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教素材 教学一线 创意教学即为浪漫教学 -李硕

创意教学即为浪漫教学 -李硕

2022-6-25 21:56| 发布者: 赵洪啸| 查看: 857 | 评论: 0 |原作者: 李硕|来自: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创意教学即为浪漫教学 

李硕 2019212515   华中师大化学学院 授课教师:赵洪啸

首先,我来解释为什么我的题目为“创意教学即为浪漫教学”。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与体验,我对于整个课堂的第一感受,就是浪漫,教师的浪漫,内容的浪漫,氛围的浪漫。在我的理解中,浪漫是对现实中相对枯燥一面的改变与自身魅力的自由展现,当然这种浪漫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对此的第一印象是美”这一基础之上,并不是所谓自我独断的、满是自私意味的“浪漫与自由”。

用一个课堂内容作为附例:我认为,教师要收集海量的、自己喜欢的、新鲜的素材,但这部分素材中部分是他人所制作的,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的是素材的引用,所以重点是创新的、自由的素材使用模式,是不同于传统素材搜集与制作的方法。在课程最后,赵洪啸老师用“自由教学法”来总结,我个人认为用“浪漫”一词,可能更加合适?以下是我的佐证与感悟。

 

【悟道是一个浪漫的过程】

我曾猜想,在千万年前的某个时间点,某个不知名的契机之下,某个原始古猿学会了某项不属于它这个生物种群的技能,从此,名为人类的画卷铺展开来,不同的年代在上面描画着不同的色彩,历史、文化、战争、科技等等,共同塑造了当下虽充斥着浑浊却多彩纷呈、富有魅力的世界,我认为这是一件无比浪漫的事情。人类的进步是不断学习、积累、更替的过程,而其中最高级的学习,就是“悟道”。何为悟道?从汉字字形角度来考虑,“悟”就是用心去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抛出人类终极的三个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共通性。而在我的理解中,悟道,就是建构自己的过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原生环境,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思维模式,因而悟道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婴儿如白纸,牙牙学语,利用语言工具联系世界,调动各种感官接触世界,这是悟道;莘莘学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以及立足于社会的道德基础,这是悟道;人生苦闷之际,反思自己的过去经历,找到继续生活的价值,这是悟道;闲暇之时,偶然聆听一首妙曲,或一句箴言,内心有所触动,这也是悟道。

悟道的形式多样,但关键之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用心。有效扩展自我的过程,需要真正地身心投入,而非简单的浏览与记忆;二是对自己长久乃至终生的影响。所悟之事,或许并不能改变当下的境遇,但会改变你的潜意识,即本我。随着你所悟之事的不断积累,可以在未察觉的情形下一定程度左右你的行为、情感。

悟道是一个浪漫的过程,是一个放松身心的过程,是一个很“爽”的过程。悟道的前提并不一定是遭受的挫折,但漫长的寂寞、等待、积累、苦痛之后,人往往会明悟、升华,从而释放积攥的压抑。从人的终生价值来看,悟道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Thomas Alva Edison(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先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决定了人在不同领域的上限,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现实,而灵感与机缘有时候会改变人一生的成就,每一个个体都不缺乏通过努力获取上升与进步的机会,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悟道使自己的未来拥有光亮。

 

【融入群体,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抛出这个观点之前,我想说,我并不是在反驳与否定那些不愿意融入主流意识的个体。这部分孤立于群体外的个体,有着各自的理由,或是喜欢一个人生活、工作,为品味、享受这份孤独的时光而脱离群体;或是认为社会主流中缺乏自由的因素,融入群体后会随波逐流丧失灵性,因而追求真正的自己而脱离群体;或是认为融入群体后会使得工作效率下降,会受到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掣肘;亦或者是因生理、心理上的缺陷而脱离群体等等。脱离群体并不是人生失败的充分条件,历史上也不乏诸如孟德尔、柯西这类虽性格孤僻、不善社交仍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但这样的人只是个例,对于大多数平凡人,他们立足社会需要融入集体,借由集体获得生存的温暖,借由集体实现人生的价值。但群体中的个体是参差不齐的,就像化学中的相似相溶原理,处于同一阶层、具备同一性质的个体往往会在被动或主动地情况下彼此靠近,进而对资源进行划分,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往往会被孤立在大群体之外。而这两种群体相互之间也鲜少理解。如何消弭这种差异,很多作品都对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人类脱离肉身桎梏,灵魂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实现相互理解,达到所有个体的平等,但是这种仅存在于科幻片中的解决方式明显脱离当下人类的科技水平与群体认知。

