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是大多是人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在音乐教育里也是一样,大家学什么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要学什么。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独特差异性,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一种领域的学的多了竞争也相对激烈,如果你刚好没天分,那出头就太难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孩子并不适合钢琴,可能她更适合小提琴,可能他适合口琴,可能她更适合架子鼓。寻找自身优势,按照自身天赋发展。其实给孩子一些空间选择尝试,有兴趣的学习不是更好吗。 7.重表演轻表现 不要做音乐演奏的机器人。感情比技术更重要,在演练技术的过程中,不要忽略作品作者的人物特点、时代背景、创作背景、采用的调式、表情记号、强弱反差等。就像我说音符是作品的灵魂,你要读懂他,而不只是认识他。相信没有情感的音乐是没什么人会接受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国际比赛中,咱们中国的孩子技术上更有优势可是分数却不理想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目前音乐教育中普遍比较欠缺的一种培养。其实懂得欣赏也是一种能力。
8.不理智的追求名师行为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并没有错,当你达到一定音乐水平时,你需要更造诣的老师为你指点迷津。但同样也有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的情况发生,就比如你在看一本别人都推荐的写的很好的书,但你却没看懂是一样的,老师还是好老师但也许你暂时还不需要这样的老师来学习,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盲目的追求名师劳民伤财也许意义也不大。而且当你还只是菜鸟时,你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培养你兴趣,认真负责,有耐心纠正你小毛病的老师。而不是一个每上一节课都要预约很久的名师。其实选择适合的才最重要。
9.只上课不练习 有些学生每周都去上课,但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回家不爱练琴,然后下周仍然去上课,甚至一周要上好几节课但是表现的不好。周而复始学了好几年可是水平不见长,这就是最大的误区,不要以为学的年头长,课上得多学的就一定好。练琴时间的长短才是检验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试想一下每周上课一小时,回家不练琴。一年下来一共48小时才练两天的琴。这样的量难道不可怕吗?技术的积累那可是全靠练琴在支撑啊。可能刚开始学的简单我们看不出差距,但是时间长了优势略势就很明显了。其实练琴时间的长短才是你学习音乐的真正时间。 10.我的孩子不适合学音乐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怀疑、顾虑、疑问。也许是因为自己五音不全怕遗传给孩子,也许是因为孩子似乎从来没有过多的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也许是她很羞涩不善于人前表达等等。但请相信一件事,那就是没有孩子是不适合学音乐的。就连失明失聪有残缺的人们都可以成为音乐家,何况是正常的孩子。而且这也是有科学根据的,音乐不但可以让猛兽安静下来,对人类有更多的益处,学音乐可以让人思考更清晰、更容易专心、培养想象力、提高手脑协调能力、疏解各种压力,使人身体更健康。 所以别再说你的孩子不适合学习音乐了。其实可能只是你没找对方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