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璞:音乐给予我们最重要的是心灵的营养

2
回复
129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5 10: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舞十天 于 2013-10-15 10:26 编辑

        陈璞:音乐给予我们最重要的是心灵的营养

        本刊记者:越声 (《小演奏家》杂志2013年第10期)


    如今,让孩子学习音乐已经成为年轻家长们的热门选择,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音乐?父母们应该期待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些什么?父母们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学习音乐?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祝桥高级中学的陈璞老师,希望能听听来自基层学校的优秀音乐教师的见解:

    越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你是怎样喜欢上音乐的?你认为想让孩子喜欢上音乐,最重要的外部要素是什么?
    陈璞:说到喜欢上音乐,可能对我而言也是有几个不同的阶段吧。最早,是一种单纯的喜欢,就是喜欢唱歌,音乐就是朋友。后来,因为选择了考音乐专业,所以是一种功利性的喜欢,音乐就是工作。现在,音乐则是与我心心相印的恋人。

    我以为,想让孩子喜欢上音乐,最重要的外部要素就是家庭的音乐氛围。如果父母自己喜欢音乐,耳濡目染下孩子就有很大的可能也会喜欢上音乐。所以,即便是父母亲对音乐一窍不通,可以时常在家里播放一些美妙的音乐,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等来营造让孩子喜欢上音乐的家庭环境。在这里,我要介绍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观点,他认为孩子两三岁时,家里就要开始常放一些音乐刺激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母亲时常带着孩子接触音乐游戏,进行歌唱等。四岁时正式接触乐器,每周除了固定小课外,每一周或两周还要上一次合奏课,学生间彼此互相观摩与学习,父母要不断鼓励。他的做法其实就是给孩子构建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外部环境。

    越声:确实,家庭环境对孩子喜欢上音乐非常重要!那么,我对你童年时接触并喜欢上音乐的经历很感兴趣,你能说说吗?
    陈璞:这个要从我的父亲谈起,他在中学期间就喜欢音乐,后来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期间他是文艺积极分子,自学会了二胡,他最喜欢唱蒋大为的歌,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等,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声乐训练,只是跟着收音机中歌唱家的演唱学习,但声音位置高、喉头稳定,而且声音的情感处理细腻,颇有几分蒋大为的神韵。

    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安徽芜湖郎溪县工作,这一去就是离乡十年。开始在乡下的学校任教语文,那时,因为弟弟的出生,母亲照顾不过来,刚读幼儿园的我被父亲带去安徽生活,我们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宿舍前有一个大池子。记忆最深刻的是景象就是,每到晚上,月华如水,父亲就会搬了个椅子在月下拉二胡,他有一本自己手抄的二胡曲集,拉的最多的曲子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而我就坐在檐下静静地听,看着专注的父亲,我只是觉得这音乐好美,好像是能流淌到心底的一样。80年代初,父亲终于返沪,我们一家人也能团聚了。1985年,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歌唱大赛——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主持人是叶惠贤和陈燕华,这档节目当时风靡上海滩,第一届比赛的决赛选择在除夕夜举行,万人空巷,我至今还记得可爱的“读书郎”小曹蕾等。这股家庭演唱大赛的风气也传到了上海的各区县乡镇,我们祝桥镇也由文化站主办,每年推出卡西欧家庭演唱大赛,喜爱音乐的父亲也就带着我们成了比赛的常客,我们当时最拿手的一首家庭合唱是《外婆的澎湖湾》。

    虽然父母亲都是教师,但他们对我和弟弟的功课是不管的(其实也是工作忙得顾不上),但是,父亲极想让我们兄弟学一些音乐,于是,买了一个小电子琴,虽然父亲不会键盘乐器,但凭着自己的一些乐理知识,靠了一本简谱的电子琴基本教程,教起了我们弹电子琴,后来电子琴出去表演时搬来搬去挺麻烦的,父亲又打起了主意,想让弟弟学手风琴,就买了个60贝斯的红色百乐手风琴,一套简谱教材,然后看电视里的手风琴讲座,这样学来,虽然水平不高,但成本极低。之后,夏日在阳台上的纳凉经常被我们一家人变成文艺晚会,母亲是观众,我主要演唱,弟弟拉手风琴,父亲二胡兼演唱。现在想来,父亲当年没有抓我们功课,而是开发我们音乐爱好的举动是正确的。弟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担任班级的文娱委员,如今虽然是从事外贸工作,但唱起通俗歌曲那也是声情并茂。而我,最终是把音乐教育作为了自己的事业。

