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和形式。

1
回复
125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2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特别是1903年沈心工首先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务本女塾等校的具体实践,引起迅速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拥护拥护推行改革的知识分子自动动手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的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时间大批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当时,许多积极参与推行"学堂乐歌"的先辈们,对此从政治启蒙意义上的考虑要大大超过其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这就决定了"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

  一、 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石更作词)、《何日醒》(夏颂莱编)、《十八省地理历史歌》(叶中冷编)、《黄河》(杨度词、沈心工曲)、《扬子江》(王引才编)、《祖国歌》(词作者待查)等;
  二、 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出军歌》(黄公度编)、《海战》(曾志忞编)、《陆战》、《行军》等;
  三、 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光复纪念》(华航琛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朱云望曲)等;
  四、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性的歌曲有:《勉女权》(秋瑾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缠足苦》(沈心工编)、《天足乐》(冰兰编)、《妇人从军》(叶中冷编)、《女革命军》(华航琛编)等;
  五、 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格致》、《地球》、《辟占验》、《运动会》、《博览会》、《电报》、《文明婚》等;
  六、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心工编)、《勉学》(吴怀疚编)、《春游》(吴怀疚编)、《送别》(李叔同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发表于 2004-5-6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听一个老师说课是关于学堂乐歌,没听明白,现在清楚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