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 关于和声运用浅谈

9
回复
158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8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和弦新论

    传统和声学把所有的和弦都归为三度关系来解释,并且力求和声进行的完美和规范。但是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音乐的和声已经高度复杂化和自由化,三度叠置虽然仍是和弦构成的基本原则,但已不是重要的解释手段。这年头可以这样说:把几个音合在一起发音就构成和弦。和声的进行是否规范属于次要问题,平行五,八度的错误基本上不予考虑。唯一的准则是:听起来是否舒服,到位。爵士音乐中复杂的加音和弦几乎使你分不清和弦的功能性,布鲁斯和弦同名大小调搅和在一起,莫名其妙的模进进行很难用经典的和声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在就进入现代和弦的奇妙世界。

二、和弦的变化
    关于变化和弦在经典和声学里有复杂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是有实际意义的,在此我采用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说法,谈一下常用和弦。
1,主四六和弦(K46和弦)

    这是一个在古典音乐中很常用的和弦,但它在流行音乐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形式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以C大调举例就是C/G和弦,即5-1-3和弦。这种和弦的特点是,虽然算是主和弦,但因为它以SOL为根音,所以一点也不稳定,有着极强的向属和弦去的倾向。试验一下,如果一首大调歌曲结束时贝司手不弹DO音而弹SOL音,你肯定会感觉很奇怪,你会觉得这首歌曲根本就没有结束。这充分体现了主四六和弦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编曲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如果有一首歌曲的结尾是C-G7-C(这可是很常用的结尾哦)我们就可以改为C/G-G7-C。由于C/G(主四六和弦)倾向与属和弦G7,而属和弦G7又倾向于主和弦,这样从C/G开始一系列的和弦都顺着它的倾向性行进,音乐就变得流畅了。在古典音乐中,C/G-G7-C的进行是最经典的终止式。

2,二级六和弦

    二级六和弦是二级和弦的第一转位,在C大调中是Dm/F。它的构成音是FA,LA,RE。大家会发现它与F和弦(四级和弦)只差一个音,前者是FA,LA,RE,后者是FA,LA,DO。所以,二级六和弦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四级和弦的一个替代品,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本来用的是四级和弦,现在就可以用二级六和弦代替,C大调中就是用Dm/F代替F和弦。二级六和弦保持了二级和弦柔和的特性,不象四级和弦那么硬,也没有强烈的“飞”起来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想要使1-4级的进行不要那么强硬,但又要保证有1-4级进行的和声效果,你就可以用二级六和弦代替四级和弦。如果大家听过电影《红河谷》的主题曲,它的第二个和弦就是二级六和弦,而这个地方的和弦功能和听上去的感觉实际上是四级的,这就对了!这就是二级六和弦要达到的效果。

3,大二级和弦

    这实际上是一个离调和弦,不过在这里我不从这个角度去说明问题。大二级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级和弦,在C大调里是2,#4,6和弦。它的特点就是强烈倾向于属和弦(五级和弦),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D-G的进行。在前面介绍二级和弦时我曾提到二级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于5级和弦前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二级和弦是增强了小二级和弦向属和弦的倾向性。在C大调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适当位置使用这种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旋律音如果是FA(首调)则不能这样代替,因为这会构成与和弦#4的小二度冲突,十分尖锐刺耳。邓丽君的许多歌曲及那个年代的许多歌曲(如《今宵多珍重》)都会在属和弦前使用大二级和弦,大家可以去仔细地分辨一下。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二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质和D和弦是一样的,只不过音响更丰富些。

4,大三级和弦

    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在C大调里是E和弦,3-#5-7。是由三级和弦Em升高三音形成。它倾向于六级和弦Am.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E-Am的进行。它实际上也是Em到Am进行的强化。和前面一样,我们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旋律音是SOL,就不能这样代替,因为SOL会与和弦里的#5冲突。有一首老歌叫《我家在那里》就使用了大三级和弦。有首圣诞歌曲就连续使用了大二级和弦和大三级和弦。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三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质和E和弦是一样的。

