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自由教学法与心理学 姓名:张碧泓 学院:华中师大心理学院 学号:2019210262 授课教师:赵洪啸 在本学期的创意教学法的课堂上,我们跟随赵洪啸老师的讲授,用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并感受了赵老师的授课经验以及对于音乐自由教学法的介绍。在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也时常尝试将赵老师的介绍从音乐学科的局限中超脱出来,并结合我自身的学科——心理学——进行重新实践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颇深。 生活处处有音乐,这是我最先学到的一课,这一点无论是在老师“万物皆乐器”的表演上,还是在一点一滴的素材手机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心理学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授学生的并不只是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或技巧,相反每一节课都要关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它们最关心、最急切、最普遍的心理相关问题。因此我觉得,心理学,或者说心理健康课也应该植根于生活。无论是“生活处处有音乐”还是“生活处处有心理学”又或者是其他的数学、语文等等,首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对于执教学科的热爱。如果没有一些对于本学科的热爱,又或者说是不断深入探究的精神,那么大会演变成为死认课本,照本宣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对于自己执教的学科没有基本的热爱,那么也就不可能做到处处留心。其次,我个人认为,相较于语文、数学这样的考试科目,美术、音乐,当然也包括心理学这一类的“课外”课就非常着重于对于素材的积累。对于考试科目,老师课堂的关键在于把课上好,把知识传授清楚,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其他不过是锦上添花。但是心理学在内的其他科目并不单旨在传授知识技能,也包括例如艺术素养的熏陶等等方面,这就需要素材的时效性和创新性。此外,对于考试科目,大部分学生天然有学习的驱动力,讲得生动自然好,但是重点并不在此。而对于其他学科,作为老师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就必须要下一点功夫了。以心理学科为例,在大部分教学设计中课堂的开头都需要一个暖身活动的环节,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氛围。在整个课堂的进行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得体验。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我们窥探了老师丰富、庞大的素材库的一角,而在这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也常常苦恼于素材的匮乏,这也提醒了我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素材库。 在一整个学期的课堂上,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对于乐器制作的娴熟和对于音乐的信手拈来。我想“万物皆乐器”不仅是老师对于“生活处处有音乐”这一想法的深入实践,更重要的是这提醒我作为老师应该有自己的一门绝活,才能“镇住”学生。还记得在某一学期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介绍自己几何老师的文章。课文中的老师不仅声音洪亮颇有气势,还能徒手画圆,画得比圆规画出来的还好,这一手“绝活”直接震惊了全班。在课堂上,赵老师也展示了自己敲桌子、吹水瓶等等一系列“绝活”。在未来的心理教学过程中,或者说从现在开始,我也要发掘一项自己的绝活,或许和心理学科教学内容相关,又或许无关。这不仅能让我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老师,也能让我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在课堂上,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混是一种美德”和“有教无类”。从小听滥竽充数的故事的时候,我学到的都是不能偷懒、浑水摸鱼没有好下场,从来没想过“混”也能成为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当然我想,能够积极参与在课堂中可能更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剥夺每一位学生“混”的学生,学校的终极目标也肯定不是,或者说不应该是培养出一批百分之百完美学生。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但是他获得了音乐的熏陶,每天近距离欣赏美妙的音乐,轻松又自在;学生“混”在课堂中当然也并不会一无所获,或者更深入来说,对于心理、音乐等学科,不去做一些填鸭式或应试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混”起来,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像我前文所说,心理健康课的重点从不是教会学生心理知识和技巧,一个再优秀的心理老师也没指望一堂心理课就能让学生醍醐灌顶,扫除一切心理阴霾,就像一位再优秀的音乐美术老师也没办法一堂课就让学生成为艺术家。在心理健康课上,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另一方面我们从不强迫学生参与。如果强迫学生参与,这不仅与心理健康课开放、包容的初衷相违背,也达不到体验的效果,可能还会造成反效果。在乐队中,南郭先生混着混着,会不会有一天听着音乐也想吹上一曲,没人能知道,因为他被“强迫”断送了性命。 “有教无类”这一观点我一开始觉得在教学实践上可能会与“混是一种美德”相违背。但是将视野放大,这更多的讲的是有关教育公平的那一方面。在现如今,即使是在脱贫攻坚的努力下,农村与城市、贫穷与富裕,二者之间仍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哪怕我从小生活在一线城市,但是听着北上广深重点学校学生的学习经历与获得的教学资源,仍会忍不住咂舌于人与人之间生来的差距。赵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示的他的志愿支教经历就是对于“有教无类”这一词的最好演绎。一颗小小的善良的种子种在心里,带来的改变可能总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却能够播撒出去。作为老师,凭借自己的力量把教学资源带到偏远的地方,这就是师者之大爱。如果再次将视野缩回课堂上,一节课不能太过高端,仅仅惠及到尖子生,也不能太过简单,过于照顾进度落后的学生,这一点我想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科目。而给予学生“混”的机会,鼓励学生去“混”,我想仍依托在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有所收获这一大目标上。即使是在心理课堂上,也仍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分享,积极交流、参与活动。在本学期的其他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也观察到,一些课堂会专门设计比较简单但是能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的环节,这既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心理压力,也能帮助学生参与,体会进入课堂的感觉——或紧张、或快乐。 教学是一门艺术,可能它并不精巧也不神秘,但是它却需要热情,需要创意,需要时间的打磨。在创意教学法这门课上学到的一切都让我收获颇丰,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我指导和提示,我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像赵老师一样不断思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