    越声:从你的经历中,其实我能提炼出这么几点对孩子喜欢上音乐很重要的东西:一个喜欢音乐的父亲或母亲,舞台的实践经历,合适的施教途径与专业发展期待。那么,你觉得音乐带给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璞:音乐带给我重要的东西有许多,但我想最重要的是给予了我心灵的营养吧!第一,音乐给了我面对公众的勇气,从小我就登台演出,虽然舞台级别不高,但人是不少的,所以在我以后的人生途中,即便是面对再大的场面,我不怯场。第二,音乐给了我情感宣泄的途径,人有悲欢离合,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顺流逆流,有音乐相伴,可以起到健康心理的作用。第三,音乐是我心灵的寄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感谢生活,让我能与音乐相伴。做一个音乐教师是如此开心!工作不努力,有不努力的开心;工作努力,有努力的快乐!从功利的角度看,音乐教师只是我生命中不高不低的可能选择。但是,从现在的状态来看,音乐教师是我能有幸福感的工作,也是适合我做的工作。”这一种人生或职业的幸福感,一多半就来自于音乐本身的魅力吧!

    越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亲让孩子从小学习音乐,但也常常看到听到这样的案例,一些父母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烦恼,为了逼孩子练琴,动辄打骂,对孩子们而言,本来是快乐的音乐学习变成了一种折磨。你对这些父母们有怎样的建议?
    陈璞:其实,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父亲在音乐学习路上给我和弟弟的只是一种引导,而不是逼迫,他最成功的就是把音乐培养成了我们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其他。你注意到了没有,不是后来我弟弟学习了手风琴吗?我没学,为什么?因为我不喜欢要抱着这么重的手风琴拉,但父亲也没有逼我学呀!

    对此,我也有切身体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曾想比较规范地教儿子学钢琴,于是从《哈农教程》开始练指法,还专门买了一套《钢琴初步教程》,但儿子把练钢琴视为“受苦受难”,我的督促换来的是儿子的眼泪,最后我也放弃了。之后几年,钢琴就放在家里,但儿子却从不去碰。直到有一天,我想反正儿子是成不了钢琴家的,于是翻出了一本我小时候用过的简谱《电子琴初步教程》,教他自弹自唱歌曲,以单手弹奏为主,没想到他兴趣十足,从不碰钢琴的儿子开始主动“玩”钢琴了,并且由此喜爱上了唱歌,有时还会在电脑上用“酷我K歌”进行一番卡拉OK!看着快乐的儿子,原来,学习音乐的专业、规范与否,对于一个普通的孩子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

    如果说,要对现在的许多准备或已经在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亲有所建议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前景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与定位。每个开始音乐学习的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是天才,但天才一定是“稀有”的,郎朗式孤注一掷的培养方式,注定是没有可复制性的。孩子音乐方面的天赋如何,虽然无法精确打分评价,但就像是砂砾中的珍珠,只要是音乐天才,每一位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老师一般都是能判断的。所以,当你确定自己的孩子不是音乐天才,那么,你就必须降低对孩子的音乐专业发展期望,或许,仅仅是培养一个音乐兴趣,哪怕是不考级,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孩子完全不喜欢音乐,也不是天塌下来了,音乐只是生活的选择之一,孩子的快乐最重要!除了音乐,孩子可以学习的有许多,画画、跳舞、下棋、乒乓……

    越声:校内音乐教育与校外音乐教育是有区别的,那么,这些区别在哪里?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你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有怎样的探索与实践?
    陈璞:如今,校内音乐教育与校外音乐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校内音乐教育在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与合作上更加侧重,校外 音乐教育则对孩子音乐技能与知识的提高更为有力。所以,这两者对提高孩子整体的音乐人文素养是一种互补的作用。

    就我而言,我们音乐教师到底该构建怎样的课堂?我们该给学生什么?我们课程教学的重心该放在哪儿?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是随着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心中慢慢清晰起来。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重要的育人的活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并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学,这就是真正的生命化课堂。我希望自己的课能以音乐切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广博了解。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三景”教学观:以音乐为近景,以艺术为中景,以文化为远景,构筑生命化的艺术课堂!这也将是我在以后教学生涯中要探寻的方向!

    当然,因为我是在上海郊区的农村学校,学生们能够接受校外音乐教育的比例也比较低,所以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我还给学生们开设了葫芦丝拓展课、口琴拓展课,我希望学生们除了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能够在音乐技能上有一点收益,虽然这样的小乐器不登大雅之堂,学生们的演奏水平也远远比不上一些学校高水平的学生乐队,但我想,这对于我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学生们终身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8: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的访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