5,大六级和弦

    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而且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和弦,它的“离调感”十分远,所以能制造出很动听的效果。在C大调中是A或A7和弦(和其他离调和弦一样,它可以扩展成七和弦)它强烈倾向于二级Dm和弦,这样就在C大调中形成A(A7)-Dm的进行。这可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进行,它不仅可以代替Am到Dm的进行,还可以代替其他和弦到Dm的进行。只要你的旋律中带有6,#1,3,5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音,你就可以使用这个进行。它是用来强调和声在音乐中作用的最好例子。看一下:

    3 - 4 | 2 - - |这个例子,如果你想在第二小节配置Dm和弦,那么前一小节用什么好呢?Am可以,Em也可以,但它们都不是最好的,试过用A(A7)吗?那将会是一种新鲜的感觉。这种和弦手法在流行音乐中被广泛应用,邓丽君的歌曲《爱的箴言》就使用了该和弦,著名的圣诞歌曲全曲多次使用该和弦。这个和弦十分有色彩,恰当的使用肯定可以使你配置的歌曲和弦及伴奏比原来丰富得多。当然仍旧要注意,不要在旋律音为DO时使用该和弦,因为它会与和弦的#1音冲突。

6,一级七和弦

     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一级七和弦在C大调里就是C7和弦,1-3-5-b7,看清楚了,这是一个大小七和弦,是降SI而不是还原SI,在其他调里可不要搞错了。它的用处就是置于四级和弦前面,一级七和弦有强烈的倾向于四级和弦的特性,又由于它本身属于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们使用了一级到四级的和弦进行,就可以在这两个和弦当中插入一个一级七和弦,形成C-C7-F的自然进行。有一首英文老歌就使用了该和弦。

7,小四级和弦

     大调中,四级和弦应当是大三和弦,但有时侯我们也会使用它的降三音形式,就形成了小四级。它的最有效作用是置于四级和主和弦之间,也就是在C大调形成F-Fm-C的进行,小四级当然是一个小三和弦,它的加入会使音乐突然变得忧伤,所以它不但可以置于四级和主和弦之间,而且可以直接加在乐曲中的某个部分。著名的(雪绒花)在最后结尾时,就使用了小四级和弦。很多港台流行歌曲也使用小四级来表现忧伤与失落。

8,五级增三和弦

    这个和弦不算很常用。它升高原来五级和弦的五音,变成增三和弦。在C大调中是Gaug(G+),这个和弦的用处是当一个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时,可以用五级增三和弦来代替五级和弦,增加意尤未尽的气氛,然后音乐稍作停留便又从主和弦开始,这种手段在爵士音乐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9,降六级和弦

     是一个常用的变化和弦,是大三和弦,在C大调中是bA和弦,b6-1-b3,降LA-DO-降MI。这个和弦看上去离C大调很远,确实如此,因为它只有一个音DO属于C大调自然音阶,嘻嘻,就是这个DO成为降六级最大的应用之处。因为绝大多数大调的歌曲都会结束在主音DO上(首调),我们可以利用降六级含有DO音,把降六级置于主和弦的前面,达到一种特殊的音响。在C大调中,如果本来是G7-C的终止,现在可以用G7-bA-C来替代,这样就能得到这样一种效果:旋律虽然保持是DO,但和弦是降六级-主和弦,非常有色彩。它可以烘托出那种宏伟,壮观的终止,不是属到主简单了事。

10,降七级和弦

    相比降六级而言,降七级离原调好象近一点。在C大调中,降七级是bB和弦,b7-2-4,降SI-RE-FA,也是大三和弦。它含有RE,FA两个调内音,它可以被较自由地运用在歌曲中间部分,如果旋律中出现了这两个音就有可能使用降七级。在歌曲中如果在本来使用一般和弦的地方改用降七级,会有一种突然转调的感觉,降七级后面可以接1,4,5级和弦,C大调中,C-bB-C,C-bB-F等都是常见的。邓丽君的《千言万语》,TheBeatles乐队的,,都使用了降七级和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降七级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对降六级作进一步扩展,把bA-C扩展为bA-bB-C,也就是在降六级与主和弦之间再插入一个降七级,得到一个连续上行大三和弦的效果,更适合于那些气魄很大,雄壮而有震撼力的终止。

