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教素材 教学一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梁利宁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梁利宁

2022-6-23 14:37| 发布者: 赵洪啸| 查看: 61 | 评论: 0 |原作者: 梁利宁|来自: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梁利宁 2019211540 历史文化学院 授课教师:赵洪啸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老师课堂教授的内容、老师的故事中悟出八个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固定、系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创意教学法中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音乐课和不一样的音乐教师,学生既能开心地学习,还能有所收获,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所有学科的老师学习、借鉴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老师所提出的音乐自由教学法中的几个观点是可以迁移到历史学科,为本学科所用的。第一个观点,聆听万物之声。学生常常会被教科书束缚住,认为历史仅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甚至于老师还要专门准备一门课解释说明历史是什么,无形之中便将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历史是什么,可以简单理解为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这两个字很微妙。几千几万年前的事情是过去的事情,几年前的事情也是过去的事情,可见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历史。学生不该囿于教科书的束缚,既要对过去的历史有所了解,也要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所关注,聆听社会、时代的声音。例如我们在讲授冷战时,如果还停留在干巴巴,填鸭式的讲授,不仅学生听着很累,老师讲着也累,但是如果能从最近的国际大事—俄乌冲突入手,在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把这一课的重要内容讲清楚,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过去与现在的联结,以史鉴今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能力与素养的要求很高,而这恰恰与老师音乐自由教学法中备素材这一观点相吻合。无论何种学科,素材的收集与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你上课的底气,也是个人不断茁壮成长的养料。

老师的素材库十分庞大,素材或是从外国网站下载下来的,或是生活中的有趣小视频,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总而言之资源数量庞大,令人惊叹不已。历史老师同样可以建立自己的小资料库,可以是相关历史知识的视频、动画、动图、历史书籍、历史论文、旅游时拍摄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等。其中我想谈谈图片,我们在旅游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对历史教学有很大帮助。试想当你介绍赤壁之战、诸葛亮的时候,放映的照片是你亲自在旅游地区拍摄的,呈现出的效果绝对要高于随便找到的图片。由照片可以和学生聊聊背后的故事、见闻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减轻课堂的枯燥感。并且这个照片是你原创的、高清的。无论是授课或拿去参加比赛都是很好的素材资源,且保证了一定的原创性。

当你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之后,一般老师都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学生是否都能听懂我所讲授的内容,是否都能接受我这样的教学方法?这就回归到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当你的学生良莠不齐,你如何照顾到所有学生?几千年前孔子的回答是因材施教,其实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因材施教,不过这个材更多的是教材,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怀。大环境下,小班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显然不适用,那该怎么办呢?我曾经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结果是无解!那时的我认为历史这门学科要想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太难了!正当我苦恼、困惑时,我偶然间观看了广东特级教师黄牧航老师的课堂实录,那扫地僧般的功力让我叹为观止。如果只看黄老师的课件,你会发现黄老师的课件上一般放的都是图片,少许文字,而且看起来前后的图片毫无联系,但是当你沉下心认真听课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图片居然连起来了,而且图片背后居然有那么多我们忽视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你感觉上课像寻宝似的,学生对图片信息的了解获取,就像是不断在收集开启宝箱的钥匙,学的开心的同时也确实有所收获。黄牧航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老师音乐自由教学法中“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教你所热爱的,教你所擅长的,教学生喜欢的”这两个观点不谋而合,可见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点是相似的。相比于多段文字的堆积、呈现,一张简单的图片能让学生快速了解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对图片背后信息的发掘讲解,既是老师擅长,也是学生喜欢的,这样呈现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教给学生发现历史的意识和方法,此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老师的音乐自由教学法还是黄牧航老师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对于新手教师来说都是无法模仿和照搬的,但它给新手教师指出了今后提升、发展的方法、路径。还是那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主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我想谈谈“教学”、“教育”与“布道”,个人认为老师这个观点的提出,使音乐自由教学法的内容进一步升华了。“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知识的传授,简单来说便是教师能将知识讲透,学生能够听懂并获取知识,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教师绝对不能满足于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当教学这个基础要求达到之后,教师的眼光要放到育人上,也就是“教育”。“教育”在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育人”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作为长期相处的群体,教师的言行举止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所以“育人”要求的提出既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提升自我的要求。我始终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也不是只有读书才有用。现在的社会也好,现代人的思想也好,把读书捧的太高了。我的意思是读书是对的,知识确实是有用的,但如果只知道读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那就不应该了。“育人”还是要把重心放在人上面,“育人”的核心便是人文关怀,教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应该是存有温情和大爱的。“布道”这个层次很高,虽然很高,私以为并不是不能做到的。

老师在课上用自己支教的经历说明“布道”,支教过程中给学生心里播下一颗种子,然后这颗种子慢慢发芽成长,最后一步步将老师的大爱和精神传扬下去。我认为教育达到一定程度便是“布道”,而这个效果、这份大爱和精神不一定等老师故去才能有所体现。我以个人经历简单证明我的观点。我在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一直遭受着校园暴力,而这件事我的父母长辈没有一个人知道,甚至于当时我都没有和我父母住在一起,这份痛苦是自己默默承受的。因为数学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扇巴掌,因此对数学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加上当时被同学孤立、嘲笑,因此对学校产生了恐惧感,经常因为害怕不敢去上学,躲在学校后面的小山丘上,或者躲在家里,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去上课,每天都盼望着赶紧下课,过的很辛苦也很痛苦。在这样艰难的时间里,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的照顾,给予我的温暖和肯定让我成功渡过困难。这样的温暖和肯定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她也深深影响了我,我从初中起便立志当一名和她一样的老师,高考填志愿时更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挠毅然选择了华师,选择当一名师范生。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好几个对自己有着深远影响的老师,这份影响会在某些时刻发生质变,所以“布道”的效果不需要等很久很久以后才能体现出来。我从大一开始,每年暑假都去家乡偏远的地方支教,去播撒爱的种子,我很开心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我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我小学语文老师,我去参加支教活动,传播知识和爱的种子,何尝不是将我小学语文老师的大爱和精神传递下去呢!如果我的学生能够从我的教学中体会到这份精神并且这份精神对他们有所影响的时候,我认为“布道”的效果便达到了。老师的教学或者经历早已达到“布道”的层次,老师“布道”的影响和效果也是可以看见的。

《论语·里仁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个人以为这句话也很贴合老师的思想,而这也是我立身处世的要求,以此与诸君共勉!愿民族之巅,薪火相承,百代不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