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大的方面来说,存在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小的方面来说,存在学生的差异、家庭的差异。如何处理这种差异,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去结合整个职业生涯来思考的问题。

赵洪啸老师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混”,即混是一种美德。通过涉及到全班同学的教学活动,将那些游离于班级边缘的同学容纳进来,实现无死角的教学。这样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是兼顾人文色彩与浪漫主义的。我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强势方与弱势方,当然这种绝对主义的二分法并不合适,这里仅作为解释用。我认为对于弱势方,他们和强势方有了相同的课堂平台、获得了相同的教育内容,就会产生公平的认知感,这种公平感会使其产生两种心理作用,第一是,这个教师很温暖,可以一视同仁,并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是我可以信任的教师,第二是,我现在和强势方地位相同,我可以借助自己的努力与课堂的踏板,融入群体。对于强势群体而言,他们并没有在群体活动中损失自己的教学体验,他们也接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对于弱势群体也有了更多的接触与认同。这样就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

当然,混也是有前提条件与后置条件的。前置条件是,学生在某项技能所具备的能力是低于平均水平甚至大部分个体的水平。在“混”的过程中,教师所布置的任务难度是略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这样对于能力欠佳的学生而言可以跟上群体的进度,获得进步。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开始就能够在任务中游刃有余,而这部分学生的做法却是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与教学活动毫不上心,这是不可以接受的。在“混”的过程中,可以允许犯错,但不能允许刻意地懒散与轻视。混的后置条件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个人是非常痛恨大学课堂的小组活动的,因为很多学生对于小组活动并不上心,组长布置的任务经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当然有些组长是完美主义者,对于群体活动要求颇多,但是大多数组长分配的任务不需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这时候组员仍完成不好,结果最后在分工处还要添上该组员的名字以维持暂时的和睦,这样合理吗?这里确实代入了一些我的个人情感与主观偏见,但我想说,将以上语境替换为当下的教育环境,教师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鼓励,可以有批评,但前提是你的评价足够公正客观,这样既可以激励弱势一方使其奋发,也可以督促强势一方戒除骄纵,教师在学生心中会更具有信服力与亲切感。

 

【教授你所热爱的事情是浪漫的事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何道?授何业?教师自身所爱也。将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事情教给学生,我认为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从生物的角度分析,生存和繁衍是一个生物种群永续存在的必要条件,而教师职业的存在,也相当于一种繁衍,不过前者传递的是碱基序列,后者传递的是知识、文化、道德等等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我认为,教师将自己最热爱的、理解最透彻的事情,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就像是血缘关系纽带的传递一般,存在难言的魅力。古语云,桃李满天下,大概也存在这种情愫吧。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把热爱的事物变为你的职业,那你将逐渐失去这份热爱。这种思维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某些领域,生活、职场等方面的压力,确实会冷却原本心中的热血,选择教师作为职业,也会有功利方面的考量。但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与其在环境的影响下失去热爱,为何不主动寻求所爱与环境的联系?对于教师而言,教授你所热爱的事物,并主动去寻求其中的乐趣,那么将获得两份热爱。第一份热爱,教授你所热爱的事情,源自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升,在教授过程中,重新梳理、再次练习,也是对自己能力的精进;第二份热爱,主动寻求教授过程的乐趣,源自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虽然我目前还未正式走上教室岗位,但类比一下,当我向其他人安利我喜欢的事情时,若收获的是认可,那种幸福感与自我满足感是很强烈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授自己热爱的事情时,也需要有自己的底线、教师的底线。教师的个人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其的内容输出要在“知识”这一范畴,即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规定学生掌握的理论内容以及道德、审美等人文内容。教师也是人,也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些小众爱好,有自己的一些信仰,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稍微不堪入目的、处于灰色地带的内容。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就不属于教学了,而是夹带私货。关于这一点其实可以有很多的考量,站在大学课堂的角度,教师其实可以推荐学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作品,比如赵老师推荐我们看的《海贼王》(尾田荣一郎著),其核心内容是反战、和平、伙伴等等诸多能带来正面影响的内容。但是站在高中课堂的角度,我认为不论你喜欢的内容有多么正面,一旦脱离了知识教学,那就是不合适的。教师与其进行内容的输出,向学生传达我所热爱的对象,我所投入的领域对社会是多么有意义,不如将这些正能量汇聚、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表现与为人处世,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

