句亚运的结束音来编排的动作。再加上国情不同,很多歌中唱的场景在中国不存在或者人们理解上有差异,照搬到中国是不太合适的。不知道中国这些教学法的培训机构是怎么处理的?美国柯达伊工作者们就是搜集了很多美国本地的民歌并加以编排才发展成目前在美国应用的柯达伊。我到觉得什么教学法并不重要,只要教师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学习和积累,最终能够让中国的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的。中国实在是缺乏自己优秀的儿童歌曲,对于小孩子来说,容易唱又有趣的歌曲是他们学习音乐的载体,中国课本上的歌曲似乎。。。。。。。。。。。。这些也跟大环境有关系,流行歌曲当然比儿童歌曲有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0:57:1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其他
1、美国的生活简单而规律。任何部门负责的事情都落实得非常具体,所以一般如果想办什么事情在相关网站上就能查得很清楚。办护照需要什么,办驾照需要什么,办借书证需要什么等等都说的非常明白。这是一些需要政府审批的东西,一般按照他们的要求都会很顺利的得到批准。就说教师证的申请吧,每个州都有关于各种情况教师证申请的程序,装订成册就是一本很厚的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相应的要求。
其实我感触最深的是,美国人比较务实,都比较有自己的生活原则。比如追求名牌,我在大街上看到很多都是亚洲人穿polo,背LV. 而美国人里面比较少看到,(我的女同事多背coach什么的)曾经和一个同事聊天说起名牌,他说他从不买有任何logo的衣服,因为不想为他们无形中做广告。从我看来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比较正常!
2、学校的运行也是很系统和有效的,基本上校长的任务就是对付家长,批示,听课和处理一些棘手问题等(当人还有别的重要任务,哈哈)。学校有各种部门,除了一线的老师,还有负责清洁和杂物的团队,还有各个方面的秘书,负责复印的人员,负责跑腿的人员等分工非常细。具体到每个校长也是分工明确,他们也有他们的任务,就拿听课来说对他们来讲也是任务之一,而且不是个轻松的任务。不但要听被分到名下的老师的课(根据老师的教学年限有规定的次数),听完课还要写差不多2-4页的听课纪录,不但要写清过程还要指出老师运用的教学手段是什么,满足了学生的何种需求等,除此之外每次听完课还要约谈被听课的老师。我感觉如果我是校长,就这一套事情下来我就头大了! 有时候有效的工作是需要量化的,需要具体到很小很小的事情。我曾经工作的北京的学校,感觉政治学习大道理空口号讲的太多,具体到事情就没人干了,当年的政治学习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也有一个月一次的教师开会,同样也不被大家喜欢,但是比起当年的政治学习对我来说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
3、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吧?我和我同学谈到过美国学校的操作模式,她说和她曾经供职的外企的管理模式很相似,而现在任职的首都博物馆则完全不是那样。By the way, she is a single, if Dr. Guo knows any single men who is 35+, you may introduce to her. haha.
4、在美国如果你接受过kodaly or Orff 的培训有kodaly or Orff 的证书,应该会被认为是个比较好的音乐教师,还有很多的音乐教师没有这些证书的。尤其是Orff在美国十分普及,全美Orff协会会在各个区域设有分支协会,这些分支协会会有locale chapter, 这些locale chapter 会在本地定期或不定期搞一些workshop. 我现在的城市orff 比Kodlay 势力要大,每个学年会有8次workshop. Kodaly 只有两次。在美国,有些地方的kodaly 比Orff 势力要大。但是over all, Orff is bigger than Kodaly. Kodaly 更偏重于民歌,我听说北师大有个教授是专门研究kodaly的,也许郭教授知道?看书看录像来学还是不太全面。美国这边的培训一般是在暑假,全天候集训两个星期,80个小时。如果能参加kodaly 所有3个级别的培训,那么胜任音乐教师工作会游刃有余。中国的事情很复杂,就像郭教授说的,如果我们无法改变那就努力做好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吧。
5、美国的音乐教育是现在这个状态,跟它的国情也是分不开的。对于我这个接受过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来讲,我更觉得美国的音乐教育更适合我,从对美国小学到大学的整个音乐教育体系的了解,我觉得这是个良性循环的结果。大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老师,这些优秀的音乐老师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包括愿意献身音乐教育事业的音乐人才,然后重复着同样的circle. 你说全民的音乐素质能差吗?我其实很想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做点儿什么,我知道我的力量改变不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但是如果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会十分欣慰的。在这里和大家聊天认识很多同行朋友们让我觉得很高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0:59: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紫月儿了,非常感谢拟合大家分享这些好资料!

[推荐]一个美国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札记

[推荐]一个美国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札记

 
发表于 2011-6-16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赵洪啸在2011-6-15 22:36:00的发言:

辛苦紫月儿了,非常感谢拟合大家分享这些好资料!




应该的,赵老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6 11:01: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美国音乐教育地位也不高呀

点评

地位高与不高也看我们自己做的好不好。  发表于 2012-10-29 09:57
 
发表于 2012-2-21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2-5-29 1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兰舟 发表于 2011-8-17 12:36
听说美国音乐教育地位也不高呀


学习和借鉴
 
发表于 2012-5-30 0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月儿辛苦了,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
 
发表于 2012-5-30 0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你的这个图也太大了点:P
 
发表于 2012-5-31 17: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谭平 发表于 2012-5-30 09:53
老大,你的这个图也太大了点

哈 当时回帖顺便做了传图片的实验,以前论坛是设定了自动宽幅的,论坛改版后图片预览变成800最大宽度了,所以,这个稻花香妹妹看起来就比原论坛中大了好几倍了。
 
发表于 2012-9-2 23: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我喜欢务实的教学
 
发表于 2012-10-29 09: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兰舟 发表于 2011-8-17 12:36
听说美国音乐教育地位也不高呀

地位高与不高也看我们自己做的好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8: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有反思有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