11,降三级和弦

     这也是一个用得不算太多的变化和弦,在C大调里是bE和弦,b3-5-b7,降MI-SOL-降SI,也是大三和弦。它离C大调也比较远,只有SOL是调内音,因此只有旋律出现SOL时,它才有考虑的可能。它适合在乐曲中起丰富色彩的作用,使用一下以后马上又回原调。这种和弦就一定要用得好,用得到位而不能滥用。有一首著名的英文老歌(《奔放的旋律》--“人鬼情未了”的插曲)后半段就用了一个降三级。

12, 降二级和弦

     降二级和弦在流行音乐中用得比较少,在爵士乐中倒有一定的使用.经典和声学里给予这个和弦以一个名字,叫"那波里和弦".当然对于我们的应用者来说不一定要了解这么多.这个和弦在C大调里是bD和弦,b2-4-b6,离C大调相当远,在钢琴上听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但这样就注定了它是一个极有色彩性的和弦,一般可以用在曲子的结尾,在主和弦的前面,感觉是十分奇特的.(音乐教育在线)
 
发表于 2004-4-30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资料。

一开始把K46说成是以sol为根音的和弦,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发表于 2004-5-6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2楼的说的对

其实上面的这些和弦 除了第1。2个外都是色彩和弦 大家用的时候只能适可而止

不能滥用啊!!1

用一两次是增加音乐的特色或新意

用多了就会使音乐失去统一性

 
发表于 2004-5-8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这些是很有特点的和弦,一般在乐曲中应用比较少,但是却可起到点睛的作用。下面是我使用的心得.——韩清《和弦与色彩》

K46是延长属的出现,因为低音与属音相同,创造一个属的预备.这样使属七和弦的紧张气氛先得到缓解.

大二7:这个是一个属音的属7可以说是一个很经典的属和弦的预备..

一级7接四级也有同样的效果

而大三和弦的应用可以在一些明亮的大调式中特别强调三级的时候出现,这样避免了三级和弦的雾蒙蒙的色彩,使音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小四级有一种很忧伤的色彩,建议要谨慎使用,在以前我曾经发过关于小四和减四的一个贴.这两个和弦在色彩感觉上虽然只差一个音却无法等同,这就是和弦色彩的魅力.

大调用的降六做结尾的收会有一中很意想不到的作用。而且作为尾声的话基本不会犯规的,就是在乐曲已经结束了,我们继续扩充两小节的时候就这样用C-bA-C,一般我应用的时候总是会在一些很正式的声乐曲目中应用。因为和声大调特色和弦绝对不是任何大调式都适用的.

而降三级一般是在大调中连续出现两小节五级,为了使音乐更加有变化而将第二个和弦用降三级作为一种色彩的调和,使音乐更加有动感.

以上是我经常应用的和弦,其他的我没有权利品评,因为我从没有使用过。请大家继续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20:55: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5-13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

看到你们年轻人写出这样的文章很高兴!

所言及的和弦,都是传统和声学中的内容(包括重属和弦、副属和弦(离调)、大小调交替和弦、拿波里和弦、变和弦等),通过你们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真正地体会出了这些和弦的美妙,所以我感到欣慰。

和声的运用中还有无比广阔的天地,大家可以听听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序曲,她将使你震撼!

 
发表于 2004-5-13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gao_hongxiang 老师有时间把这个序曲传给我一份行吗?我很想听呀!
 
发表于 2004-5-13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个“一仆二主”的远关系转调技术(转载)

属七和弦就象是个仆人,主和弦是主人,一个降五音的属七和弦可以解决到两个不同的主和弦,这两个主和弦为增四、减五的三全音关系,可谓十分远的关系了,所以叫“一仆二主”的远关系转调

如:5、7、b2、4 ,可以解决到C大调的主和弦1、3、5 ,也可以将5、7、b2、4 通过等音变换为5、7、#1、#3 ,解决到#F大调的主和弦#4、#6、#1 。

这个技术可是我的专利哟!只告诉过王安国和声大师一人,不要到处转载啊!呵呵!不过实在转载了我也只有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22:15: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5-13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韩清老师:

