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教素材 教学一线 论创意教学法对我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刘筱雅

论创意教学法对我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刘筱雅

2022-6-23 10:04| 发布者: 赵洪啸| 查看: 134 | 评论: 0 |原作者: 刘筱雅|来自: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本科课程论文

  题 目 论创意教学法对我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学    院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专      历史(师范)           

年    级   2019                 

学生姓名   刘筱雅                 

学    号   2019211515              

授课教师   赵洪啸                  

 

二○二二年  五月

 

 

摘要:在本学期“创意教学法”的学习中,赵老师就各个方面对我们传授了如何上好一门别开生面的、受学生欢迎的课的经验,其中关于“混是一种美德”、“无死角的大课堂”以及“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这三点我有深切的体会。总体来说,就是要注重教学氛围的整体性,教育的平等性,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材利用的高效性。

关键词:教育平等  教学创意  教材使用

 

本学期上了赵洪啸老师的创意教学法,课上,赵老师通过他积累的各种素材、他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音乐自由教学法的详细讲述,为我们传授了怎样上好一堂有别于传统的、别开生面的课,或者是怎样赋予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一些独属于自己的魅力的一些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本学期在这门课上的收获。

一、关于“混是一种美德”

“混是一种美德”,其实我在上学期上赵老师的陶笛课时就听过这个理论了,只不过当时我是作为“混”的一份子。如今身份转换了,需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了,才发现这其中也是有很大的学问的。

我之所以对这一点感触深刻,是因为我现在尽管已经处于即将踏入社会成为人民教师的时候,但还算是一个学生,我的学生时代还没有过去。我从他人身上看到了很多“混”的实例,自己也“混”过很多次,所以我对“混”这个词还比较有体验感。我们一般形容一个人吊儿郎当的,会说他是小混混;形容一个人趁乱获取不正当利益,会说他混水摸鱼。“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一般都不是什么好语境。但就我个人的体悟而言,“混是一种美德”的“混”,在这里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它是对一个人努力跟上大部队,保持集体秩序的一种赞扬。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同学脑袋灵活一些,反应快一些,会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很快的回应,也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些同学可能没那么聪明,所以反应也会慢一些,这样就会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进度不一样。老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不能一昧迁就反应快的同学,把进度调的很快,也不能一昧照顾反应慢的同学,忽视教学任务的要求。所以老师会选择一个始终的速度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是就需要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同学发扬“混”的美德了。反应快的同学,不要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也不要做其他的事,打扰老师的课堂教学秩序,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混,从而巩固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想法。反应慢的同学,也不要纠结于某一点上,应该记住自己的问题,先把这个问题给“混”过去,然后积极跟着老师的想法,完成剩下的学习内容,等到下课后再和老师一起探讨,这样不至于一步错,步步错。就像我上学期学陶笛一样,在课上全班一起吹奏时,有时我是真跟不上,感觉自己的手指没有别人灵活,那我就混呗。跟不上的地方我就暂时不吹,免得吹错音了破坏整体韵律的和谐,但我也不会把陶笛放下,还是会把陶笛放在嘴边,手指动几下假装自己在吹奏,免得和大家格格不入,使自己遭受良心上的挫折的同时还破坏了赵老师拍的视频的美观性;等到了我跟得上的地方,我就重新吹奏,为班级整体的音律增加一份声音。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遵守老师的教学秩序,在集体中哪怕当不了领头的羊也绝不当害群的马,这是正确的“混”。

反之,在课堂上完全不管老师,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课也不听,作业也不做,考试也瞎来,这是错误的“混”。我们今后成为老师了,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正确的“混”,遇到错误的“混”则要严加制止,否则对班级整体的风气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二、关于“无死角的大课堂”

“无死角的大课堂”,在我看来,其实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无死角,第二是教学对象上的无死角。我们现阶段还在为成为教师做准备,需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首先就是教学内容上的无死角。我们虽然会成为特定科目的教师,比如我未来就会成为历史教师,但是我们的知识不应当局限于单一的学科之中。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我们中国古代提倡“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要求人应当学会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这六种技能;我们现代也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不难发现,古今中外对人的要求都是全方面的。我们身为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育。就知识而言,我们虽然只是特定科目的教师,但我们还是要保持对别的学科的涉猎,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且目前提倡的也是跨学科教育,我们应当在自己的学科教育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串联能力。例如我是历史老师,但我上课的时候,需要使用到语文的知识,教学生怎样阅读史料,从史料中分析出结论,遇到古文,还要使用文言文的知识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我还会使用到地理知识,带学生一起分析史事发生的地理背景因素;在学习艺术史相关的部分时,还可以播放世界名曲或名画,从历史的角度提高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第二,是教学对象上的无死角。这一点我认为又可以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部分。在课堂上,我们的无死角主要是指不能忽视教室的某个角落或是某一些特定的学生群体。我们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整体性,不能在课堂上只和积极的学生互动,也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在与学生进行眼神互动、或是下讲台巡视的时候,不要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把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扩散到教室的全部区域,才是课堂上真正有效的互动。课后的无死角,我觉得更侧重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去区别对待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成绩、外貌、家世等条件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教育始终都应该是平等的,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了私学,使学术下移,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两千多年后,我们不能埋没了自春秋时期就有的优良传统。都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戴有色眼镜,使本来能够被教育改变的孩子最后反而被教育伤害。

三、关于“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关于这一点的体会,其实我是在这学期的后半学期才突然悟到的。我现在大三下了,按照学校的惯例,需要在这学期上教学技能训练课。在一次课上,老师对我们小组一位同学的PPT内容做出了点评,让我受益颇深。那位同学的PPT上运用了很多史料,史料非常翔实丰富,一看就是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的。但是老师对此提出了两点问题。第一,史料运用的太多了,会让学生应接不暇,大脑负荷比较大,不利于高效学习。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紧扣教材。教材上其实也有一些史料,但是那位同学没有使用到教材上的任何一则材料。老师说,教材上的史料都是经过专家反复选择后留下来的,一般都是最能说明这个结论的史料。在我们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选取别的材料可能会适得其反,材料选取的不恰当可能会影响学生历史结论的得出。我们在新手教师阶段,还是应该吃透教材,把教材上的东西用好。

在赵老师的课上听到“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这一观点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我教学技能课的老师表达的不也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不要认为教材上的东西太简单了,从而给学生不停加码,让他们去学一些额外的、复杂的东西。只要把教材上这样的最简单的东西让学生吃透了,学生也可以举一反三,真正达成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这个可能和赵老师的观点不太一样,赵老师认为不要局限于教材,但是我觉得吧,这个还是和学科性质有关,音乐本来就是一门相对自由的学科,相比起来,历史教学受到的规定会多一些,所以教材对我们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性的。)

结语:我将不负自己目前的教育理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饱满的激情和热情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争取成为受同学欢迎、受同事喜爱、受家长信任的优秀人民教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