 

【做教师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何为教师?广义的角度讲,将一项技能或者一种意志传递给另一个个体或群体,即完成了教授的活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广义上的教师,并不一定担任教师的职业,承担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一种对身份和行动的模糊表述。从狭义的角度讲,我认为教师是将教育活动作为维持生存与生活条件的职业。那何为合格教师?责任为脊梁,素材为血肉,爱为灵魂,三者兼备,即为合格的、真正的为世人所认可的教师。以上三者,缺一不可。若有教师的责任、广泛的素材,却缺乏爱的灵魂,这样可能会设计出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但缺乏与学生交心的沟通与交流,仅仅是将教学作为一项单调的工作,与学生间始终隔着一层可悲的障壁,虽名为教师,实为机器。若有责任与灵魂,却缺乏素材的支撑,教师纵使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无限热爱,纵使对于学生关心备至,但课堂核心内容复刻教材、空洞无味,学生学而无获,所谓的教育对于师生而言是双向折磨,虽名为教师,实为一可怜人,碌碌无为一辈子。若有素材与爱,却没有教师的自觉与职责,可能课堂精彩,但对学生的情感可能逐渐变得畸形,亦或者缺乏自律,沉迷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欲望漩涡,虽名为教师,实为社会负担,是我认为其中最危险的情况。所以说,要成为一名教师,合格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责任、素材、爱,三者必须兼备且协调分配。

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与社会定位,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就决定了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文学作品中,对于教师职业也多为歌颂与赞扬,这让教师职业具备了一定的神圣性。在中国,受儒家文化与思潮的影响,教师的身份定位多为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角色,哪怕是当下社会,也并未改变这种认知。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永不停歇的春蚕、是奉献自己全部的蜡烛、是照亮黑暗的微光,这样的形象,与其说是教师,倒不如说是一个“完美的模板”。但教师是人,是情感丰富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本身这个个体基础之上。我并不否认传统思想或者说社会主流文化中对教师的定位,但随着社会群体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眼界的不断开阔,我希望这种固定的甚至有些僵化的定位可以有所改变,对于教师群体也会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不同于对教师的传统定位,赵洪啸老师认为,教师是天使,是船长,我认为这种比喻是更加符合符合教师的行为基准的。天使爱世人,用爱与感化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内心的阴冷被温暖所填满;船长执船舵,扬风帆,在名为社会的狂暴海浪中引领学生前行,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船长始终都会告诫船员,“跑吧,不断地奔跑;如果不能跑,就走;如果不能走,就始终勇往直前”,教师会将学生庇护在身后,直至他们能够自我启程,规划未来的航线。在我看来,这种比喻更多地是从学生的视角与教师的能力出发,天使的形象过于完美,船长的形象过于自由。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教师更像是诗人。

诗人,聆听万物,心怀宏宇,每当灵感迸发,有所感悟,就会吟诗作对,将此时的所思所想化为文字的实体,读者阅之,有所感悟,反复阅之,历久弥新;教师,观察学生的状态,聆听他人与学生的心声,博览天下的素材,通过不断的悟道,完善自己的形象与行为,给学生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与助力。两者是如此的相像!教师可以是浪漫主义诗人,教授自己热爱的事情,用天马星空的创造力与富有激情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蓝海与星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学习内容的魅力;教师也可以是现实主义诗人,用铿锵有力的诗句与饱含满腔热血的发言,燃起学生亟待沸腾的内心;用娓娓道来的教诲,指点学生的迷津,埋下希望的种子;用关怀备至的行动,抚平学生内心的伤痛。我认为,永远不要仅仅想着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是要铭记前缀,自己是一名为学生服务、与学生相互进步的教师。

最后做一个总结,从事教师行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磨合中总结教育经验,提炼教育智慧,教师生涯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情况,但永远都要保持激情,永远都要更新创意,永远都要让教育富有浪漫的魅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