我对网上音乐作品的资源不太熟悉,无法知道何处有。所以很抱歉不能在网上传给你。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序曲的音响可在音像商店买到(可能要细心地去淘)。乐谱就难了,我现在客居在南方的一个城市郊区,手头只带了小部分常用的资料,我国又没出版这部作品。不过别失望!我会尽量想办法解决你的要求。[em29][em4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22:17: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4-5-14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格纳,女人,以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 -----信息来源: 爱乐在线----- 〖2003-1-30〗


jack 著 1865年6月10日晚,聚集在慕尼黑宫廷剧院出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隆重首演的人们,并没有意识他们将见证的这场演出,将成为音乐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如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一致公认的浪漫主义歌剧巅峰,而且开创了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新纪元,即二十世纪无调性音乐时代。 歌剧的作者,理查·瓦格纳,一年前受年轻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之请,来到慕尼黑安家落户以后,一直被人议论纷纷。国王的大量金钱落入了瓦格纳的腰包,帮他清偿那同样巨大的债务。1864年12月4日,瓦格纳受国王之命,在慕尼黑亲自指挥演出了《漂泊的荷兰人》。这些事令巴伐利亚人感到极度不满,尤以国王的朝臣们反应最为激烈。然而最得罪人的事情还在后头。国王决定在慕尼黑兴建一座大剧院,用来演出足本《尼伯龙根的指环》,尽管在1864年11月的当儿,瓦格纳仅仅写完了《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早在七年以前,即1857年8月,当《齐格弗里德》正写到第二幕的时候,瓦格纳停了下来,转而开始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直到1869年2月,《齐格弗里德》的创作才得以恢复,随后,他完成了《众神的黄昏》,还同时写出了《纽伦堡名歌手》。 这位声名狼藉的作曲家,受到年仅十九岁的年轻国王的如此厚爱,终于,1865年2月19日的《奥格斯堡大众报》刊出了一篇匿名文章,题目叫《 瓦格纳与公众舆论》,对瓦格纳及其追随者极尽诋毁之能事。借助于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和作曲家彼得·科内黎乌斯的帮助,瓦格纳促使报纸发表了他的一篇尖锐而威严的自辨文章。还好,这事儿并没有损害他和国王的交情。作曲家通过一场“信任表决”验证了这一点。当时国王哭喊着对瓦格纳说:“留下来,不要走啊!”。 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首演,四周流言蜚语之喧嚣的程度,是不难想象的。因为当时瓦格纳正与妻子米娜不合,那时候她远在德雷斯顿,并不在慕尼黑。公众对瓦格纳的私生活问题早已了如指掌,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是可想而知的。刚好在两个月以前,4月10日,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次进行乐队排练的那一天,科西玛·冯·彪罗产下了瓦格纳的第一个女儿,取名就叫伊索尔德。而科西玛·冯·彪罗的丈夫正是指挥家汉斯·冯·布娄,他是瓦格纳的铁杆老友,还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演的指挥。至于科西玛的娘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弗兰茨·李斯特,母亲是女伯爵德阿古尔特。当科西玛在1837年12月24日出生时,比瓦格纳与他的第一任老婆米娜·帕拉纳在柯尼斯堡举行婚礼还迟了一年。瓦格纳与科西玛于1853年10月在巴黎邂逅,当时他正与李斯特共进晚餐。四年以后,科西玛嫁给了汉斯·冯·彪罗,连他们二人的蜜月也是与瓦格纳和米娜伉俪共同度过的,那是1857年9月的事情。当时,瓦格纳住在靠近苏黎世的一栋房子里,它名叫“翠岭小居”,这房子的主人是奥托·威森当克与玛蒂尔达·威森当克夫妇,瓦格纳于1852年2月与他们结识。在科西玛与汉斯·冯·彪罗造访期间,瓦格纳写完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脚本。后来,直到1868年10月,科西玛终于离开了汉斯·冯·彪罗,正式投向瓦格纳的怀抱。不过他们的婚礼一直拖到了1870年8月25日才得以举行,那时他们的二女儿爱娃和儿子齐格弗里德也已经出生了。 在瓦格纳的一生中,女人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仅次于音乐。尽管瓦格纳曾经宣称,自己的一生中,母亲和大自然才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04-5-14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搜寻到一个链接,可惜,显示:服务器忙,稍后再上。http://www.karadar.com/Mp3composer/SearchAutore.asp?Autore=Wagner

翻到第13页如下条目:

(17) Tristan!…Isolde!

注册页面:

http://www.vacanzeviaggi.net/lavoro.php?imk=ADPEP-ppc-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4 18:14:5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